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茶亭、码头桥梁、关隘卫所……数千年来,由中原内地通往珠三角的古道,如同叶脉般由内地省份延绵深入至珠三角腹地,通向港澳,串联海上丝路。
悠悠古驿道,深藏几段古。历史上,粤港澳三地先辈依托古驿道进行贸易交流、文化传播,虽然它们大多已随着现代交通发展日渐凋零,被淡忘在深山野岭间,但散落其间的文化遗产,仍默默诉说着南粤古驿道曾经的车马喧阗、四通八达。
“它们是古代南粤地区军事、商旅之路,民族迁徙、文化融合之路,也是历史悠久、规模宏大、遗存众多的连接南粤城乡的线性文化遗产。”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看来,南粤古驿道一头穿越了南岭,北连长江流域、中原腹地,见证岭南移民开化过程;另一头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串联西学东渐、华侨远洋的近现代记忆……线性沉淀南粤历史文明演进、经济文化发展的历程。
自年广东省政府启动南粤古驿道保护与利用工作以来,南粤大地上掀起了南粤古驿道及其沿线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热潮。随着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的出炉,这些藏在深山僻野的文化遗迹也重新焕发光彩。
岐澳古道径寻找连通粤澳的海丝遗踪
来中山五桂山的游人会选择一条古道,这就是岐澳古道五桂山段。脚下的石阶由花岗岩石条和青石碎条铺成,有两米宽,曲径通幽,延绵数百米长,透着斑驳的历史印记。
清脆的鸟鸣混杂着城桂路上的汽车呼啸声,给访古探幽的游人增添了现实感。历史在这里擦肩而过。拾级而上,来到石莹桥云迳顶,名刹云迳寺早已不复存在,断壁残垣、青砖柱础散落四周,让人不禁怀想其昔日香火缭绕的情景。
岐澳古道长达70余公里,贯穿城镇、沙田、山地和海港,被誉为“中山的茶马古道”,是连接珠三角腹地与澳门经贸往来、文化相融的历史。其历史可以上溯到清初,由连接古代香山县城与澳门的陆路商道“南干道”发展而成。随着民国时期岐关公路的启用,岐澳古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历史淹没。
年起,中山市社科联主席胡波和其他文史专家带着木棍走入山林荒野,凭着村里老人的记忆和史料记载,“敲”出了这条石板路。
剥开浮土,岐澳古道的精华段五桂山段重见天日,5公里长的石板路沿线,散布着云迳寺遗址、通衢土地庙遗址等10处历史遗迹,印证着近代中国人走向世界、开眼看世界的脚步。
明清海禁时期,一度是一口通商,广州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唯一对外开放的贸易大港。葡萄牙人进入和租住澳门后,迅速发展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和东西方国际贸易的中继港。清乾隆年间颁布《防范外夷条规》中规定:“永禁夷商在广州驻冬,如属必要,可去澳门,次年必返国。”外商不能入粤只能留驻澳门,与珠三角腹地通商往来,来往岐澳古道者络绎不绝。不仅香山民众,广州乃至粤西粤北的走卒贩夫、西方商人与传教士,纷纷踏上这条古道。
“行尽此山到大布,远望茶亭在前路。”近代历史学家郑彼岸有一首诗词《走翠微》,生动描述了古人在这条古道留下的谋生足迹。经过数年研究,胡波认为,岐澳古道是连接广东珠三角腹地与澳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唯一陆上通道。
据胡波研究,除了一口通商时期广州十三行的货物,清代珠三角腹地的货物,如新会的蒲扇、佛山的铁锅陶瓷、内陆的茶叶,不少是通过岐澳古道走陆路运到澳门,再转入海外。
如今,修整如初的下马岭茶亭久历风霜,默默讲述这段历史。门额“话茶山馆”为清代官至总督的香山籍名人曾望颜所提。院落树影婆娑,内设休憩房间,茶亭内有诸多文人书写的楹联。古时车马经停、四方商贾云集交谈的情形犹在眼前。
除了商贾穿梭,岐澳古道还承载着数百年前中山人走出中山、走向世界的梦想,近代第一批华侨从这里走向海外,古道还闪耀着郑观应、林则徐、孙中山等近代历史名人的身影。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云迳寺茶亭遗址旁的一块古碑上刻有林则徐的《十无益格言》,石碑落款为“顺德黄敬孚敬书,郑陶斋恭勒”,这位郑陶斋便是郑观应。林则徐在道光十九年(年)七月二十五日的日记中,写到他行经这里的记录,他去澳门巡视鸦片问题经停此处,巡视后写下《十无益格言》。
如今,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宏桥飞架拉近了粤港澳三地距离。被重新发掘的岐澳古道,作为古代衔接中山与澳门的重要陆上通道,诉说着百年来粤澳两地经济文化交流的传奇往事。中山市计划投入8亿元,将其打造为连通粤澳历史记忆的旅游项目。
一道连古今,再见是故人。岐澳古道以文化遗产游径的面貌重新出现于世人眼前,伴随着粤港澳三地联手挖掘修复岐澳古道,更多关于三地血脉连通的历史记忆也将被激活。
羚羊峡古道揭开两粤往来互通的繁华往事
栈道狭长,风声呼啸,江面船只往来,机船轰鸣声阵阵……羚羊峡是肇庆西江三峡之一,主峰龙门顶高余米,两岸悬崖深达百尺,怪石嶙峋,陡峭险峻。
羚羊峡水道旁有一条长达10公里的古驿道,由古代纤夫踩踏而成。古道是明代开凿,年,高要知县陆驹乘船经过羚羊峡,看到纤夫“寒天撑舟,涉足江流”的艰辛,在古道坑堑处建桥开路,修成古道,后定名为峡山旱路。上世纪五十年代,肇庆修通了开往广州等地的公路,峡山旱路彻底荒废,冷清荒芜。
年,羚羊峡古栈道森林公园建成开放。如今再踏上这条古道,沿路的摩崖石刻、纤痕、篙穴、修峡石柱、峡山碑亭遗址,诉说着一段段被淡忘的岭南往事。
崖壁上的纤痕传递历史讯息。在没有机动船只的年代,古代出入端州(今肇庆)主要走水路,羚羊峡水流湍急,船只西行需逆水而上,只能由纤夫登岸拽拉纤绳,竹篙抵住岩石借力,经年累月,留下历史痕迹。
羚羊峡古栈道森林公园终点西江渔港处有一方羚山炮台,建于年,为时任肇罗阳镇守使林虎所筑。此处地势险要,炮台扼守要冲。炮台与暗碉结合,之间以堑壕连结,延伸三百多米,工程浩大,有万夫莫开之势。抗日战争期间,羚山炮台成为西江抗日防御重要工事,曾遏制日寇西进。
古道曾在明代万历年间、清代道光年间及民国八年经历三次修整,留下诗文碑刻。古道旁清风阁摩崖石刻,隽逸潇洒的楷书碑刻赫然眼前,“江上清风”“裴公十九桥”“山川秀美”“天开灵岩”依稀可辨。清风阁摩崖石刻由清代文人墨客所留,是羚羊峡古道上重要的历史遗迹。
肇庆名城与旅游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张致政告诉记者,经过近几年的修复发掘,羚羊峡古道上越来越多的文化遗存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古道上发现古桥及遗址18座、古建筑遗址5处、纤痕5组14处、摩崖石刻4则、修峡石柱2株、炮台1座,另有篙痕、系缆石、战壕等……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串联起两粤间交通往来的文化记忆。
古道全长16公里,东起紫云谷,经羚羊峡、景福围堤,西至崇禧塔,串联西江畔丰厚的人文历史内涵。景福围旧堤是广东古代十大堤围之一,串联众多古村落,可以寻访到肇庆端砚制作的历史记忆,在白石村白石端砚厂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碑亭,亭内安放着“张之洞为开采砚石以备贡品事”碑,沧桑碑记印刻老坑昔日风采。
“几叠风帆挂夕阳,万重云嶂锁羚羊。”从羚羊峡古道到景福围堤,见证了仕宦商民的往来,见证了纤夫汗血、砚坑传奇,也留下了古代西江航运商贸、古代端州文化兴盛的历史记忆。
广韶古道(从化段)记录广州府联通内外的水陆遗脉
在广州北部,一条古道曲径通幽,南起钱岗古村,北至温泉镇乌石村,静静地匍匐在广州从化境内,将大大小小十数个古村落,数个古墟市串联其中。据考证,从化历史上有水陆联运的驿道,是广东古驿道系统“北江—珠江口古驿道文化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年广州府联通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百年前,从化境内的水陆联运驿道是清代广州府与从化县之间的官道。陆路由从化古官道起,朝南经水路流溪河古水道连入珠江,朝北则连接陆路“影古古道”和“莲麻古道”等古道。
古时候,若沿着广韶古道(从化段)前往各地,钱岗古道段便是起点站。该段古道西至广州,东至增城,南至新塘,北通清远、韶关,可谓四通八达。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条总长约15公里的古道也成为了钱岗片区联系周边集镇,及流溪河古水道、从化官道的必经之路。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目前,钱岗古村基本空置不住人,走在河砾石铺砌的古巷中,仿佛置身于明代古城里。村内部分建筑物还保留宋代遗风,村巷迂回曲折,房屋错落有致,屋外出处断壁古井。
今年86岁的村民陆耀洲是钱岗古村的“活地图”,据他介绍,钱岗古村有三宝:广裕祠、江城图和灵秀坊。在钱岗古村东门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约6米的青砖牌坊,旧时村内青年若外出留学、参军等,此处便是乡亲迎送之地。
而村内的广裕祠和西更楼上,反映明代广州珠江北岸城市和乡村生活风情的木雕封檐板——“江城图”,则保存着当年的古典韵味,反映了广州珠江河上行船、码头、北岸城市商馆建筑、五羊传说、戏剧场景,附近农村市井风貌和山水风光,被誉为“广州珠江清明上河图”。其中中间段生动刻画了珠江河上帆船、画舫、舢舨等鳞次而列,船上或有人扯帆起航,或有人挥棹划船,小舫笙歌,游玩行乐,尽显广州府当时繁华昌盛的景象。
沿广韶古道(从化段)朝东北方向拾阶而上,经钱岗古道段后便是莲麻古道,该段古道坐落于广州版图的最北点,是古代联系从化北部的重要交通线,也是从化与英德、新丰、龙门等地区进行商贸往来的主要通道。因古道而建的莲麻村,北接韶关市新丰县,东临惠州市的龙门县,可谓是广州的“北大门”。
据莲麻村委及当地老人回忆,古驿道从如今的莲麻桥边沿莲麻河顺流而下,过龙门直至惠州。其中,桥边一段大约米左右的大鹅卵石道路留下当年繁华一时的商铺遗迹。
在广韶古道(从化段)周边还留有大江浦古村、凤院古村、钟楼古村等古村落,一幢幢岭南民居是北民南迁的历史见证。如今,昔日繁华的古驿道已布满岁月的痕迹,曾经喧闹的村落历经岁月风雨的侵蚀如今显得静谧安详。
南方日报记者李培李文轩通讯员许文静陆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