墨旱莲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行业研究年上半年消费金融行业
TUhjnbcbe - 2022/9/2 8:47:00
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 https://news.360xh.com/202003/18/56218.html
摘要: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在我国得到持续有效控制,宏观经济实现了逐季改善、逐步恢复常态的发展,伴随着金融科技的持续发展以及年轻用户成为消费主力,我国消费信贷规模逐步回升,消费金融渗透率持续上升。监管*策方面,我国*策支持与监管治理并举,引导消费金融行业参与主体规范稳健发展,对包括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保险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等在内的各类参与主体均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金融归属金融、科技归属科技,消费金融持牌经营导向要求明晰,金融科技反垄断提上日程。从行业表现来看,在监管“应核尽核”*策导向下,消费金融行业资产质量相对稳定,受业务成本及信用成本上升影响,样本消费金融公司盈利能力略有下滑。中短期内,在监管日趋规范的过程当中,消费金融行业业务模式及竞争格局将面临一定调整,此外,在宏观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及央行逐步引导实体融资利率下降的背景下,消费金融行业参与主体的资产质量及盈利能力仍将持续承压。年上半年,消费金融公司[1]发行债券主体共3家,主体信用评级均为AAA级,具体情况详见附录一。级别迁移方面,年上半年,行业内无发债主体信用等级发生调整。发行利差方面,年上半年,不同消费金融公司发行利差有较大差异。

一、行业季度运行数据与点评

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在我国得到持续有效控制,居民消费能力及消费水平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年1-7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68万亿元,已较疫情前有所提升(年同期为22.83万亿元),同比增长20.70%。年上半年,全国人均累计可支配收入及人均累计消费支出同比分别增长12%和17.40%。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逐步恢复常态,且伴随着金融科技的持续发展以及年轻用户成为消费主力,我国消费信贷规模逐步回升,消费金融渗透率持续上升。截至年6月末,扣除房贷后的住户消费贷款规模15.75万亿元,同比增速8.87%。截至年末,我国消费渗透率38.93%,较上年末提高3.23个百分点。从全球范围的居民杠杆率来看,年疫情爆发以来,各个国家居民杠杆率均有一定抬升,我国目前居民杠杆率仍低于发达经济体,年末,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61.7%,较发达经济体仍低19.3个百分点。未来在“房住不炒”的*策指引以及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我国消费信贷市场仍有结构性增长空间。消费金融行业参与主体主要有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及小贷公司等,其中银行仍占主导地位。年,银行卡、小贷公司及消费金融公司贷款占比分别为50.73%、5.63%和3.13%,分别较上年下降4.40个、0.99个和0.49个百分点,而以商业银行消费贷款为主的其他贷款占比则上升5.88个百分点至40.51%。银行主要通过银行卡贷款及个人消费贷款两种途径发放消费贷款。从银行卡数据来看,根据央行《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年上半年度,银行卡数量与银行卡应偿贷款余额微幅增长,信用卡逾期率较年初略有下降。截至年6月末,全国银行卡数量91.10亿张,人均持卡量(按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计算)6.45张,人均持卡量较年初上升0.05张;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为8.1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3.41%;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04亿元,较年初下降2.46%,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00%,较年初下降0.06个百分点。从银行个人消费贷款数据来看,根据9家上市银行[3]披露的个人消费贷款数据,截至年6月末,9家上市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合计.64亿元,较年初上升34.03亿元,不良率为1.50%,较年初下降0.12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年以来,银保监会对于银行的核销*策为“应核尽核”,上述不良率指标是不良贷款核销之后的综合体现。从消费金融公司来看,截至年末,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共有27家。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消费金融公司年度的业务发展增速有所放缓,消费金融公司克服疫情负面冲击以及获客和融资成本攀升的影响,仍实现业务的正增长。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截至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首次突破亿元,达.49亿元,同比增长5.18%;贷款余额.8亿元,同比增长4.34%;累计服务客户.47万人(为各家机构数据加总,并未剔除重复情形),同比增长28.37%。资产质量方面,从有存续债券的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和马上消费金融消费金融数据来看(三家公司年末合计资产占消费金融公司资产比重为39.14%),年末,三家公司不良贷款率[4]分别为1.78%、2.34%和2.89%,分别较上年下降0.30个、0.02个和0.12个百分点;若剔除核销的因素,年三家公司不良贷款比例(剔除核销)[5]分别为8.69%、7.39%和15.61%,同比分别上升1.05个百分点、2.16个百分点和1.28个百分点;年末三家消费金融公司拨备覆盖率分别为.45%、.39%和.07%,分别较上年末上升46.50个百分点、23.73个百分点和下降11.49个百分点;年三家消费金融公司平均资产回报率分别为1.66%、3.30%和1.33%,分别较上年下降0.09个、0.16个和0.4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得益于国内疫情的较好控制及较大规模的核销,三家消费金融公司贷款五级分类基本稳定,拨备覆盖情况保持良好,但剔除核销因素的不良贷款比例仍持续上升且处于较高水平,受业务成本及信用成本上升影响,盈利能力小幅下滑。年上半年我国新成立两家消费金融公司,其中一家为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80亿元,持股比例在10%以上的股东分别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洋商业银行有限公司和国泰世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50%、15.01%和10%。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资本实力较强,成立后将承接集团原花呗、借呗业务,预计业务规模会快速扩张。另一家为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6亿元,持股比例在10%以上的股东分别为江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凯基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50.1%和33.4%。从小贷公司来看,年上半年,我国小贷公司数量持续下降,贷款规模于二季度企稳回升。截至年6月末,我国小贷公司共家,贷款余额亿元,分别较年初下降家和22.49亿元。中短期内,在国内经济持续改善和“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逐步形成的过程当中,消费金融业务规模仍有望保持增长。但消费金融行业监管日趋规范,消费行业业务模式及竞争格局或将面临一定调整,此外,在宏观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及央行逐步引导实体融资利率下降的背景下,消费金融行业参与主体的资产质量及盈利能力仍将持续承压。

二、行业重要*策点评

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的监管规定密集出台,对包括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保险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等在内的各类参与主体均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金融归属金融、科技归属科技,消费金融持牌经营导向要求明晰。年1月,央行发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范针对个人和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开展征信业务及其相关活动。年2月,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规范互联网贷款行为,促进业务健康发展。年4月,金融监管部门先后约谈了蚂蚁集团以及腾讯、度小满金融、京东金融、字节跳动、美团金融、滴滴金融、陆金所、天星数科、数科、新浪金融、苏宁金融、国美金融、携程金融等13家从事金融业务的主流网络平台企业,提出金融业务需持牌经营、严格通过持牌征信机构依法合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和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等整改要求。进入下半年,部分网络平台机构收到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通知,要求网络平台实现个人信息与金融机构的全面“断直连”,部分消费金融公司收到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要求将产品年利率降至24%以内。未来随着*策环境的逐步完善、互联网平台金融活动的监管强化、个人信息服务以及平台定价机制的规范化,将有利于消费金融行业的长期发展。而在*策过渡期,互联网平台与金融机构的竞争地位、合作模式等均面临调整压力。1.年1月,央行发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范针对个人和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开展征信业务及其相关活动。年1月11日,央行发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征信领域“一机两翼[6]”(一个条例两个管理办法)立法框架的另一翼的完善。征求意见稿有利于理清信用信息、征信业务及金融科技创新的边界,强化信息主体权益保护。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是国家设立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年1月19日起,二代征信系统启用,面向社会公众和金融机构提供征信查询服务,年征信系统收录的信息规模稳步增长,接入机构不断增加,查询量显著提升。截止到年12月底,征信系统共收录超过11亿自然人,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业务分别接入放贷机构家和家。年全年,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业务日均查询分别达万次、19万次,单日最高查询量分别达万次、次万次。2.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规范互联网贷款行为,促进业务健康发展。年2月19日,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或24号文”),通知一方面进一步强化独立风控要求,督促商业银行落实风险控制主体责任,自主完成对贷款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具有重要影响的风控环节,严禁将关键环节外包;另一方面,对商业银行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的出资比例、集中度、跨地域开展业务等事项,提出细化监管标准。从长远来看,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持续规范,有利于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增强对实体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的支持力度,不断满足小微企业和居民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3.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给网络平台机构下发通知,要求网络平台实现个人信息与金融机构的全面“断直连”。年4月29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对腾讯、京东金融、字节跳动等13家网络平台企业实际控制人或代表参加了约谈。约谈谈到:网络平台要坚持金融活动全部纳入金融监管,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打破信息垄断,严格通过持牌征信机构依法合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规范个人信息采集使用、营销宣传行为和格式文本合同,加强监督并规范与第三方机构的金融业务合作等。年下半年,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给网络平台机构下发通知,要求网络平台实现个人信息与金融机构的全面“断直连”,要求平台机构在与金融机构开展引流、助贷、联合贷等业务合作中,不得将个人主动提交的信息、平台内产生的信息或从外部获取的信息以申请信息、身份信息、基础信息、个人画像评分信息等名义直接向金融机构提供。*策旨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防止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滥用、发生泄露,对助贷行业而言,其业务模式与操作流程将发生变革。此前,部分助贷机构向中小银行提供获客引流、风控初筛等服务同时,将借款人部分信息与银行分享以提升后者的风控效率,但在“断直连”新规下,这种操作将不再合规,今后金融机构只能通过征信机构获取相关个人信用信息。通过这种方式,以后网络平台需先把数据提供给征信机构,然后由征信机构提供给金融机构。助贷机构、导流平台等以后或申请牌照,或与征信机构合作并付费。上述*策有助于提高征信信息的规范化,而引流、助贷、联合贷等业务均将受到影响。4.部分消费金融公司收到窗口指导,要求将产品年利率降至24%以内,未来消费金融行业贷款定价存在下调压力。年下半年以来,部分消费金融公司收到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要求将产品年利率降至24%以内。之前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利率定价多超过24%,新的利率要求将间接影响消费金融公司的客群定位以及风险定价策略,进一步巩固头部消费金融行业参与主体的实力。客群下沉、业务粗放或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的消费金融公司将面临较大的转型压力,未来需通过寻求更加优质的客群、提高风控能力及降低业务成本等措施,应对利率下调的负面影响。

三、行业信用等级分布及级别迁移分析[7]

年上半年,消费金融公司发行债券主体共计3家,分别为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和马上消费金融,发行金融债规模分别为54亿元、15亿元和12.5亿元,主体和债项评级均为AAA级。截至年6月末,消费金融公司仍在公开发行债券市场有存续债券的发行主体共计3家,主体级别均为AAA。年上半年,消费金融公司无发债主体信用等级发生调整。年上半年,消费金融公司发行ABS主体共计3家,分别为兴业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和湖北消费金融,发行规模分别为19.6亿元、28亿元和13.48亿元。截至年6月末,以个人消费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债权、消费性贷款、小额贷款和信用卡分期为基础资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余额分别.91亿元、.89亿元、.21亿元、.91亿元和.69亿元,余额合计为.61亿元。

四、行业主要债券品种利差分析[9]

年上半年,消费金融公司发行债券主体共计3家,合计发行6支金融债,具体发行利差情况见下表。

作者:新世纪评级金融机构部

李萍吴可奕

[1]消费金融行业发债主体统计不包含商业银行,小贷公司目前暂无发债公司,故消费金融行业发债主体只统计消费金融公司

[2]10家披露消费贷款数据的银行分别为邮储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上海银行、杭州银行、成都银行、青岛银行和郑州银行。

[3]披露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的银行为邮储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上海银行、杭州银行、成都银行和郑州银行。

[4]招联消费金融和兴业消费金融不良贷款划分规则均为逾期60天以上,马上消费金融则为逾期90天以上。

[5]不良贷款比例(剔除核销)=(期末不良贷款+当期核销不良贷款)/期末不良贷款*

[6]年3月15日实施的《征信业管理条例》从内容上主要包含了两大部分:征信机构与征信业务规则,但条例的内容相对更为原则性,需要具体的管理办法予以细化。年底,《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出台并实施;年,征信业务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

[7]本部分主体信用等级均仅考虑发行人付费模式的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即不考虑中债资信的评级结果。此外,本部分统计主体等级分布时对重复主体进行了剔除,即单一主体发行多支债券时只按该主体最新信用等级统计一次。

[8]本部分等级分布不包含无评级的私募债券发行主体。

[9]发行利差=发行利率-起息日同期限中债国债到期收益率。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1
查看完整版本: 行业研究年上半年消费金融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