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中医又称“肝斑”、“黧黑斑”,是一种后天色素沉着过渡性皮肤病,皮损为淡褐色、深褐色、黑褐色斑片,其边界清晰,边缘常不整,形如地图或蝴蝶,对称分布于面部,表面光滑,无鳞屑,无自觉症状,常于日晒后加重。黄褐斑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色素障碍性皮肤病,患者以中年妇女居多,多发于两颧、两颊、鼻周、额头和眼周。西医学认为,本病多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尤其是和女性的雌性激素水平异常有关,因此月经不调、服用避孕药、肝病、慢性肾病或药物性肝肾损害等都会形成黄褐斑,日晒和精神压力会加重病情,并影响治疗效果。
本病病机较为复杂,中医学认为,多因其忧思过度或抑郁不遂,影响情志,为时日久,渐伤肝脾,气耗血虚,继则化火,血弱不华,终至火燥郁滞而成本病。
亦有认为肝、脾、肾功能失调,胞宫失常及冲任损伤,导致气血不调,经血不能上荣于面(虚证),或痰浊瘀滞聚于面而发病(实证)。
也有人认为是风邪伤于营卫所致。
综上所述,凡面部色素沉积,高老从中医辨证出发,认为黄褐斑是表现,血瘀是本质,形态是风郁(风善行数变),病位在肝、脾、肾,亦与内分泌紊乱有关。
黄褐斑无明显自觉症状,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顽固。现代医学对其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而中医学对其有较多的治疗方法。现在给大家介绍4个经典的祛斑方!
★四逆散
黄褐斑的形成关乎肝、脾、肾,因常见于女子,前人亦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故本病责之于肝者较多。
中医认为,因肝失条达,或暗耗阴血,或郁久化热灼伤阴血,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可致本病发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皯(gan)黑曾(zeng)如尘久始暗,原于忧思抑郁成”,自注云:“由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另外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虚则水谷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乏源,肌肤失荣而面色晦暗,故肝脾不和常引发此病形成。
常以四逆散作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柴胡、郁金、枳实、芍药、炙甘草、绿萼梅、玫瑰花、月季花等。伴乳房胀痛者,加橘核、荔枝核;肝郁化热而见口苦、舌红苔黄者,加丹皮、丹参、栀子;精神不振、易乏力者,可加黄芪、太子参;血虚甚者可合四物汤等。
★肾气丸
肾为一身阴阳之根本,为水脏,主藏精,以五行配五色则主黑。若阳气不足,肾水上泛或水亏火盛,肾精不足,肾色显现于面,则生黧黑如《外科正宗·女子面生黧黑斑第九十五》曰:“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梅师指出不能但见面黑即为肾虚,惟见肾虚之症方可确认。
如病者无肝脾失调之象,而见头晕目眩,腰腿软,或形寒肢冷,或舌红少苔等,则多责之于肾。其斑褐黑,边界清楚,状如蝴蝶,面色晦暗,常以肾气丸加减化裁治疗:干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当归、川芎、制附片、桂枝、绿萼梅、玫瑰花、月季花等。
此方略施变化,便成一方三法:以基本方为其一;其二肾阴虚者去制附片、桂枝(即六味地黄丸),另加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其三肾阳虽虚而不宜桂、附之温燥者则去桂、附另加二仙汤(仙茅、仙灵脾)、蛇床子、金毛狗脊等,以温和平补之。
★温经汤
黄褐斑的形成还与瘀血及寒邪相关。由于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虚不能上荣于面更兼寒邪凝滞,其人必多晦暗之瘀。温经汤被视为调经之祖方,直指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病机,有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功效。
以此方治疗黄褐斑多伴有妇科疾患者,如经血瘀块较多或经血量少而紫暗或虽少而淋漓难净,腰腹疼痛或冷痛,或形寒肢冷,面部黄褐斑,其色较深,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弦细等,常选温经汤加减治疗:吴茱萸、桂枝、干姜、当归、川芎、干地黄、芍药、丹皮、绿萼梅、玫瑰花、月季花等。瘀血较重者可加丹参、蛰虫;伴痛经者加延胡索、片姜黄;有积聚者可加制三棱、制莪术等。
★柴胡四物汤
较之以上三方,梅师尤喜将小柴胡汤与四物汤合用。其思路仍强调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用,故常将柴胡四物汤作为基础方加减化裁。药用:柴胡、黄芩、法夏、生地、当归、川芎、白芍、太子参、绿萼梅、月季花、玫瑰花等。(注:以上验方仅供参考,需对症加减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