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冲汤这个方具有益气健脾,安冲摄血之功效,可以治疗经期延长,经漏(崩漏),月经过多,经间期出血等妇科出血性疾病。重点在于什么样的情况可以考虑或选用这个方。
分享地点:基层中医之家
分享时间:-01-20
分享医生:湖南省宁远县关松中医馆关松
安冲汤的运用与体会
在讲安冲汤之前,先来看两个案例:
病案一:
毛某某,女,年8月6日诊。经来二十天未净,LMP:7月17日,开始量多色红、血块多,经输液、服西药而血减,转为细砂样血块,现色红有时如咖啡色;(上班后开始经血延长)。口干不欲饮,稍干苦,精神差,嗜睡,背部脊椎困,二便可,出汗正常,胃口可,面色略浮白,经行后又开始咳嗽至今,有痰色白质稠、鼻塞涕稠。脉右寸偏虚、关稍滑、尺稍涩,左斜飞偏实,舌质偏淡嫩、尖略偏红,苔薄。左少腹深压则疼痛明显。
六经辨证:太阴阳明合病,夹瘀兼痰。病机:气虚血瘀,夹痰饮。
*芪20克,生地*20克,白术10克,续断1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白芍10克,茜草10克,海螵蛸10克,三七5克,桔梗10克,桑叶10克,免煎中药。7剂。
8月13日:药后下血即减少,现有少量,精神好转,背部酸困好转,鼻塞失,仍有痰少量。脉偏沉力不足,舌质淡红苔薄。
一诊方去桑叶、三七,加仙鹤草30克。7剂。
一周后随访血止身适。
按:本案年、年皆出现过两次经期延长,皆以安冲汤治疗后症失。本次患者因工作劳累后再次出现了经期延长不净,精神差而嗜睡,背部脊椎困,出现了一种明显的虚象;血中有细砂样血块,腹部压痛明显,为瘀血阻滞;从病机上定为气虚血瘀,然而,患者咳嗽有痰,舌尖偏红,提示了上焦有热,咳嗽的症状相对不明显,就采取了兼治的方法,在安冲汤的基础上,加了桔梗、桑叶宣肺化痰;这个患者按道理是要休息,这样取效就会快些,但因工作原因只能带病坚持上班,用了近两周时间才取得效果。
病案二:
李某,女,13岁,-12-24。LMP:11月10,经来后一直未净,服用西药人工周期半月仍不止,初次月经为今年暑假,现色深红,质中,量多,少量血块,无腹痛,余无不适,脉右浮寸稍涩,左尚可,舌质偏淡,苔薄润。面色偏*黯。脐两侧压之胀稍痛。证属气虚血热夹瘀证。
*芪20g白术15g生地20g茜草10g海螵蛸12g白芍10g续断12g龙骨20g牡蛎20g地榆15g墨旱莲15g仙鹤草30g。5剂。
-12-30,述服药第四天血即止,余无不适。以安冲调经汤加味巩固。
按:这个案,除了月经方面的症状,其它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表现,又经过西药人工周期的治疗,所以只能从经血的质、色、量来判断:血色深红——多为血热;量多——一为气不固摄,一为热迫血行,三为瘀血阻滞,血不归经,这个患者经色深红又量多——考虑有血热的病因存在;少量血块,腹部无压痛——血瘀的因素不明显;再来看舌,舌质偏淡,右寸稍涩——考虑到了不足的因素,而且患者13岁的年纪,《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此患者天癸刚至,至而不盛,所以必须要考虑到冲任二脉的盛衰。所以这个患者的病机,很符合张氏的这张安冲汤的制方方向,用续断来补肝肾,又用芪、术来滋养后天,以充实先天。这个患者的症状,似乎很符合安冲汤的病机,效果也非常好。
安冲汤(《医学衰中参西录》):
治妇女经水行时多而且久,过期不止或不时漏下。
白术炒,六钱生*芪六钱生龙骨六钱,捣细生牡蛎六钱,捣细大生地六钱生杭芍六钱海螵蛸捣细,四钱茜草三钱川续断四钱
现代用量:
炒白术18g,生*芪18g,生龙骨18g,生牡蛎18g,生地18g,生杭芍18g,海螵蛸12g,茜草9g,川续断12g。
功效:益气健脾,安冲摄血。
主治:妇女月经过多,经行时久,过期不止或不时漏下等。
六经辨证:太阴阳明合病。
编者按
《医学衰中参西录》有如下记载:
“友人刘干臣其长郎妇,经水行时,多而且久,淋漓八九日始断。数日又复如故。医治月余,初稍见轻,继又不愈。延愚诊视,观所服方,即此安冲汤,去茜草、螵蛸。遂仍将二药加入,一剂即愈。又服一剂永不反复。”
这一个小病案的描述,应该是张锡纯先生创制本方的初始医案。我们简单地看看这个案,从现代妇科定义来讲,”经水行时,多而且久“——是月经过多;”“淋漓八九日”这是一个经期延长(定义: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多正常,经期超过一周以上,甚至2周才干净。)本案经来淋漓八九日,下血停几天后又再下血,淋漓不净,断断续续,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很多见,所以张锡纯先生称之为“不时漏下”,——超过半月仍淋漓未净者,则为经漏。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这个方可以治疗经期延长,经漏(崩漏),月经过多,经间期出血等妇科出血性疾病。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可以考虑或选用这个方呢?
先来看本方的配伍用药:方中生*芪、白术健脾益气固冲,为君药。生地、生杭芍、川续断滋阴补肝肾,为臣药。生牡蛎、生龙骨、海螵蛸收敛固涩止血;茜草化瘀止血,使止血而不留瘀,共为佐药。全方配伍,有益气健脾,安冲摄血的功效。
这里面有两味药是要引起大家重视的,刚开始张锡纯开篇的案中,特别提到的就是因为加入了茜草、海螵蛸,而取得了理想的疗效。对于这两味药,张氏在安冲汤篇中已做过详细的解释,大意是说:一般知道茜草、海螵蛸能通经血,所以对于月经过多的病,就不敢用了。而没有看见《内经》中用这两味药与雀卵做为丸,用鲍鱼汤送服治疗伤肝之病,时时前后出血。所以张氏说:“不知二药大能固涩下焦,为治崩之主药也”。而我现在的理解就是用茜草化瘀,用海螵蛸来固涩,而海螵蛸亦有化瘀的功效。但凡久病经漏不止,亦多有留瘀的可能性,所以对这两味药,用于经、带方面都有很广泛的应用机会。张氏还有一张清带汤治带下病,也用到了这两味药。
配伍特点:补脾、滋肾、固涩、化瘀四组药组成。
病机:脾气亏虚,虚热兼瘀所导致的冲脉不固。
六经归属:太阴阳明合病。
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为十二经脉之海。与生殖机能关系密切,冲、任脉盛,月经才能正常排泄。
冲脉的不固,就是因为脾气亏虚,虚热夹瘀引起的。
加减:
气虚明显,可合举元煎。
肾阴虚,可合二至丸,加山药;
经血量多,可加地榆、仙鹤草;
血块多,可加三七、蒲*。
兼阳虚,可以加炮姜、艾叶,或阿胶。
张氏案:
一妇人,年三十余。夫妻反目,恼怒之余,经行不止,且又甚多。医者用十灰散加减,连服四剂不效。后愚诊视,其右脉弱而且濡。询其饮食多寡,言分毫不敢多食,多即泄泻。遂投以此汤,去*芪,将白术改为一两。一剂血止,而泻亦愈。又服一剂,以善其后。
按:本案患者是因七情致病,怒则伤肝,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而导致经行不止且量多,又肝木克土,或素体土虚,而不敢多食,多食即泄泻,更从右脉弱而濡可以判断为中焦亏虚,脾气不固,故原方去*芪(*芪补气为主,因恼怒所致,补则气上,故去之。)加重炒白术以健脾止泻,脾气健,冲脉固,则血止,泄泻愈。
从这个案的用药加减变化,也可以看到在基础方上,随证用药的必要性,可加可减,药物的量可轻可重,都是根据病机的变化而定的。所以讲,固冲汤的变化,也是根据病机的变化需要而进行了加减调整。
一妇人,年二十余。小产后数日,恶露已尽,至七八日,忽又下血。延医服药,二十余日不止。诊其脉洪滑有力,心中热而且渴。疑其夹杂外感,询之身不觉热,又疑其血热妄行,遂将方中生地改用一两,又加知母一两,服后血不止,而热渴亦如故。因思此证,实兼外感无疑。遂改用白虎加人参汤以山药代粳米。方中石膏重用生者三两。煎汤两盅,分两次温饮下。外感之火遂消,血亦见止。仍与安冲汤,一剂遂痊愈。又服数剂,以善其后。
按:本案细读更令人回味,小产后之下血不止,多从留瘀致病考虑,前医亦服药二十余剂不效,不得其法其方。而张氏接诊后因脉洪滑,心中热而且口渴,亦难判断其病机成因;所以从血热而治仍然无效,故再仔细审证求因,从外感病着手,用白虎加参汤清阳明里热,下血减而里热消,再以安冲摄血之剂而病愈。
而我所举之毛某某案,下血不止的同时亦兼有外感的症状,所以在原方的基本上加了桑叶、桔梗疏风散热,但这个患者这次取效较慢,可能是因为夹有外感,一般我用本方治疗病机相符的病,基本上是在五剂内血止。今天重新回顾这个案,能让我重新认识到一个标本先后主次的辨证问题,对于如何在临床上适时、适机的运用本方很有帮助。
上期回顾:基层微课堂-方剂(五)麻*细辛附子汤
所载内容皆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的“写留言”跟贴讨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