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旱莲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大美仁寿,安逸松峰古镇松峰的故事如此精彩
TUhjnbcbe - 2024/8/18 0:51:00

天府新区游大美仁寿陵州边陲看安逸松峰

大美仁寿安逸松峰

文建华

松峰是一座古镇,像一块翠玉,静谧地镶嵌在仁寿西南边陲。松峰,也称松峰场,古镇朴实无华,民风淳朴憨厚。随着岁月流逝,时光洗涤,古镇愈发古色古香,虽然历经沧海桑田,但松峰古镇几乎完整地保持了真实的风貌,别看留存至今的物件破旧,但都是原汁原味,绝非后来人为做旧。

松峰场曾有禹王宫。其实无论是禹王宫还是万寿宫,都是明朝以降,尤其是清朝以来的会馆所在。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江西会馆(又称江西同乡会馆)。该会馆是自清代前期始直到民国初年的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和建筑文化的重要标志。

“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作为具有地缘性质的帮会机构,会馆的主要职能是联络乡情,以壮乡威。会馆的三大职能:襄义举、笃乡情、联嘉会,它既是同乡人祭祀故地名神、演出故乡戏曲的聚会之所,又是同乡人抵御外侮、互相帮扶的重要组织。彼时,会馆是所在地最热闹和最讲究的地方。

在古代,有江西人聚住的地方,就有万寿宫。明清时期,江西经济发达,经营瓷器、茶叶、大米、木材和丝绸的赣籍商人行走全国,并在全国很多地方都修建了万寿宫,万寿宫也成为外地江西同乡的“江西会馆”,松峰场地处西南一隅,也建有万寿宫,由此也可见其当年重要的、欣欣向荣的经济地位。

松峰来历——

松峰,之所以叫松峰,顾名思义,一定有松树有山峰。在松峰场附近有一座山岭,上面生长了许多松树,在山岭峰顶建有一寺庙,名曰松峰寺。据传,松峰最早不叫松峰,而是称为古隆州。在清场嘉庆年间,建制州府时,就因有松峰寺,将当地命名为松峰州,后因犯孝子案,改州灭县,清朝皇帝裁定为松峰场。新中国成立后沿袭旧名,设立松峰乡,年改为松峰人民公社,后撤公社又改为松峰乡,沿用至今。

松峰古场镇一时风光无两,周围数十里难有匹敌者。古场镇的街道长余米,以此为中心,向周围扩散数公里。东至李家沟五棺生基,西至两河口,南至楠树坡,北至凉风垭。街道上有禹王宫、万寿宫和川主庙等。每逢节日和赶场日,商贾和乡民从四面八方涌来,整个场镇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改州灭县——

此处古来兴隆地贤达商贾如云聚

只因孝事一朝误从此州来被县替

松峰历史悠久,古时曾建制州府。

松峰由州府变成后来的松峰场,其“改州灭县”的重大根由,据传皆因一桩所谓的“孝子案”所导致,目前经过多方考证,仍未发现任何正式的官方记载,只能作为一个传说,传说是这样的——

在满清时期,松峰叫古隆州。改州灭县的传说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满清时期,古隆州辖地面积广大,仅场镇占地就达到5平方公里之巨。古隆之地,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足,市场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寺庙香火旺盛,香客不断,州府所在地即现今的松峰场更是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象。加之是当时通往荣县、井研二县的交通要道,古隆州一时远近有名,成为各方达官贵人、黎明百姓争相朝拜观瞻之地。

话说某年月日,当时清王朝一新任制台大人,从省府成都府途经古隆州,不知是慕古隆之名而来,还是路经此地到别处考察。制台大人一行,一路舟车劳顿,终于到达古隆州境地。在离繁华场镇驿道仅两里路的一农家屋后的竹林处,制台大人下令歇息片刻。轿夫落轿,制台大人跨出轿子,活动活动筋骨,并见风景旖旎,空气清新,好一派乡村美景,心中甚是欢喜,一扫连日来赶路的疲惫和倦怠。制台大人一时兴致高涨,决定趁此机会到竹林前的农家看看,随便了解民意,体察古隆州的民情民风。制台大人对贴身侍从说,本官对古隆州民风淳朴,民众相互尊重,敬老爱幼早有耳闻,今日倒要亲自体察一番,其他人等就地休息,我等前往这农家小院仔细查访。

于是制台大人和几个随从径直向农家走去。走到农家后门,正要敲门,突然听到里面传来一老妇人的和一小儿的声音,只听得小儿咯咯笑个不停,老妇人的声音也非常清楚。只听她说道:“孙孙不乖,竟然打奶奶……”小儿仍在笑,老妇人不断重复着“孙孙不乖,竟然打奶奶”。制台大人本来高兴的脸立即阴沉下来,喝退要敲门的侍从,叫大家再仔细听听。大家竖起耳朵再听,“孙孙不乖,竟然打奶奶”,一清二楚再明白不过了。孙子居然敢打奶奶,这是何等的忤逆不孝之事!岂有不惩处之理。来人哪,立马捉拿归案!制台大人一声令下,几个随从破门而入,捉了农家的那老妇人和年幼的孙子到州府候审。

百善孝为先。在古时,非常注重孝道,忤逆不孝不仅要遭到民间道德谴责,而且还要受到官府的严厉惩处。一地发生忤逆案,往往周遭百姓都要受牵连。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如今新任制台大人专门下乡寻访,考察民情,居然亲自碰到这样的事情,当然要严办这桩孝子案了。制台大人决定亲审此案,以正民风。

审案当天,老妇人一直不停喊冤,跪求制台大人明察秋毫,放过他们祖孙二人。原来,这孙子本身也没有打他奶奶,只是正值吃饭时间,小孙子调皮,抢了奶奶的筷子,对着奶奶闹着玩,奶奶也是和孙子开玩笑说,孙孙不乖,竟然打奶奶,目的是想尽快招呼住孙子吃饭。谁知这随口一说,说者无意,听者却有心了。何况是制台大人亲自听到了。

制台大人怒喝:“孙子打奶奶,是我亲耳所闻,这等忤逆不孝,不严办天理不容,有何冤可叫!”

老妇人当然不能说自己是和孙子闹着玩,这样大人肯定不相信,于是只好撒谎道:“本孙子年幼无知,而且脑袋天生痴呆,那日打我也不是他真心所为,请大人从轻发落。”

制台大人说:“好,只要你孙子真是年幼无知,天生痴呆,本大人定当轻处。”

如何证明孙子痴呆无知呢,制台大人亲自测试。如果这孙子不懂得端碗拿筷吃饭,那就是痴呆,可免罪,否则定当重处。老妇人无可奈何只得同意。制台大人令人摆好一桌饭菜,故意把筷子大小头交叉摆放于桌面,让老妇人带孙子上桌吃饭。孙子来到桌前坐好,拿起筷子一看,发现筷子是交叉的,很自然的交换过来,然后端起饭碗很高兴的吃了起来。

事实证明孙子不仅痴呆而且还很聪敏。就连筷子两头放错了这细节都搞得清楚,哪有什么痴呆可言。这忤逆案当然得严办无疑了。

老妇人见状赶紧跪地求饶,恳请制台大人高抬贵手,宽大处理。制台大人见老妇人再次求饶,决定再给一次机会。他命手下速速从松峰场搬来十口铁锅,背着这祖孙俩,在其中一口锅内书写“杀”字。然后将十口锅倒扣地上,命小孩随便指示其中一锅,如果没有选中“杀”字锅,则免死;如选中“杀”字锅,则罪无可恕。小孩随手一指,将锅翻过来一看,正是“杀”字锅。天意难为,制台大人当即下令将小孩处斩。

为了树立制台大人的威信,更为以儆效尤,广传孝敬之风。虽是一幼儿忤逆,但周遭百姓也得“连坐”受惩罚。制台大人左思右想如何才能让当地官民同罚,天下皆知这桩孝子案。最后判定,三里之内的人该斩,五里之内的人该充,降低州府行政编制和辖地规划,古隆州改州为县,并以此昭告天下。

虽然,制台大人有将祖孙玩闹之事大而化之的嫌疑,重判也有矫枉过正之弊,但也可见当时对孝道的重视和律例不可儿戏的严肃。

自此,古隆州撤销州府建制,改为县制。后又改古隆为松峰。之所以叫松峰,是因为松峰场后山有众多大到需两人以上才能合围的松树。这些松树解放后,悉数砍伐了,现今松峰粮站的房梁上都还有这些松树木料。建国后成立松峰乡,此称呼一直延续到今天。

松峰粮站——

口唱山歌肩挑担为国交粮一路欢

大河有水小河满松峰儿女齐开颜

松峰粮食作物主产稻谷,小麦、玉米和红苕。交公粮,顾名思义就是交给公家(国家)的粮食。在老百姓朴素的传统思维里,国家与集体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也是松峰民众的觉悟和地方精神。

图片来自网络

松峰的粮站地处松峰寺的山顶,视野开阔,每到交粮时节,周围几十里地的老百姓就会主动把最好的粮食送到粮站来,交给国家。一般是一年收两季,主要就是小春的小麦和大春的稻谷,其间也收过玉米,但几乎不收红苕。

当时尚未修通公路,乡村道路几乎都是羊肠小道,唯一一条通往粮站的村道也是泥石路。

每到交公粮时,土地包产到户前,由大队和生产队统一安排。在晒坝里面晒干的粮食,用风车风净杂物,放嘴里一咬咯嘣脆,就可以送去粮站交公粮了。

图片来自网络

到了那一天,生产队组织壮劳力,临近乡道的生产队,就用架子车(学名板车)运送。用这种工具的需要用麻袋装好粮食,码放在架子车上,小山似的,重约7、8百斤。前面一人肩挎拉绳,双手紧紧握着架子车的左右两杠,既要拉车又要负责控制车速和方向。车后面需要两三个人推车和稳住装粮的口袋。由于道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架子车行走左右摇晃,上下颠簸,很是费力。交完公粮回来了,身体轻松,心里乐呵,后面推车的人,在下坡时,还全部蹲在架子车上,由前面一人驾驶,一溜烟就跑完了下坡路段。交通不便的,就全靠肩挑背驮。劳力尚好的青壮年,一人一担大箍箩(大箩筐),能装多斤小麦或稻谷。当时一个壮劳力挑-斤很平常,交公粮大家比拼起来,争强好胜,那是一定要把箍箩装满的,斤左右一点不稀奇,负责担粮去粮站的,在生产队的公棚(晒场)将晒干风净的上等粮食装满箩筐,队长一声令下“走!”,这些壮劳力们扁担往肩头一搁,挑起来斤粮食就往粮站跑。乡村的山路十八弯,一长队挑粮人你追我赶,前后数百米的队伍,很是壮观。走热了大家就脱下外衣,赤膊上阵。黝黑的肌肤,汗水汩汩外冒,肩头被扁担压住的皮肤,猩红绵软。阳光照射下来,力量与粗狂构成的魅力散发在山乡田野。大家兴致来了,还能高声喊着号子——

图片来自网络

别使详,别使详,好色文人想名堂。

弟弟读书把学上,哥哥又赶松峰场。

嫂嫂割草在山上,妈妈捡柴在后阳。

双手扭在房檐上,轻轻梭进奴的房。

将奴按在床铺上,扯烂奴的花衣裳。

罗裙脱在踏板上,就叫奴家把荤尝。

一串银钱丢床上,狗爬一样回了乡。

若是下次把奴想,半夜就来奴绣房。

这些号子来源于市井百姓日常生活的编撰,通常还带点“色情”,老百姓的口语是“有颜色”或者“荤的”,充满了生活情趣。号子声声响,扁担在肩上随着号子的节奏上下颤动,挑粮的人完全忘却了肩头的重担,脚步轻快的跳跃在山道上、跳跃在曾为盐马古道的松峰场青石板路上。

挑公粮去是热情奔放的,但到了粮站,未必尽如人意了,因为粮食是上交国家的,收粮员对公粮的品质要求很高,粮食往往还要被他们划分出三六九等,级数越高折合的钱币越高,一级最高,三级最低,有时还能分出5个等级来。

图片来自网络

交公粮要经过晾晒——验收——上风车——过秤——入库——领票这几道必须的程序。挑着粮食来到粮站的社员按照先后顺序,依次排好队,接近中午时分,粮站的大坝里面,站满了排队等候交粮的老百姓,每个队列弯弯曲曲的,犹如长蛇一般。这些公粮全部需要经过粮站工作人员验收,不合格的,还要自行搬到粮站空余的晒坝,重新晾晒或者用风车再次风净杂物。验收合格的,就把一袋一袋的粮食要放在秤上称,然后记账、除皮、算账,最后才是入库程序。粮库的开口很高,就像天窗一样,要用木板搭起一个桥,才能进出。社员们要么扛着自己的粮食,要么两人一组抬着箩筐装的粮食,走上这个木板桥,只有把粮食倒进了国家的粮库里,才算完事。当拿着交粮的票据拉着空架子车或剩下的粮站淘汰的不合格粮食回家,一天的心酸劳累全都抛到九霄云去了,心里无比轻松愉悦。

图片来自网络图片来自网络

改革开放后,土地实行包产到户,但还是要交公粮,粮食任务分配到了家家户户。当然,以为当年的特殊原因,有些缺少口粮的个别胆大农民,不得不开始挖“社会主义墙角”了。比如交售小麦时,天气不冷不热,去交粮的人会穿一双胶筒靴,靴帮高到小腿,小麦在粮站地坝里面过称后,两人抬着粮站的大箍箩小麦去倒在仓库,然后双脚往麦堆里一站,胶筒靴里面就装了不少的小麦,然后走出粮站,再把小麦从筒靴里面倒出来。还有就是利用麻袋或蛇皮口袋装粮,拿去仓库倒粮时,两只手各捏着口袋边角的小麦,倒提着口袋出来,仓库人员也不会发现。这两手一捏,二三两小麦带出来还是没有问题的。这些行为虽然不妥,但在当时看来,在填不饱肚子的岁月里,实属无奈,没有必要上纲上线,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

图片来自网络

后来,为了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国家取消了农民的“皇粮国税”,粮站和交公粮就成了那一代人难忘的回忆。

如今,松峰粮站那些仓库还在,那些体现时代特色的标语还在,忆峥嵘岁月,今日之日何其幸福。如果把这些历史的痕迹精心打造一番,还原当年交售公粮的激越情景,不仅能为上世纪70、80年代后乡愁提供寻觅的根基,也能对现在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提供一个很好的素材。

松峰古寺——

千载古寺千载风碧云依旧山门东

谁能凌峰展傲骨试看庙外一青松

松峰寺坐落在碧云村1社的一座山岭上,山不高,但四周都是峭壁,周围分别被哨龙山、半边山、枞树山、碧云岩环绕,仅有一条独路与场镇相连,与弥陀寺相对。

松峰寺因山上松树密布而得名,形象生动,简单易记。

松峰寺因为雄踞在四周峭壁的山岭上,山门非常醒目,山门之后便是如来佛祖塑像,佛祖两边各有一对石刻大狮子镇守。山门两边撰有两联:

眼前又是有缘人,相近相亲,怎不满腔欢喜

世界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明月照来万松促净

白雪落空一峰触棋

从山门开始,整个山头用乱石垒砌的城墙包围。在寺庙被毁坏时,这些城墙也遭遇不测,如今仅有部分古城墙还傲然屹立在山巅,尽显苍劲古朴,犹如饱经岁月的农村大爷那一张沧桑而坚韧的脸颊。松峰寺的老城墙,有约4米高,全部是当地乱石砌成,虽为乱石,规格不一,但相互间咬合密切,相当牢固,表面也修饰得平平整整。

瓦下可听风,靠墙能赏景。

进入山门,寺前院坝干净,青松翠柏错落有致,相映成趣;芭蕉垂柳各据一方;牡丹、芙蓉、映山红争奇斗艳。林中还有龟趺石碑一座,上面雕刻精美图案。

松峰寺最为壮观的就是岩边上的一株黄葛树,枝叶繁茂,造型酷似黄山迎客松。如今这个经历风雨的老树依然还挺立在山崖之边。

松峰寺香火最鼎盛时,修建有四重圣殿。第一大殿面积约平米,正中门顶悬挂仁寿县文官执笔书写的金色大字“大雄宝殿”牌匾。内塑释迦牟尼如来佛像,金刚射目菩萨等无数形象各异的各路菩萨像。烧香拜佛的器具一应具有。殿内神龛石柱、檐口石柱、殿门外石柱等上分别雕刻有“白玉豪光处处垂,非色非空。紫心庙想堂堂露,即心即佛”;“松峰亭云显明法性,天池止水彻证禅心”等与佛门相关的数副对联。第二殿是寿福殿,占地约平米,大门外悬挂“寿福殿”金字大匾,内塑寿福尊神等大小菩萨无数。第三殿为东岳殿,内塑东岳菩萨等神像。

松峰寺一直香火旺盛,尤其是每到年终腊月和新年正月,来朝拜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不过,遗憾的是在上世纪60、70年代,松峰寺的建筑和其中塑像全部被摧毁了,后来在其原址修建了粮站,那些早已成材的松树、柏树被砍伐下来做了粮站的建设材料,时至今日那些树木还在粮站的房屋上面散发着悠悠的木香。

在松峰寺的历史上,曾有两位很有名的主持老和尚,一位是尤杖血堂老和尚,一为是雪苓老和尚。两人都饱读经书,才学高深,精通书画。他们在寺庙的门柱神龛等处留下了诸多精彩对联和墨宝。雪苓老和尚还依据松峰场的实际情况,描绘了松峰八大景,并亲自题写八大景名,即:天池夜月、弥陀晓钟、石樑飞瀑、山石晓烟、拂岩夕翠、松峰亭云、竹庄新雨和龙山暮雪。

古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今松峰这八大景还依然能够看到。

神奇天池——

山有松来峰有寺星夜玉盘沉天池

天赐一潭神仙水润泽古人与今人

在松峰寺的大雄宝殿后面,有一座蓄满清水的水池,称为天池,由松峰寺普写和尚主持修建于乾隆五十七年二月。天池长约12.6米,宽约10米,深约2.5米。天池以前不叫天池,就是寺庙僧侣修建来供日常饮用水的储水池,但因为池子不大、蓄水不多,还要渗漏,无论僧侣怎么节省,但还是不够使用。另外,来松峰寺朝拜的人,都认为池子里的水是神水,总要舀来喝,甚至还要带回家去。一遇到天旱,僧侣饮用水变得更加困难,每天都要到很远的山下去担水。

传说有一年农历6月19日,是观音菩萨得到成为“圆通自在天尊”的纪念日子。按照民俗,这一天善男信女都要到寺庙烧香拜佛,这一天也是所有寺庙一年中最闹热的一天。

松峰场因为历来商贾云集,热闹非凡,而且民风淳朴,不但吸引了周边的无数乡民,天上仙女也颇为心动。

6月19日这天,太阳高照,温度不断升高,来朝拜的人越来越多。尽管头几天寺里的僧侣就来往山下把水池的水装满了,但苦于人太多,池子里面的水很快就被来朝拜的人用得见底了。

临近中午,人还在不断涌来,水池的水早已没有了,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寺里除了年老行走不方便的僧侣外,全部下山搬水。几个来回下来,搬水的僧侣都累得汗流浃背,其中几个还累得昏死过去了。

这一切都被偷跑来到凡间玩乐的仙女看见了,她们深深感动,回到天庭后,就向玉皇大帝陈述了所见所闻,恳请玉皇大帝帮助松峰寺。玉皇大帝派遣太上老君实地考察后,决定天赐松峰寺神水。自此松峰寺水池的水一年四季不竭,始终舀不干,就连最干旱的年景,也总是有水供寺庙使用。更为神奇的是,每到干旱季节,只要除掉池内淤泥,天空就会降下大雨滋润土地。老和尚知道水池得了天助,为了感谢上天,就将水池命名为天池。

以前,天池周围还竖立了数根柱子,每根柱子高1.2米,长宽各80厘米。柱子与柱子之间有石雕和木雕,每个石雕上都刻有挥舞战刀、纵马驰骋的将士。整个场景非常宏伟壮观。雪苓老和尚还在天池的石碑上题写了“千峰翠摧禅堂净,一槛池开活水来”一联。

天池水,清冽甘甜,可饮用解渴,可蒸煮烹饪,可润肤治病。晴朗的夜空,星星、月亮倒影池中,清晰可见,天地一体,幽静清爽,成为是松峰八大景之一——天池夜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如今,天池仍在松峰寺山上,一潭清水还悠悠地映照着历史古今。

弥陀古寺——

松峰相对是弥陀谚曰金银十八箩

常使善念存心田世间到处弥陀佛

除了松峰寺,松峰场边还有一座弥陀寺,与松峰寺隔场相望。当地还有民谚:松峰对弥陀,金银十八箩。

弥陀寺与松峰寺一样历史悠久和香火旺盛。每到年终腊月和新年正月,烧香拜佛的人比赶场的人还多。杀猪宰羊、抬猪敬神,作揖磕头,唱戏跳舞,锣鼓喧天,人来人往。弥陀寺在上世纪同松峰寺遭受到了同样的命运。后来因松峰寺修了粮站,无法恢复。弥陀寺在善男信女的一年年努力下,已经逐步恢复了当年的风采。

弥陀寺现在房屋、院坝修葺一新,一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直达寺庙门口。寺里亭台楼榭、柱头墙壁彩绘鲜艳、各路菩萨塑像各归其位,造型逼真,金身闪亮。如今的弥陀寺虽规模不大,但寺庙装饰档次高、菩萨塑像很多,是周边几十里地最好的乡村寺庙之一,每逢朝拜日和春节,香客和游客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弥陀是阿弥陀佛的略称。弥陀在佛教中指西方极乐世界中最大的佛。佛教文化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的和谐理念源远流长,佛教的社会教化深入人心。松峰的弥陀寺严格遵守国家的宗教政策,利用佛法传递正能量,不断弘扬松峰的本土文化和促进松峰的和谐发展。

弥陀寺平素有人打点寺庙,游客和香客随时都可到寺庙朝拜。除了朝拜日和节日热闹外,最热闹的就是为佛像开光了。每当需要为新塑佛像开光时,寺里要邀请大寺庙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来到寺里,在众多香客和游客的见证下,完成隆重的仪式。仪式一般要经过四个重要的程序。即:首先在主法法师的引领下,其他法师共同拈香礼佛、绕道场洒净一周,表示遍洒甘露,加持清净坛场;接着,主法法师“用巾拂尘”,表示现执此巾,拂去尘埃,真性显现;第三,主法法师引领大家高举一枚圆镜进行“举镜照空”,表示持此大圆镜,光明遍十方;最后就是主法大师引领大家“朱笔点眼”,表示朱笔点开六根,互摄互融,当起妙用,共同祈愿道场龙天护佑,慧灯永续。

据传,很早以前,松峰境内松树密布,山路在林中蜿蜒穿梭。弥陀寺这个地方因地处风口位置,无风时,林间静谧阴森,起风时,松树左右摇摆,沙沙作响的声音,似有妖怪出没,傍晚和晚上经过时,特别恐怖,让过往行人胆战心惊。后来松峰一位乡绅就联络了几家街上的商户出资,又四处化缘了财物,修建了弥陀寺。凑巧的时,弥陀寺修建完,正好与北边的松峰寺相对。从此,有寺庙的菩萨镇守,经过此路段大家就觉得安全了,后来盐马古道经过此地,时常还有商贾到寺里休憩,饮食,烧香祈求菩萨保佑一路平安。

盐马古道——

一级石阶一季春浅草无情石有情

盐道早已无骡马耳旁犹听蹄踏声

松峰场一直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无论是过往客商还是周边民众,总要想方设法到松峰场逗留,看松峰场的人文景观,品松风场的风味小吃,松峰场当年的豆腐干和米粑,很受过路客商和当地居民的欢迎。一条从仁寿县通往井研、荣县和乐山的盐马古道穿场而过。松峰境内的盐马古道从凉风垭开始,沿着山野蜿蜒到白家桥,再沿着白家桥——场镇外田野——弥陀寺——楠树坡,一直延伸到大联、高凤乡最后直至千佛,于佳等乡镇。

之所以称为盐马古道是因为毗邻的井研县就是有名的井盐产地。井研出产的盐,便由骡马通过这条崎岖蜿蜒的石板小道运送到仁寿,资中,成都等地。

井研盛产食盐,陵州知州文同在《奏为乞差京朝官知井研县事》中写道:“伏见管内井研县,去州治百里,地势深险,最号僻陋”。

松峰境内的盐马古道,全部由大小不一的石板铺成。石板虽然宽窄大小不一,但都是统一的长度,整整齐齐铺在田埂土埂之上,石板路虽然弯弯曲曲,但路的宽度是一致的。石板拼接整齐严密,行人和马匹走在上面平坦稳当。

每当盐商牵着驮盐的马匹路过时,盐商浑厚的运盐号子划破了黎明的沉静,惊扰了晚霞的光芒,撩拨了池塘洗涤的村姑。清脆的马蹄声伴奏着银铃般的马铃声,给娴静的乡村水墨涂上了一笔生动的油彩。驮盐的马匹成年累月行走在青石板,马蹄与石板的长期摩擦,留下了深浅不一的脚窝子,历史的印记就在这一队队马蹄下逐渐形成。随着时光流逝,社会变迁,盐马古道早已经没有盐商和马匹穿梭了,古道静静的睡在上野之间,有些破碎,有些歪斜,但是盐马古道却给后人开辟出一条不断向前的道路,至今发挥着作用。

如今,古道两边野草丛生,野花间杂期间。此情此景已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乡村行不足,青松林里古道驿”。找点时间,找点空闲,带着老公,牵着孩子,从凉风垭起步,到楠树坡下结束,重走盐马古道,听高跟鞋与青石板碰撞的“嗑嗑”声,回味原野上曾经的马蹄声,穿越千年历史,聆听古老传说。

且听,在空旷而恬静的山野边,不知从何处传来隐约而悠长的歌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历史韵味如一滴浓酽的墨汁,在无边原野的宣纸上沿着纸脉蔓延开来。

神秘山洞——

松峰有岩地自偏边陲依然有人烟

曾经古人尘归土但赠后人一洞天

新一轮乡镇撤并后,原来的大联乡现已并入松峰乡。

大联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前,由仁寿、井研、荣县各一部分联合建乡,地跨三县两市(乐山市、自贡市)于是取名大联乡。现在是地跨四县三市了,增加了威远县和内江市。在大联乡与威远小河镇连界的地方有一座山,名曰:偏岩。偏岩,虽名为岩,但和四川其他地方的大部分地方一样,属于丘陵地貌,不高,也不大,普通得可以忽略不计。

偏岩与众不同的是在悬崖边有几个神秘的山洞。

在四川,不少的山寨都有一种不大也不深的人造山洞。这些山洞,民间都习惯性的成为“蛮子洞”,也有叫“躲兵洞”“兵子洞”“土匪洞”的,但归结下来还是属于“蛮子洞”系列。“蛮子洞”属中国民间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其产生原因和功效至今仍有争议。有说是生活居所的,有说是墓穴的,有的说“蛮子洞”因地势开阔,居高临下,是防守外族人入侵的哨所。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一股外来“蛮子”祸害乡邻,当地人不得不躲在洞里,以求自保。

经多方论证,现在一般认为“蛮子洞”是居所。“蛮子洞”始建具体年代不详,据史考证这些古洞距今已有二千余年,从其悠远的历史长度来看,上述论证也是最合理的。蛮子洞里一般都有石床、石灶、石水缸等生活设备,大的洞穴里面有几张石床。

要在数十米的悬崖峭壁上,全靠一锤一钎一錾的敲打凿洞作业,其难度相当大。

关于蛮子洞,现在还流传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山上洞里住着一个怪物,不知道这怪物是什么,人们叫它“蛮子”,每到晚上,怪物蛮子便会到村子里去找东西吃。村里的小孩子都特别怕它,所以一到晚上就都乖乖地睡下,不敢调皮。但蛮子从来都没有伤害过村里的人们,大人们有时候还会专门把食物放在门口给蛮子吃,与蛮子相安无事。后来,大家就把蛮子住的这个洞也就叫“蛮子洞”了。

“蛮子”在历史上还是对某些少数民族的一种贬称,中国自古便有南蛮北夷、东戎西狄的分类,蛮子实则是指两千年前的僚人。他们矮小强壮,动作野蛮,彪悍好战,奔驰捕猎。因此这些存在巴蜀之地的蛮子洞应该是一两千年前的獠人家园。所谓“獠人”,是对今天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毛难族、黎族等少数民族先民的统称。“獠”是古代封建皇朝对在岭南地区原土著的蔑视贬称,獠常和俚并称“俚獠”、“夷獠”等。古时的“獠”而今写作“僚”,后称百越夷蛮。

蛮子洞所处的位置大多数都在悬崖峭壁之上,按常理,进出洞穴是很不方便的。獠人自有一套攀爬本性,习惯成自然。他们进出洞窟,都是使用的绳梯和木制的悬梯,如若他们要进出洞,就放下绳梯和悬梯,进了洞穴,在家里的人就会把悬梯和绳梯提收进洞内。由此,汉人或虎豹财狼就没办法入内,这样就保证了他们的人身安全。

松峰偏岩的蛮子洞特殊就在于它首先是一个天然的岩洞,后经过人工打造才成为了蛮子洞。其他地方的蛮子洞几乎都是人工打造的。

整个山岭全是树木竹林,遮天蔽日,人迹罕至,要不是当地人当向导,外人很难发现林间隐藏的小道。在向导带领下,穿越树林、竹林,左拐右拐,好不容易才能来到崖边。崖边全是茂密的蕨类植物,足足有半人高,拨开那些封路的植物,小心翼翼地爬到崖边才会发现几个相连的山洞。

站在偏岩上是看不到这些山洞的。蛮子洞位于半山腰,离谷底有余米,来到洞口,放眼一望,由远而近,依次是连绵起伏的丘陵、房屋林立的回龙场镇,庄稼成长的农田和零星分布的民居。

偏岩山脚下是蜿蜒流淌的越溪河,一座简易便桥,横跨其上。

站在崖边,极目远眺,凝神静气,微风拂面,心中便会不由自主地涌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诗句来,当然此时心情,即使是夕阳西下,已不是“断肠人在天涯”而是“探险者在偏岩”了。再回过头看脚下,马上“两股颤颤”,如若一不小心,容易跌下山崖,后果严重。

偏岩的蛮子洞的石头呈现金黄色,本已壮丽宏伟,如果再有阳光照射,更显得金碧辉煌。山洞留下的痕迹,好似冰川侵蚀过,成不规则的各种形状,洞内洞外的石壁上遍布大小各异,深浅不同的窝凼,形状各异,造型优美,非凡人之力所能造就,不得不让人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洞的洞口很小也不规则,钻进洞口,由里往外观望,真是“别有洞天”。

洞内比较宽敞,几个洞里面的面积大小不一,相互连通。洞里面就有了人工的痕迹,那些密密麻麻的錾子印记和可能用于搭接器具的凌乱分布的或方形或圆形小孔清晰可见,洞内至今还保留有石床、石缸、石桌、石凳等原始粗糙的物件。

蛮子洞的空间、设备和位置,还真是绝好的藏身栖息之地,易守难攻,当地流传的人们曾经在洞里躲避过战乱和土匪的侵扰,完全是有可能的。偏岩的蛮子洞不到现场观看真是难言其妙,一句话,世间蛮子洞很多,偏岩这个大不同。如果精心打造一下,做好安全防护设施,无论是林间散步,呼吸新鲜空气,还是蛮子洞探险,偏岩都是值得一游的胜地洞天。

如果对偏岩的探险还意犹未尽的话,松峰乡和井研高凤乡交界的地方还有一处天然的溶洞,名曰“响水洞”,可以继续探险。响水洞洞口以上属于井研县,洞口以下属于仁寿。响水洞岔洞无数,深不可测,洞内乱石林立,溪水长流、钟乳石、石笋遍布。石壁之上水滴不停,溅入溪流,清脆作响,因此得响水洞。

如今,偏岩旁边正在修建的成宜(成都-宜宾)高速公路,机器轰鸣,车辆穿梭。现代文明的足迹正慢慢踏进这原始的尘封之地,到时通途形成,更多的人将见识到偏岩最纯真的一面。(还有下集,楠树坡爱情树、碧云岩书法、飞凤山神庙……)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美仁寿,安逸松峰古镇松峰的故事如此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