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旱莲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再读古诗话凉州有感潘孟仁天马竞辉百家
TUhjnbcbe - 2024/7/14 0:57:00

天马竞辉百家第33期

再读《古诗话凉州》有感

退休后闲来无事,一天偶尔整理书架,发现了一本年5月武威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古诗话凉州》,书很旧了,想要扔掉,又转念一想,到底里面是些什么人的诗,是怎么话凉州的,不妨看看,闲着也是闲着,看一看消磨时间呗。加之这几年都在外地,时间久了也怪想念家乡,想念家乡的父老乡亲,想念家乡的风物历史,尤其是家乡的文化底蕴,到底古人给后人留下了点什么精神财富,值得后人发扬光大。该书辑录了各代诗人咏凉州的诗作二三百首,早的有阴铿、李益等,晚的有近人张澍、于佑仁等。浏览完毕,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又随手翻了几位诗人的作品,玩味起来,兴致所驱,陆续写了点感受以自娱。

田家杂兴

清·陈炳奎

(一)

负耒看云满岫,荷锄带月还家。

妻女灯前笑语,淡妆并插野花。

陈炳奎,是晚清时期甘肃武威人,生于嘉庆年间,卒于光绪年间。他天资聪明,好学上进。二十五岁时考中秀才,以后几次乡试,都未能考中。因他父亲死得早,迫于生活压力,放弃考取举人的学业,从事家务劳动。他爱好诗词写作,共写诗一千多首,武威市博物馆现藏其诗稿《古柏山房诗草》。

《田家杂兴》有八首,主要反映作者农村生活的见闻和感受,这组诗风格清新恬淡,受陶渊明的印象较深,可以说,陈炳奎是晚清时期武威的一位田园诗人。

这首诗第一二句是说,清晨背着犁铧看着南山悠悠的白云上地去;晚上扛着锄头披着满天轻柔的月光回家来。耒,在这里是指犁;岫,指峰峦。这两句用对偶手法粗线条勾勒出农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入,与世无争,平静安宁的生活画面。

三四句是说,晚上,妻子和女儿在油灯下悄声说话,不时发出轻松愉快的笑声;她们化了淡妆,还在两鬓插上鲜花。这两句最有情味,最能勾起读者的遐想。诗人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将妻子的纯朴、女儿的天真刻画得活灵活现,不仅表现了主人劳作一天后看到家人的欢乐无忧而产生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而且,我们从中还感觉到了主人的家庭是个和和美美的家庭,同时启发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家庭,钱儿没有少挣,物质生活优厚,却时不时地吵闹打斗?我觉得欲壑难平是一个重要原因。人一旦有了贪欲,且贪得无厌,就会导致亲情不浓,夫妻不和。所以,我们要记住一个道理:家庭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人的一生不一定要飞黄腾达高官厚禄纸醉金迷,只要自己感觉幸福就行。幸福是什么?幸福不是房子大,车子贵,而是房子里有笑声,车子能平安归;幸福不是存钱多,爱人靓,而是天天心情舒畅;幸福不是你的爱人多漂亮,而是你爱人的笑容多灿烂;幸福不是你当了多大的官,掌了多大的权,而是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说你是个好人;幸福不是吃得好穿得好,而是没病没灾健康快乐;幸福不是在你成功时喝彩多热烈,而是失意时有个声音对你说:朋友,加油!幸福不是你听过多少甜言蜜语,而是你伤心落泪时有人对你说:没事,有我在。等等。

总之,这首六言古诗以质朴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农家乐的图画,表现了诗人以苦为乐、知足而乐、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的思想情趣。

村近牛羊满地,秋高禾黍登场。

闲坐二三父老,向阳共话羲皇。

这首六言古诗大约作于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此时的作者也四五十岁了,在农村劳动多年,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加上作者勤于钻研,有个性的诗风已经形成。这诗的风格是什么呢?那就是平实、自然、朴素。这种风格在他的多首诗中都有表现,本诗就很好地表现了这种风格。我们先来看看诗所写的内容。

“村近牛羊满地,秋高禾黍登场。”意思是村庄附近遍地都是吃草的牛羊驴马;秋收季节,麦子、谷子、糜子、玉米等庄稼都上了场。牛羊,这里泛指牲畜;禾黍,这里泛指庄稼。诗中描写的“庄稼上场,乱放牛羊”的现象,现在是看不到了。因为自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农业实行了带状种植模式后,武威自古以来的一茬田就变成了两茬田,到夏末大暑前后麦子上了场,遍地还是绿油油一片,看不见收割小麦后留下的麦茬,麦茬全被玉米遮挡了。从本世纪始,高效日光温室取代了带状种植模式,秋田里一大片一大片的不是绿色的庄稼就是蓝色或白色的温棚,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卉果蔬,可以说,现代农业是五彩缤纷的乐园,乱放牛羊就更是发展所不允许的低效现象了。可是,在作者所处的时代,种的是大田小麦,小麦收割完,放眼望去,到处是连成一大片一大片的麦茬;霜降过后,田野就更是牲口的饭场:这时放牧牲口,人很少操心,牲口还吃得肚皮滚圆。

“闲坐二三父老,向阳共话羲皇。”意思是几位老人悠闲自在地坐在村头地边,一边晒太阳,一边聊天,从眼前的丰收景象聊到传说中的三皇。“闲”字用得很贴切,它十分准确地刻画出老人们衣食无忧、闲适恬淡的形象。羲皇是传说中人类的始祖,这里泛指三皇五帝。有着古朴民风的武威老人在喧谎儿时喧到教人结网捕鱼、兴农耕织的羲皇是很自然的事。在媒体不发达的古代,三皇五帝的故事就是靠“父老”口口相传延续至今的。

全诗无华丽辞藻,几近白描。前两句用对偶手法粗笔勾勒出秋收季节所见之地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景象。后两句虚实结合富于联想,表现了自然悠闲的古老民风和浓厚悠久的人文气息。

松涛寺偶题

清·陈炳奎

匝地苔痕古,参天树影高。

何时重砭俗,把酒来听涛。

松涛寺位于武威城北五公里处(现金羊镇松涛村),该寺约建于明或明以前。因寺内松柏参天,经风吹动,松涛阵阵,故名松涛寺。松涛寺在历史上重建过两次。寺院兴盛时,楼阁相连,殿宇巍峨,香火不断,游人如织,是凉州著名的古刹之一。作者来此,不是归隐避世,而是赏景听涛,排解心中的烦恼。陈炳奎本是一个有理想抱负的人,可惜怀才不遇,迫于家庭生计,理想难于实现,这种苦闷的心情在本诗中有所表现。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匝地苔痕古,参天树影高”是写景。环绕寺院,遍地是青苔。“古”字说明这些青苔的形成年代久远,从而暗示寺院的古老。参天松柏,高高耸立,显示出寺院的庄严肃穆。“何时重砭俗,把酒来听涛”是抒情。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自己救治俗世的理想?看来这种理想是无法实现了,常来到这里,一边饮酒,一边聆听松涛,不亦乐乎?“何时重砭俗”是理解本句的关键。重,读zhòng,认为重要而认真对待,重视。何时重砭俗,什么时候要认真对待救治俗世的理想呢?砭俗,砭庸针俗之缩写。砭:救治、改造的意思;俗,庸俗,俗世。有人理解“何时重砭俗”为“何时才能摆脱世俗的烦扰”,我认为按陈先生的经历看,陈先生并不是想要摆脱世俗,而是想积极入世,投身于改造社会的大潮中去,但迫于生计,入世的愿望无法实现。他二十五岁考中秀才,后几次乡试不举,更谈不上参加会试殿试了。换句话说,你连大学都没有考上,谁让你当官掌权?你当不了官掌不了权,人微言轻,怎么能改造凡尘俗世呢?连官场都没有进过,还谈什么摆脱世俗?“何时重砭俗,把酒来听涛”只是理想无法实现的一种无可奈何心情的宣泄。

腊八粥

——清·陈炳奎

家家煮粥祀门神,又值嘉平第八辰。

和合煎同五色豆,馨香食过几层人。

从兹早膳精神健,那可加餐才智昏。

自古相传成旧俗,年年此日饱清晨。

腊八粥,是我国民间在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日吃得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据说在远古时代,“腊”是一种祭礼。人们常在新旧交替的年终岁初,用猎获的禽兽祭天地、祖宗,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还传说腊八日是佛祖得道的日子。释迦牟尼入山苦修,寻求人生的真谛。有一天,他又饿又累,倒在河边,一位牧女把有各种谷米的杂烩饭,混上采来的野果,煮成粥,喂给他吃。释氏吃后顿感精神振奋,就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终于大彻大悟,得道成佛。这天正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佛教徒们把这天称为佛的“成道节”。从此以后,每逢腊八,寺院的僧侣都要举行仪式,煮粥敬佛,施舍香客,以示纪念。久而久之,民间就相沿成俗。

首联意为家家户户煮腊八粥祭祀门神,又到一年的腊月初八了。门神:旧俗门上贴的神像,用来驱逐鬼怪。

颔联意思是这一天人们将各种豆子混合在一起煎煮做成的粥,散发着诱人的馨香,不知道有多少人吃过它。我们小时候吃腊八粥,是先在腊月初七晚上煮豆子,原料有大豆、黄豆、黑豆、脑合豆、扁豆、豌豆、小麦、玉米等,反正家里有的五谷杂粮统统都能派上用场。不易煮烂的早下锅,容易煮烂的晚下锅。豆子煮熟后,香气诱人,全家人迫不及待地先吃上一碗,到初八日早上,将煮好的豆子做主料,再下点小米或黄米,下上面条或面片,饭熟了,用胡麻油炝上葱花,这就是腊八饭。那个香劲儿啊,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颈联意思是从今天早上吃过腊八粥,一年里人就精神了或者健康了,并不是说多吃点人就聪明了或者糊涂了。尾联意思是自古以来就形成了这种习俗,人们年年在这一天清晨吃腊八粥。

这首七律以纪实的手法,通俗的语言记录了凉州土俗吃腊八粥的习俗,既为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提供了一个佐证,又反映了古老凉州浓郁的人文气息;既是一份民俗研究的珍贵资料,又是凉州诗坛上不可多得的诗文佳作。

清溪(并序)

陈炳奎

大河驿北,二里许,清泉细流,曲绕树林,越百步,汇而成溪。清澈见底,对此汪洋,不觉心旷神怡。

石罅泻玉髓,悠悠清且美。

寒声穿树林,咽石含宫徵。

中流浮绿萍,游鱼历可指。

灵源非在山,何独清如此。

数武积成溪,冷冷清见底。

忽对此汪洋,襟怀畅适耳。

掬手偶一饮,其味甘如饴。

细浪皱龙鳞,时有凉风起。

这首诗描绘了多年前武威城东30里处大河驿北2里多的地方清泉细流,绿树成荫,鱼翔浅底,风起波涌的优美风景,作者面对此景,心旷神怡,乘兴写下了此诗。

诗序交代了写作背景。

诗的前六句是写景,诗人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绘了石缝里流出清泉,水流舒缓、清澈、优美。流水声穿过茂密的树林,使树林也显得有些寒气袭人,流水冲击乱石,发出优美的乐音。由于泉水流淌时间久长,水中都生长了浮萍,水中的游鱼历历可数。“寒声穿树林,咽石含宫徵”一句读来叫人不禁联想起王维《过香积寺》中的诗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来,它们都是炼字的典范。宫徵: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两种音阶。

“灵源非在山,何独清如此”是联想。作者由眼前美景联想到它的根。如果源头不是在南面的祁连山里,泉水怎么能这样清呢?联想自然,恰到好处。

从“数武”句开始,作者将联想的思绪收拢,又回到眼前,看到从石缝中流出的泉水,流出不远,就汇成小溪,凉爽的溪水清澈见底。忽然对这片似汪洋的溪水产生了愉悦的感情,顿时觉得胸怀舒畅,心情闲适,由景而情,触景生情,情真意切。这时诗人情不自禁地与大自然亲近,捧起泉水入口,啊呀,这味儿真爽,感觉真酷,甘之如饴,沁人心脾。这里诗人又从触觉和味觉描写泉水之美。水面上泛起一层层鱼鳞一样的波纹,是因为时时有凉风吹来。饮泉水神清气爽,观风景悠闲自在,这里的确是令人神往的好去处。

读罢此诗,我们一方面体会到了作者对如此优美的去处产生的惊奇、陶醉、喜爱和赞美之情,另一方面也发人深思:一百多年前的武威城东大河驿,泉水清流,绿树茂盛,风景优美,可现在谁能看到这儿有一点泉水的影子呢?好在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已高度重视石羊河流域的治理问题,如果照现在这样治理——关井压田,节约用水,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节水型农业,调整经济结构,要不了百年,石羊河流域的环境恶化现状就会得到改善,诗人所描绘的美景就会再现。

过凉州

——清·王作枢

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

琵琶不唱凉州曲,且进葡萄酒一觞。

王作枢(—),享年五十九岁,今甘肃定西市人。四十七岁中进士,初为翰林院庶吉士,后为编修,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先被选拔为后备干部进行培养,三年后经考试合格任命为记录皇帝饮食起居的正七品官。曾在平凉柳湖书院、兰州求古书院教书,深受学生欢迎。他一生清苦,在仕途上很不得志。曾漫游河南、河北、陕甘等大部地区,擅长书法及诗文,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有《王作枢诗稿手迹》留世。

这首诗是诗人游凉州时所作,反映了凉州的地理和气候特征、文化特色及地方特产。

“白石黄沙古战场”,意思是凉州这个到处都是白石和黄沙的地方,曾经是古代的战场。我们凉州有戈壁滩,戈壁滩上白石多;有大沙漠,沙漠颜色黄灿灿。凉州是河西走廊东端第一重镇,它是内地关中的屏障、古丝绸之路的咽喉、欧亚大陆桥的要冲,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边风吹冷旅人裳”,意思是边塞的寒风吹动游人的衣裳,使人感到很冷。

以上两句概括了凉州的地理和气候特征,描绘出边塞寒冷荒凉的景象。本来凉州气候凉爽宜人,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可作者却用“白石黄沙”“边风吹冷”概括,可能与作者仕途不顺,心情不畅有关吧。

“琵琶不唱凉州曲,且进葡萄酒一觞”,意思是先不要让琵琶演奏凉州曲,让我们暂且举起酒杯痛快地喝一杯葡萄美酒吧。凉州曲是唐代的乐曲名,有表现凄凉哀伤情感的曲调,可能此时诗人心情不太好,不愿听到令人心伤的曲调,故说“琵琶不唱凉州曲”。后两句用“不唱凉州曲”衬托葡萄美酒能浇愁。这里不仅赞美了凉州的古老文化和地方特产,而且也很含蓄地抒发了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河西道中

于右任

山川不老英雄逝,环绕祁连几战场。

莫道葡萄最甘美,冰天雪地软儿香。

于右任(—),现代政治家、诗人、书法家,陕西三原人。早年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年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长达三十年。他拥护国共合作,团结抗日,反对内战。解放前夕,他本想留在大陆,却被蒋介石胁迫去台湾。在台期间,他渴望祖国统一,年在台湾病故。他是南社早期的诗人,一生写过大量诗词,有《于右任诗词集》出版。

这首诗写于年秋,于右任和张大千等十多人由兰州赴敦煌,考察敦煌壁画和榆林窟,途经武威写了此诗。说起此诗,还有个典故:于先生来到武威城中,一卖软儿梨老翁,用凉水化了几只软儿梨,请先生品尝。打开晶莹剔透的薄薄冰甲,于老对酥软爽净、甘冽润喉的软儿梨大为倾心,大笔一挥,为老翁赠联:“一统山河壮,中兴岁月新。”后来,卖梨老翁将此墨宝请人雕刻在木版上,拓印后出售,还发了一笔小财。于右任念念不忘软儿梨的醇韵余香,随后写成此诗。

“山川”句是说:历经沧桑的武威,虽然山河仍在,面貌依旧,但曾在这片土地上纵横驰骋的英雄豪杰,却已消逝得无影无踪。“环绕”句是说:环绕祁连山的许多地方曾经是古战场。

这两句,诗人从时间的深度和空间的广度上高度概括了河西历史,吊古观今,显示出作者的大气。

“莫道葡萄最甘美,冰天雪地软儿香”的意思是:不要说武威的葡萄最甘美,即使在冰天雪地时还能吃到香甜可口的软儿梨。以葡萄的甘美衬托软儿的香甜。

武威在历史上是有名的葡萄产地,三国时武威葡萄曾作为贡品进献朝廷。武威确是葡萄酒的故乡,国家把武威城确定为葡萄酒城,真是实至名归。到了深秋季节,百果上市,由于当时储存条件有限,到了冬季,葡萄已不多见。好在武威物产丰富,人民热情好客,即使在寒冬腊月也绝不会让远方的客人空手而归,无果而返。软儿梨,是河西特产,秋季采摘下来,在阴凉房屋里放到寒冬腊月,变得坚硬发黑,招待客人时,用水一浸就变软,它有润肺止咳的功效,还能解酒。从诗中不难看出于先生对河西特产葡萄和软儿梨的赞美之情。

立夏日偕友人郊游

清·李铭汉

灵均台畔草萋萋,欲话前朝夕照低。

箫吹紫玉人何处,帘挂珍珠苑已迷!

乘兴来看新柳绿,多情休问暮鸦啼。

前村盛有春醪卖,遮莫沽来醉画溪。

李铭汉(-),字云章,武威人。他10余岁才从塾师学经,学习刻苦,喜欢发问。20岁入县庠,24岁后共参加八次乡试,均未第,直到光绪二十九年()42岁时才考中副贡生。早年先后受业于武威张澍、怀宁陈世熔门下,获益很深。晚年曾在凉州雍凉书院和甘州甘泉书院讲学,学使胡景桂上疏推荐为陇上耆儒,光绪下令加国子监学正衔。

李铭汉博通经史,才华出众,对于天文、算术、舆地、兵农都学过,对音韵、训诂学尤有研究,在当时陇右名士中极负盛名,是当今陇上学者李鼎文的祖父。著有《续通鉴纪事本末》、《尔雅声类》和《说文谐声表》等。

《立夏日偕友人郊游》共二首,这首诗描写诗人偕友登灵均台,凭吊前凉张氏宫苑废没的情景,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和游兴。首联意思是登上灵均台,放眼四望,周围草木茂盛,想和朋友说说前凉的故事,但那些故事已经像夕阳一样落下去了。灵均台:现今海藏寺内高台,是晋时前凉国张茂所筑,距今已有多年历史。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颔联是说当年吹紫玉箫的歌女往哪儿去了?门上曾悬挂过真珠帘的宫苑而今却找不到了!这里是在想象前凉国昌盛时的情况。紫玉箫、真珠帘都是前凉宫中之物。《太平御览·凉州记》载:“吕篡咸宁二年,有盗发张骏墓,得白玉樽、玉笛、紫玉箫。”又载:“有人发张骏墓,得真珠帘泊、云母屏风。”

颈联意思是乘着高兴来观赏立夏日刚伸展开枝叶的翠柳,别问游兴有多浓,你看不知不觉已游到日暮时分,归巢的乌鸦也鸣叫着飞来了。传达出了诗人和朋友游兴极高,以至于忘记了日暮将至的情景。

尾联意思是由于赏景忘情,不觉时间已晚,于是到前面的村庄一打听还有酒卖,就买来和友人坐在溪边酒楼畅饮。醪:酒。遮莫:尽管。沽:买。

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三点特色:一是结构匀整,意味悠长。前四句吊古,吊古而不伤今;后四句赏景,赏景而能尽兴。二是情景交融,事理一体。前四句触景生情,因时寓理。诗人看到灵均台旁芳草萋萋,就想起筑台人早就作古,繁盛事现已不在,暗含多么显赫的人物都会像夕阳一样总有落的时候之意,包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后四句虽然写诗人被四周景色所迷,以至流连忘返,但又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达观态度。三是活用倒装,平仄合律。颔联本应为“吹紫玉箫人何处,挂真珠帘苑已迷”,平仄是不合律的,倒转为“箫吹紫玉人何处,帘挂珍珠苑已迷”,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就很合律,可见诗人厚实的音韵功底。

辛丑端阳偕友人登大云寺钟楼

清·段永恩

百尺危楼巨刹东,高歌倚剑啸长空。

三峰塔势耸天表,午夜钟声出梵宫。

雪积山南终古白,沙流漠北夕阳红。

与君把酒酬佳节,到此谁为一世雄。

段永恩,字季承,武威人,光绪丁未会考,曾任新疆莎车等县知县。著有《养拙斋诗稿》一卷,并撰有《武威李、郭二家诗草》一部。

这首诗是作者写端午节和友人登临大云寺钟楼时的见闻和感受的诗。先从钟楼的高耸写起,接着写“文笔三峰”的壮观、武威地理的形势和对世事浮沉的思考。

大云寺:位于武威城东北隅,原为前凉国王张氏的宫殿,本名宏藏寺,唐武则天时改为大云寺,在古代曾是国内外游人的游览胜地,可惜被年的大地震震毁,但钟楼仍存。

钟楼:占地平方米,高30多米,顶端有大钟,重约5吨,乾隆二十五年重修大云寺碑记称此钟“若铜、若铁、若石、若金……如响震之,则远闻数里”。三峰:即“文笔三峰”,是原武威城内三座宝塔。原武威城东北隅海子(两个大水潭,现已无)南延有清应寺,寺后有塔,叫姑洗塔;有大云寺,寺内有大云寺塔,这些寺、塔均毁于年夏大地震;城北有罗什寺,寺内有罗什寺塔,现为省级重点文物。

前三联的大意是:百尺高的钟楼位于大云寺的东面,犹如一把利剑直插云霄,钟声响起如同高歌长啸太空;登楼眺望,清应寺、大云寺及罗什寺内的三座宝塔高耸天外,在午夜时分,远闻数里的钟声从寺院传出;向南眺望,有终年积雪不化的祁连山,向北遥望,由民勤一带的大沙漠。这三联,绘形、绘声、绘色,描绘了武威的名胜古迹和地形地貌,语言高度概括,风格豪壮大气。

尾联可说是“龙睛”,在这端阳佳节和朋友酌酒畅饮,无话不谈,谈到这样一个话题:现在的世道,你争我斗,到底谁是英雄?表现了诗人对时事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再读古诗话凉州有感潘孟仁天马竞辉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