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旱莲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作者通过陆游把袭人凹晶馆连起来想说啥中
TUhjnbcbe - 2024/7/14 0:58:00
北京最专业白癜风医院 http://ask.bdfyy999.com/

今天我们就来侃侃“香菱学诗”一节作者的深意!

先来看黛玉关于作诗的一番精彩论述:

黛玉道:“...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黛玉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读者深深折服于黛玉的这种诗文“理论”,然而这并非是其独创,究其源头实为孟子的观点,后世便引为评价诗文的标准。《孟子·万章上》载:

有一次孟子弟子咸丘蒙听到一个说法:有高尚道德的人,君主不能把他作为臣子,父亲不能把他当成儿子。于是就问老师,那么舜的父亲瞽瞍,在舜做天子时,就不能算他的臣民,这和《诗经》中的“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说,岂不是矛盾了吗?原文是:

“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孟子解释说:这句诗啊,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读诗之人不能单凭一句话的文字就去损害整个篇章,不能从整个篇章的文字去损害作者的意思。要通过自己对诗的领会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才能懂得那些诗的真正含义。孟子还举了个例子说,如果这样去理解诗歌的话,那么,《云汉》诗中的“周馀黎民,靡有孑遗”这句话,就成了“周朝剩下的老百姓,没有一个活下来”——如果这就是真的,那么我们整个周代的人都死绝了呀。孟子的原话是:

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於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不以辞害意”便由此衍生而来。

我们知道,《红楼梦》作者很“狡猾”,善于“借用现成的文字”(假语存)为我所用,却不露痕迹。此处还是同样的手法。

作者借黛玉之口说的这段话,我们应分开看,一是这段话本身有什么暗示。开篇书中交代,“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作者费尽心机“追踪蹑迹”于中华文化宝库撷取材料,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是为了留下“真传”。玄机就在孟子举例所说的“周馀黎民,靡有孑遗”话中。难道一场旱灾就能让周朝剩下的百姓都死绝了吗,孟子的弦外之音显然是:不会死绝,还有遗民。这正是后面香菱诗文暗藏之人!二是引导我们要全面理解香菱的诗。这段话安排在香菱正式写诗之前,这无疑是暗示就要这样来看香菱的诗!要借助形式但不拘泥于文词,以便真正弄懂诗文背后作者寄寓的真意。

作者为了把自己的意思明白无误地传递给读者,作者后面还做了层层铺垫!

书中接下来写到香菱:

“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次再李青莲的...。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我们来看香菱提及的陆游诗全文:

《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二首》其一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

此诗写诗人“白昼”伏案倦则嬉戏小园;“夜”

则赏月观梅,听秋风雁声。特别是最后一句,典用宁戚困穷之际求仕于齐桓公的典故,诗人似有自伤之意。

作者选用此诗用意有四:一是暗示读者要向陆游取名和字的用意那样来看这段文章,甚至是整本书。二是无论诗题还是诗文中都点出“明”,把同用陆游诗句“花气袭人知‘昼’暖”改名的袭人联系起来。三是该句诗为76回凹晶馆取名一节作铺垫,起到桥梁纽带运用,把内容相关的两回联系起来,而凹晶馆联诗正是“晚”上,可谓一明一暗。四是暗示了下面香菱所咏诗文的主题——月也,更伏线75—76回主题—赏月,“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处。有爱那山高月小的,便往这里来;有爱那皓月清波的,便往那里去。”(76回)更巧合的是,陆游曾经被以“诗酒颓放,吟咏风月”而罢官。

然而黛玉却说不让香菱学这样“浅近”的诗,这是为何?其实陆游老来闲居所做的诗,后世本就评价不高,明末清初的学者叶燮评价:“陆游集佳处固多,而率意无味者更倍”(《原诗》);朱彝尊:“陆务观《剑南集》句法稠叠,读之终卷,令人生憎”(《书剑南集后》)。又说:“陆务观吾见其太缛”(《橡村诗序》)。然而,《红楼梦》作者正是借用时人现成的说法,来为自己行文方便罢了,切不可当真。更是为了提醒我们要仔细领会后面香菱作诗的深意,并非如此“浅近”也。

接着黛玉为其列出学诗的顺序。先读“三”个人的诗,王摩诘、老杜、李青莲;再看“六”个人的诗: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共为“九”人,为“三”倍数。这九个人,值得说一下:一是“老杜”的名字很特殊。在九个人中,有四人用名、字、号,且为全称,人的三种称谓用齐了,四人用姓,唯独“老杜”,既不是正常的号,也没称其字,又不是直接用“姓”,似有凸显“杜”字之意,其实这个字与“桂”形近,这就是作者告诉我们不要拘泥于文字的暗示,文字是死的,要迎合作者的本意去领会。二是王杜李三人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更是被迫受伪职。唐朝的节度使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皇室隐忧,是后来藩镇的雏形。

接着作者写了香菱分析的“三”首古诗,均是王维作品,香菱选的都是“三”首古诗的第“三”句。且三句都是“日落(落日)”之景,与香菱吟月之诗对接,与75-76回贾家赏月时人员太少,都坐不满桌子的凄凉之意暗接。

我们来看第一首: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

韵脚是“一先”韵,“延、天、圆、然”,76回湘云黛玉联诗就讨论用“一先”韵还是“十三元”,数栏杆16根的话就是“一先”,13根的话就用“十三元”。实际这是暗示了明朝的史实,就是北明用(韵)了16个帝王便结束了,而13元暗示朱棣一脉的万寿山13陵。明朝的帝王没有了,正是“日落”之象!所以,此诗暗示的就是明亡后,那些集聚在边境的汉人力量,势“单”力“孤”。

第二首: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送邢桂州》

韵脚是“九青”韵,“庭、舲、青、星”,暗指清也。西方属白,属金,日落”后江湖变成白色(金也),清人这个大潮到来后汉人天地都变成了“青”色。

后两句用典故,合浦:郡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东北,该处以产珍珠著名。晋葛洪《抱朴子·祛惑》:“凡探明珠,不于合浦之渊,不得骊龙之夜光也;采美玉,不于荆山之岫,不得连城之尺璧也。”

使臣星:典出《后汉书》,汉和帝即位后,分开派遣使者,且单独行动,到各州县考察民情。一次使者二人都到达益州投李郃候家里,李仰观天问道:“你们两位从京师出发时,知道朝廷派了两位使者吗?”两人惊讶地说:“没有听说过,你怎么知道?”李指星星告说:“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所以知道。”此中的李郃,东汉南郑县人。诗题为“桂州”,李郃为“南郑”县人,正是暗示了明末明郑迫不得已悬居孤单,吴三桂结束了明朝最后的皇帝桂王朱由榔,而后吴三桂邀请明郑联合抗清遭拒,最后均势单力孤,死的死,降的降,结果变成了满清的天下!

第三首: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用的是“一先”和“十三元”混用,“湲”属十三元,而“蝉、烟、前”为“一先”韵,与76回联诗用韵照应。通过三首古诗的韵脚来暗示故事的时间就是在明朝灭亡之后,这也透露了重点写陆游这个南宋诗人的用意。秦观是北宋人,其名便是大观园名和太虚幻境名,实际暗指北明。而陆游便是暗示南明之事也。本诗写的是秋日肃杀之际,一缕孤烟在落日余晖中缓缓而上,此时作者的朋友裴迪象接舆一样狂醉放歌在自称是陶渊明的诗人面前。五柳先生是陶渊明的号,这里正是用五柳先生比喻明郑政权,“失意”后逃离潜藏起来,而吴三桂仓促举并反清,在明郑面前就像个醉酒狂徒!书中柳五儿一心想进大观园,最终也未能如愿,正是暗示明郑包括郑成功想恢复明朝大业失败,未能走到宝玉身边,进入大观园。柳五儿正是取意于陶渊明隐居潜逃之意。这里的“渡头余...”之“余”正与前文孟子“周馀黎民,靡有孑遗民”之“余”暗通。吴三桂,吴姓始祖是吴国的太伯。商朝末期,古公亶父带领部落在岐山定居下来。他有3个儿子:太伯(又称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儿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让季历做继承人,这样就得传位给昌。太伯为了让位,与仲雍带着家眷远走吴越一带,建立了吴国。周朝建立后,武王追封太伯为吴伯。太伯,便成为吴姓开氏始祖。而仲雍,则成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吴三桂建立的政权便是“大周”,便是此意!而古公亶父传位三子“季历”之“三”,也是作者多次强调“三”的暗示!

那么黛玉在香菱分析诗后,又把我们引向陶渊明的诗呢,有什么玄机呢?(未完待续)

1
查看完整版本: 作者通过陆游把袭人凹晶馆连起来想说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