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旱莲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名人百科牛背上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
TUhjnbcbe - 2024/7/14 0:57:00

刘秀(前6—57年),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县西南),东汉王朝的创建者,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刘秀建立东汉后,在政治上改革官制,加强对官吏的监察,强化对军队的控制。在经济上,实行度田,把公田借给农民耕种,提倡垦荒,发展屯田,安置流民,赈济贫民。在思想上提倡经学,表彰名节。由于这一切措施,使当时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东汉王朝得兴盛,史称“光武中兴”。

天下未定,两虎安得。——《资治通鉴·汉纪》

公元26年,刘秀信任的大将南下进攻召陵、新息,并占领了这两个地区。贾复的部将在颍川杀了人,颍川太守寇恂将其捕获,囚禁狱中。当时新的秩序还在创建,军人触犯法律,一般都是互相宽容,而寇恂把贾复的那个部将在闹市处死。贾复以此为耻,回军的时候,经过颍川,对左右的人说:“我和寇恂同样都是将帅,而我却被他所陷害,这次见到寇恂,我一定要亲手杀了他!”寇恂知道贾复的打算,不想同他见面。寇恂姐姐的儿子谷崇说:“我是一名武将,能够佩带宝剑在旁边侍候。一旦有突然事变,足可以抵挡。”寇恂说:“不能这么做,从前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受屈于廉颇的原因,那是为了国家啊。”于是告谕所属各县备办丰盛的酒食,储藏备用的酒浆,贾复的军队进入颍川境内,每人全都供给两份饮食。寇恂出城在道上迎接贾复,又声称有病返回到城内。贾复率军要追赶寇恂,而官兵们都喝醉了,于是只好过境而去。寇恂派谷崇到洛阳把情况向光武帝刘秀汇报,刘秀于是征召寇恂。寇恂到达洛阳,刘秀接见他;当时贾复先在座,想起身回避。刘秀说:“天下还没有安定,两虎怎么能互相!今天我替你们两人调解。”于是两人并肩而坐,都非常高兴,随后同乘一辆车出宫,结为好友而去。

“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便是这个故事中的名句。

天地之性人为贵。——《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人乃万物之灵长,理应得到最人性化的待遇,这在当今社会已能初步实现。但在余年前的西汉,草营人命,是可以杀贱人的。但到了东汉光武帝时,下诏规定:杀奴婢要治罪。刘秀在此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说法,反映了他将中国古代人文主义思想中积极的因素运用到统治中来,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东汉初的这一举措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难能可贵的。

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这句话是一道诏书,颁布于刘秀称帝后的第二年,目的是告诫为他登位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要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当时,大司马吴汉率军打了一个大胜仗,刘秀非常高兴,为了加快统一全国的步伐,就采取了这个在当时最能激励人心的措施。但刘秀在给功臣颁发封侯凭证时,并未忘记附上对他们的告诫令,提醒功臣们,饱暖思淫欲,夺天下易,守天下难,不要在安逸的环境里恣意放纵,不要忘了要防止受到法律的惩罚,鉴于各位将军劳苦功高,前程远大,但真要想把自己的功业无止境地代代相传的话,就应当抱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的态度。这样一来,刘秀不仅大为激发了部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而且巧妙地为再生的刘汉皇室树立起了一道道坚固的屏障,从而与西汉初年刘邦大封功臣为诸侯所带来的结果大不一样。“天道忌盈,人事惧满;月盈则亏,花开则谢。”这些虽然是出于天理循环,实际上也是处事的盈亏之道。事业达于一半时,一切皆是勃勃向上的状态,那时足以品味成功的喜悦;事业达于顶峰时,就要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来待人接物,只有如此才能持盈保泰,永享幸福。

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后汉书·臧宫传》

这是刘秀对一些主战的大臣奏折的批语。建武二十八年,北匈奴发生严重的旱灾与蝗灾,草木皆尽,又加瘟疫流行,人大批死亡,有人就主张趁北匈奴饥疫频仍之际,遣军将其彻底消灭。但刘秀认为,东汉建国伊始,须休养生息,接受北匈奴的归附,会使南匈奴离心,与目前国情相符,而出兵讨伐则敌不可尽,不切实际,是舍本求末,徒劳无益的做法,遂不发兵。“舍近求远,劳而无功”就告诉人们在做任何事情前,一定要考虑周密,不要做一些华而不实或不切实际的东西,否则一定会付出一定的代价。

疾风知劲草。——《后汉书·王霸传》

“劲草”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夸赞王霸忠诚的话。王霸投奔刘秀时,其部下几十入都愿意跟随,当刘秀渡黄河发展势力时,只留下王霸一人随了,刘秀深有感叹就说了句:“疾风知劲草”来赞扬王霸。由此看出,只有在危难时才能显示出人的意志是否坚强,关键时刻才能看出人是否经得起考验。

安知非

出处:《东观汉记》

释义:怎么就知道这作天子的人不是我呢?

《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一引《东观汉记》载:光武微时与邓晨观谶,云“刘秀当为天子”。或言“国师公刘秀当之”。光武曰:“安知非仆乎”?建武三年,说故旧平生为忻乐。从容谓帝曰:“仆竟办之”。帝大笑!

赏析:光武帝还是一个普通百姓时,与姐夫邓晨到别人家去做客,当时大家看到谶书中说:“刘秀当为天子”。旁边的有些人说:谶书所说的刘秀肯定是国师公刘秀(当时新朝的国师公刘歆恰巧刚刚改名为刘秀)。可当时在场的刘秀(即后来的光武帝)却说:“怎么就知道这谶书中所说的要当天子的刘秀不是指的我呢?”,结果引起了众人的哄笑!刘秀登基后的第三年,与邓晨一起谈及往事,邓晨从容的对光武帝说:“仆竟然做到了”,光武帝听后大笑!

刘秀的笑声中,无不体现着对当年“安知非仆”这一狂言成真的得意之情。

置之度外

出处:《后汉书·嚣传》:“帝积苦兵间,以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归有光《与王子敬书》中“区区得失,久已置之度外”就源于此。

释义:度外,是指心意之外;意即不放在考虑之中。

赏析:最早说起这个词的,是汉光武帝刘秀。刘秀为啥要说这话呢?这还要从当时的形势说起。

公元25年6月,刘秀打败了王莽的新朝,又镇压和收编了河北、山东一带的农民起义军,在河北高邑即帝位,改元建武,就是汉光武帝。同年10月,他进入洛阳,并把洛阳定为都城,东汉政权正式建立了。

可是,此时刘秀的东汉政权可不是“一枝独秀”,天下也并没有真正统一,许多地方势力占据某些州郡和东汉抗争,有的虽然表示臣服东汉,实际上仍旧保留地盘,并不甘服。和刘秀一样称王称帝的割据政权一抓一大把,那些没有称王称帝的农民起义军如过江之鲫,刘秀的东汉政权处在四面包围之中,只不过他的实力较强一些而已。

皇帝只能有一个,刘秀自然不会让别人和他平起平坐。从建武元年至六年,他花了6年时间,将对手一个个消灭,平定了淮阳的刘永、齐地的张步、庐江的李宪、南郡的秦丰等割据势力,镇压了赤眉军、“五校”部等农民起义军。至此,江淮、山东的局面才基本统一,对东汉政权依然构成威胁的只剩下甘肃的隗嚣和四川的公孙述两大军阀。

当时,隗嚣表面上已向刘秀称臣,并把儿子送到洛阳任官,以示归顺。公孙述自称蜀王,拥兵数十万,盘踞四川山区,土地肥沃,兵力精强。而刘秀呢,经过6年不间断的苦战,他的部队需要好好休整一下,所辖地区人心不稳,也需要休养生息。如果一意战斗,这两个地方交通困难,打起来会消耗更多的资源,新生政权可能不稳固;如果进行休整,对方会趁机缓过气来,增加以后消灭敌人的难度。

刘秀就和谋士、将领们讨论这个问题,大家的意见也不统一。两相权衡,刘秀最终拍板:“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意思就是,姑且把这两人丢在一边,暂不考虑吧!

后来经过休整,刘秀终于发兵,先消灭了隗嚣,接着又把公孙述的独立王国攻破,实现了统一大业。

推心置腹

出处:《后汉书·光武皇帝本纪》里的原话是:“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报死乎!”

释义: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心待人。

赏析: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引起天下大乱,各地农民纷纷起义,群雄讨莽。公元23年初,刘玄被立为天子,刘秀任偏将军。王莽多次派兵攻打刘玄。在这些战斗中,刘秀屡立战功,被刘玄封为“萧王”。同时,刘秀与另一草莽英雄王郎也曾在今河北省中南部的滹沱河、滏阳河流城征战多年。打了不少胜仗。公元24年秋,刘秀率兵攻打民起义军于邬(今河北束鹿县东南),大破之,封降兵渠帅为列侯。但降者并不很放心,担心刘秀是否出于真意。刘秀获悉这一情况后,为使其放心,便采用安抚之计,下令降者各归其本部统领其原来的兵马,刘秀本人则轻骑巡行各部,无丝毫戒备之意。这样一来,降者都信以为真了,只听他们经常三三两两地在一起低语:“萧王推已之红心,置他人之腹中,我们还担心什么?还不为他打天下,出力吗。”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将“推赤心置人腹中”句概括为“推心置腹”成语,以喻真心待人之意。

有志者事竟成

出处:《后汉书·耿弁传》

释义:终胜利的取得说明有志者事竟成啊!

赏析: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派大将耿弁去平定张步的叛乱。耿濞不小心在战斗中中了一箭,他忍住疼痛,咬紧牙关带伤坚持战斗,士兵们被他的精神深深鼓舞,最终将张步打败。刘秀对他赞扬有加:“最终胜利的取得说明有志者事竟成啊!”见《后汉书·耿弁传》。明凌漾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卷:“周老夫妻见了媳妇一表人物,两心快乐。方信国能起初不肯娶妻,毕竟寻出好姻缘来,所谓有志者事竟成也。”清徐忠《周栎园奇缘记》:“钱氏恃才色而妄希贵游,矢志既坚,痴情终遂,可谓有志者事竞成。”刘心武《立体交叉桥》:“告诉你吧,‘有志者事竟成’、‘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两句格言最灵验!”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出处:汉刘珍《东观汉记·光武帝纪》

释义:后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倍觉珍贵。有时用于自谦。

赏析:东汉时期,大司马吴汉与征南大将军岑彭奉光武帝刘秀之命攻打在成都称帝的公孙述。汉军经过与公孙述的殊死战斗才将成都攻占,吴汉下令屠城。刘秀对他说老百姓家里哪怕是破扫帚也价值千金,如果将他们的财产夺取也将失去民心。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枣王与刘秀

年幼的刘秀为了躲避王莽追兵的堵截,经过几个月的奔波,历尽千辛万苦,已是骨瘦如柴,寸步难行。当他逃到齐地北部,头晕目眩,一头栽倒在乱树围绕的一棵大枣树下。昏迷中,他突然感到自己如入仙境,只见几十名披红挂绿的少女手举红伞,面带微笑,聚集在他的身边。这时候,人马从树旁飞驰而过。不一会儿,有位慈祥的老人向他慢慢走来,双手捧着一只木盘,盘里放着红彤彤的金丝小枣。他笑哈哈地对刘秀说:“刚才我的孩子们救了你,你躺在我的身旁,可知道这是什么地方,我是什么人吗?我对你讲:这是齐地北部,离马谷山不足10Km。”老人又说:“我的金丝小枣正宗,木盘里放的就是我的金丝小枣,你吃后不但可解渴充饥,强筋壮骨,百病皆除,还能使你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呢!但是,你可得牢牢记住,今日是秋分,只有到秋分我的金丝小枣才成熟,这就和炼丹一样,不到时辰可不灵啊!”老人让众少女退去,又说:“你不久定能稳坐汉室江山,愿你登基坐殿之后,成为有道明君,要求万岁对金丝小枣正宗后代多加维护!”说完便隐去了。

刘秀如梦方醒,见自己躺在一棵大枣树下,四周的小枣树把他遮了个密不透风。在身边他看见一堆红枣,他拾起来一吃,嗬!甘甜鲜美,清香无比!不一会儿,就精神倍增,真好比天助神力,不远处,他清楚地看见了清秀的马谷山。

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真的登基坐殿了。他没有忘记枣王的请求,真的把金丝小枣封为“仙人食,果中王”。每年秋分或新春佳节,马谷山一带的金丝小枣一批一批地运往京城或更远更远的地方。在朝中招待文武百官,都把金丝小枣置百果之上;与邻国交往,更把金丝小枣列为礼品之首。

从那时起,举国上下都把金丝小枣作为馈赠或招待亲朋好友的最好礼品,逢年过节,用金丝小枣做成粘糕或粽子来祭祖敬神。

韭菜的由来

据说,后来在一次王、刘大战中,刘秀兵败,军队溃散,官兵死伤大半,纷纷四处逃亡。逃跑中的刘秀慌不择路,只顾策马狂奔,跑了一天一夜,来到一处村寨即亳州泥店村。他饥渴难耐,寸步难行,便爬向一家茅庵,伸手叩门,说明来意。茅庵主人夏氏老汉闻声相迎,见刘秀银盔银甲,相貌堂堂,觉得此人非同一般,就把刘秀扶进庵中,可因家中贫穷,少饭无菜,夏老汉便到庵外割野菜烹调让刘秀充饥。饥不择食的刘秀一连吃了三碗野菜,方缓过神来,便问老汉这么好吃的菜是什么菜,夏老汉如实回答,刘秀便说既然是无名野菜,今天它救了我的命,就叫它“救菜”吧。随后刘秀问过老汉住址、姓名,谢过之后便告辞了。后来刘秀称帝,天下太平,一日他忽想起泥店“救菜”,便命人前去采割,并命御厨煎炸烹炒,觉得味道更加可口,便封夏氏老汉为“百户”,封地千亩,专门种植“救菜”,送皇宫食用。后来经御医反复研究,发现泥店“救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并具有清热、解毒、滋阴、壮阳和增进食欲等多种功效。刘秀得知“救菜”具有这些营养成分和功效后,更加爱吃韭菜,“救菜”的“救”作为菜名不合适,又因“救菜”是一种草本植物,便专门为“救菜”的“救”造一个字“韮”,于是“救菜”就更名为“韮菜”(“韮”被后人简化为“韭”),从此“泥店韭菜”便成了帝王御用之菜名传于世。

韬光养晦

刘秀原本是汉景帝的后裔,但是后来家道中落,王莽篡权,他们家的封地也被削,由此成了普通百姓。在九岁时,刘秀的父母相继去世,刘秀兄弟由叔父刘良抚养长大成人。兄弟三人中,刘秀最小,但性情敦厚,经过在长安太学的学习,更是文质彬彬。在家中,他亲自从事农业生产,或者贩卖粮食,似乎没有什么惊人的志趣和爱好,据他自己说,他的愿望是“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也就仅此罢了。

很多人都以为这个温顺善良的人,并没有继承刘家皇族的血脉,因为他的身上找不到多少霸气,更看不到他对未来的野心和壮志。而其实,刘秀的过人之处就在这里。他做事情不事声张,不引人注意,反而保护了自己,创造了更多发展自己、恢复刘家的机会。在当时纷繁复杂的环境下,他深深知道,如果过多地暴露自己,只能先成为别人的靶子,这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王莽篡权不久,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思汉,所以先后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错综复杂的乱世中,一些有野心的人开始粉墨登场,准备建立新的秩序,所以在这段不长的时间里,一下子冒出来不少“帝”和“王”。当时流行最广的一个谶言是“刘秀当为天子”,传得沸沸扬扬,令人惊讶的是,还有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就连著名的学者、王莽的国师刘歆也把自己名字改为了“刘秀”以“应谶”。

一次,刘秀、刘绩兄弟和姐夫邓晨到宛城蔡少公那里聚会。蔡少公精通图谶,闲谈中他就把这一条谶言告诉了大家。有人就问道:“应该是当今的国师公刘秀吧?”

刘秀半开玩笑似的反问道:“呵呵,你们怎么就知道说的不是我呢?”

人们听了刘秀的“玩笑话”也都大笑起来,觉得这个平时少言寡语的老实人也有不知天高地厚的时候。当时并没有人对他的话放在心上,只认为那是一个玩笑或者吹嘘罢了,但是,邓晨却为此上了心。通过他对自己这个小舅子的了解,他认为刘秀为人宽厚能容,志向的确不凡,将来一定能够成就一番宏伟大业。

过了一段时间,在另一次的聚会中,邓晨借机激励刘秀说:“王莽悖乱狂暴,在盛夏也要杀人,这说明上天要灭亡他的时候到了。我们在宛城听到的谶言,难道不是要应在你的身上吗?你应该为自己的事业早作打算了。”邓晨以为刘秀会被自己激发起来,不料刘秀只是对着他微微一笑,一句话也没有说。实际上,刘秀自己心里非常清楚,不是自己不想恢复刘家的江山,而是时候不到,不能明说而已。

宛城人李通家境豪富,他的父亲李守曾跟随国师刘歆学习,也精通图谶之学。李通经常听父亲提到“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的谶言,他自己觉得应当应在自己身上。于是,他放弃了县丞的官职,回到家乡,准备寻找一个飞黄腾达的机会。他的堂弟李轶提议说:“现在四方扰乱,新的王莽政权眼看就要灭亡了,汉室一定能够恢复。南阳的刘姓宗族中,只有刘伯升兄弟宽厚而且深得大家的青睐,我想我们可以与他们一起谋划大事。”李通觉得他说的非常有道理,于是派李轶到宛城请刘秀。

这天,刘秀应邀来到李通家中,二人把酒言欢,交谈之中都觉相见恨晚。李通乘机把“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的谶言告诉了刘秀,劝他一同成就事业,恢复汉室。没想到,刘秀听了仍然不紧不慢,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他说自己不敢比附谶文中“刘氏”,并且还提醒李通,不要忘了他的父亲李守还在长安担任王莽的宗卿师,这事要是让王莽给知道了,他的父亲必定也难逃劫数。但是,李通告诉他,已经派人到长安报信,让父亲躲避,这方面没有任何问题。

知道这些情况后,刘秀又思考了很长时间,才答应一同谋划,约定利用好时机起兵。就这样,刘秀兄弟举起了义旗,正式起兵恢复汉室。

不齿诡计

中国古代的开国帝王,大多善用诡诈也就是权变之道。刘秀则和他们有明显的不同。他很少使用诡诈,即使别人给他出这样的计谋,他也不屑于用。

刘秀曾对割据西北的隗嚣做了很多的工作,想争取他归附。嚣也精通儒学,他礼贤下士,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如班彪、马援之类的卓越人才,因此他的实力大增,威镇关西。

邓禹受命向西挺进,在屯阳遭到痛击,让刘秀为此很是头痛。于是他派来歙出使,劝说他归顺。在一些谋士的劝说下,隗嚣上书表示臣服。于是,刘秀对他更加喜欢,诚心想拉拢他,于是用特殊的礼仪对待他,以平等的身份给他写了封回信,称赞了他的功绩,“文王三分,尤服侍殷”,把他比拟为周文王,把自己比喻是“驽马铅刀”,以示自谦。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

但隗嚣并没有因此而买刘秀的账,他还心存侥幸,也想做逐鹿之争。所以,他在与刘秀交往的同时,又派马援到公孙述处进行考察。考察后,马援发现公孙述有名无实,难成大器,因此回报说:“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劝他专心和刘秀交好。于是隗嚣又派他到刘秀那里查看虚实。

刘秀听说马援要来,就立即在宣德殿下亲自接见,当时他穿着休闲打扮,亲自起身迎接,并笑着对马援说:“您徘徊在两个人之间,今天我见到你,真是让人惭愧呀!”

马援也不卑不亢地说:“现在这个社会,并不是只有皇帝选择大臣,大臣也可以选择来辅佐哪个皇帝。我与公孙述是同一个县的,从小的时候就非常要好。我之前到过蜀地,我是先去了他那里,才到了您这里。今天我远道而来,您怎么就知道我不是来刺杀您的?为什么对我不加防备,总是一切都从简?”

刘秀听了这话却哈哈大笑说:“你不是刺客,只是个说客罢了。”

尽管是初次见面,刘秀的恢宏大度还是深深打动了马援,他由衷地说:“天下动荡不安,盗用刘家名义起义的人数不胜数,今天我见到陛下的宽容大度,跟当年高祖一模一样,就知道您果真是高祖的后代了。”

刘秀对马援也很喜欢,于是就让他跟随自己南巡,并任命他为待诏,还派来歙持节送他返回。

马援回去之后,就向隗嚣汇报洛阳之行,隗嚣问得很仔细,马援说了刘秀的很多细节:“我刚刚到朝廷上,他就亲自接见我,每次召见我都从早晨一直陪到晚上,他明智,而且有勇有谋,不是一般人能够消灭得了的,另外,他非常诚恳,没有什么害人之心,非常地豁达宽厚,与当年的高祖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他饱览史书,政事文辩的能力是很多人都无法比拟的。”

隗嚣问:“那么你认为他和高帝比起来谁更有胜算的可能?”

马援回答:“高帝不如他,他可以跟也可以不跟;而刘秀不仅看重人才,最难得的是他滴酒不沾。”

嚣听后很不高兴,说:“那么如你所言,我要是和他打起仗来,就必败无疑了?”

其实,马援的意思很明显,刘秀是个非常杰出的君主,应当真心归附。嚣虽然不服气,也只好让儿子隗去刘秀那里,并让马援陪同前往。

刘秀对隗嚣应当说是仁至义尽了,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隗嚣不死心,也想过过皇帝瘾,起兵反叛,所以到了最后就连班彪和马援等都离开了他,而他的败亡其实也在意料之中。

以少胜多——昆阳之战

23年,汉更始帝刘玄统荆州诸军围攻王莽之将岑彭所占据的宛城,汉将王凤、刘秀等则攻取了洛阳东南的军事要地昆阳。篡汉的新帝王莽大惊,于三月份派司空王邑、司徒王寻征各州之兵,征讨刚即位的刘玄。

王邑、王寻在洛阳征集各地兵员达四十二万之众,又征召号称“明兵法”者六十三人随军作为军事参谋,以巨人巨无霸为垒尉,并弄来一些虎、豹以助军威,号称百万,浩浩荡荡,兵发昆阳。

昆阳乃河南之战略要地,南通宛,北通洛阳,为兵家必争之地。这时,刘玄率荆州诸军尚未攻下宛城,王邑、王寻不去急救宛城,竞先围攻昆阳,一方面由于昆阳为宛之北边的门户,一方面王邑、王寻自恃人多势众,兵强马壮,取一昆阳,不费吹灰之力。待攻下昆阳后,再进军也不迟。

新军抵达昆阳后,见汉兵防守甚坚,新将严尤向王邑、王寻献策,觉得不如先救宛,宛破,则昆阳为一孤城,将不攻自破。王邑说:“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非所以示威也。当先屠此城,喋血而进,前歌后舞,岂不快哉!”遂以四十二万大军将昆阳包围了数十重,“列营数百,钲鼓之声闻数十里”。

新军兵发昆阳时,王凤帐下的偏将刘秀就探得消息,王凤急率所部不足万人计划筹备守城事宜,随即派刘秀与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人飞骑出城,至外地请求援兵。

刘秀等出城时,王邑、王寻部下近十万人已临城下,刘秀差点不得出城。刘秀等走后不久,王邑、王寻即把昆阳围了个水泄不通,并着手攻城,有一部分士兵挖地道,有一部分士兵用冲车撞城。城上的弓弩手万箭乱发,矢落如雨,守城的汉兵背着门板以防被乱箭射伤。

后来,王凤见敌势甚强,难以抵挡,便请求投降。王寻、王邑认为城破在即,拒绝王凤请降,王凤只得率众拼死拒守。

这时,新将岑彭坚守了数月之后,在援军不至、粮食断绝的情况下,举城降汉。刘秀也从外地召来援军,于六月初一兵至昆阳,与城中王凤守军成遥相呼应之势。

而王邑、王寻之军毕竟有四十二万,城里城外的汉兵加在一起,亦不过两万余人,想以区区两万之众胜数十万大军,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刘秀却瞄准了王邑、王寻的弱点。王邑、王寻不仅不懂军事,还骄横狂妄,刚愎自用。俗话说:“骄兵必败,哀兵必胜。”王邑、王寻既拒严尤先救宛城之谏后,又不许严尤故意放王风出逃以扰围宛汉军的建议,将数十万大军顿于昆阳小城之下,亦可见其无勇无谋。

庸将、劣将所统率的军队,定是乌合之众。乌合之众有个特点,即见有利轰然而上,见不利轰然而散。王邑、王寻不识军事,御军无法,其四十二万大军皆是从各州县召来的,往往各自为政,故其人数虽众,战斗力却不强。

为扰敌之军心,刘秀先给城中的王凤写了封所谓“宛下兵到”的信,派信使进城。信使果然被围困昆阳数十重的新军擒获,书信也被搜出。新军将士们看了书信,误认为宛城已陷入汉军之手,汉军已来援救,皆惶恐不安。

刘秀随即率千余士兵距新军四五里处列阵,李轶等率其余万人随刘秀之后。王寻见汉之援兵不过千人,甚轻之,乃派数千新兵出战。刘秀一马当先,身先士卒冲入敌阵,千余勇士见刘秀冲锋在前,顿时勇气倍增,也呼喊着冲人敌阵,与新兵展开大战。新兵见汉兵来势甚盛,顷刻溃败。

在后面的汉将见年纪轻轻、温文尔雅的刘秀竟这般英勇无畏,皆出乎意料,道:“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

汉军虽寡,但初战告捷,将士们顿时胆气大壮,无不以一当十。刘秀于是从军中挑选了三千名勇烈者组成敢死队,从城西如晴天霹雳般地渡水(此“水”大概是昆阳城西的一条河流,史无明载)猛扑敌营。

刘秀之所以选择从城西水上进攻王邑、王寻之军,是由于王邑、王寻的指挥部就设在这里。“擒贼先擒王”,刘秀认为出其不意猛攻敌之指挥部,擒杀敌之指挥官,就可使敌人群龙无首,成为一盘散沙,纵使人数再多,也无所作为。就算不能擒杀敌之统帅,也可使敌帅仓促应战,无法从容指挥全军在整个战场上的行动,从而收到“使敌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之效。

王邑、王寻见汉兵来攻,尽管来势凶猛,但人数不多,于是好胜心起,仅率负责保卫其指挥部的万余卫兵迎敌,还特意下令各军不得前来支援,意在表现一下其胆量,炫耀一下其武功。王邑、王寻之骄横愚蠢由此可见一斑。

刘秀的敢死队渡水而战,前有强敌,后无归路,皆誓死奋战,瞬间即将王邑、王寻之军击溃,王寻也被汉军所杀。

昆阳城中的王凤见援军开始进攻敌营,敌军指挥部处大乱,四周的新军皆惶惑不安,遂趁机率守城的八九千汉兵杀出,与城外的万余援军内外夹击。新军群龙无首,果然无心恋战,各自逃跑。这一下,四十二万大军顷刻乱成一团,不等汉军前来搏杀,即自相践踏,死伤无数,纷纷向城北的浊川奔逃,一路上伏尸百余里。

此时,恰来狂风暴雨,顿时天昏地暗,雨如倾盆,温川泛滥,正趟河北逃的新军被淹死无数,尸体积于河中,水为之不流。王邑等败将踩着新兵的尸体才渡过溃川,得以逃生。

汉兵收拾战场,缴获新军武器粮草辎重不可胜计,用了数月尚未用完。昆阳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次光辉战例。刘秀仅以区区三千之众,便令王莽四十二万大军陷入纷乱境地,实为一大奇迹!战后,王邑只率数千人逃回洛阳,王莽的新朝也自此战后分崩离析,遂至覆灭。

南阳驻京办主任

刘秀在太学本不上课,挂名撞钟而已,到了太学第三年,刘秀索性搬离太学,租住进长安城内的尚冠里。尚冠里地处长安城最黄金地段,左右邻居无不是高官显贵,不过刘秀租住在此的目的,却并非为了炫富摆阔,而是意在接待南阳乡党。

每年春秋两季,南阳当地够级别的达官贵人,都会亲临长安,参加朝请(春季朝见为“朝”,秋季朝见为“请”)。在南阳的地界,这些人个个都是呼风唤雨的主,气焰嚣张,自己以为无可抵挡,但到了高官云集的京城长安,根本就没人买他们的账,他们这些外郡小吏,不得不低声下气、仰人鼻息。

在他们迷茫无助之时,刘秀挺身而出,不仅为他们提供住处,而且热心奔走,主动帮他们疏关系,走门路。倘若是在南阳当地,这些达官贵人本不会搭理刘秀这个无名小辈,但是到了长安,人离乡贱,再端着架子就不合适了,碰到送上门来的刘秀,正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怎一个亲切了得。再则,刘秀熟悉长安,算得上是半个地头蛇,高层又递得上话,大司马严尤和司隶校尉陈崇,刘秀都熟得很,至于想娱乐消遣,饮酒狎妓,刘秀也照样能安排妥帖。您说,这么好的地陪,到哪儿找去?

一传十,十传百,变成了南阳官场皆知的秘密。南阳的大人们,每到长安,便径直投奔刘秀。如此一来,刘秀在尚冠里的住所,便成了南阳会馆,成了南阳驻京办,刘秀则成了无名有实的南阳驻京办主任。咯咯刘縯听闻刘秀所为,捶胸大乐:“我养客,三郎养官,比我出息!哈哈,比我出息!”太学第三年的刘秀,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被人杀了驴却只能忍气吞声的新生,此时的刘秀,已非易与之辈。

刘秀以德服人:“仁心”换“人心”

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精于谋略,智勇兼备。刘秀在天下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御心之术,很多棘手的问题他都能轻松化解,最终战胜所有对手,拥有天下。

建武三年(公元27年),刘秀亲率大军前往宜阳(今河南宜阳县),截断了赤眉军的退路。赤眉军无可奈何,只好投降。

刘秀的手下唯恐赤眉军再起叛乱,私下对刘秀说:“陛下仁爱待人,只需安抚住赤眉军将士即可。刘盆子身为敌人头领,难保不生二心,此人不可不除啊!”

刘秀对手下人说:“行仁之义,全在心诚无欺,如此方有效力。朕待他不薄,他若再反,那是他自取灭亡;朕若背信枉杀,乃朕之失,自不同也。”

刘秀对刘盆子赏赐丰厚,还让他做了赵王的郎中。

在刘秀的治理下,天下的混乱局面也逐渐平定下来。

有远见的人做事绝对不会一味残暴,因为他们懂得人心永远不是可以征服的,让人才是真正的征服。对任何管理者来讲;让人才是关键,不能让人心服,靠强硬的制度而实现的秩序,也会不断制造覆亡的危机。在企业的管理中,固然要维护制度的威严,同时也要用仁慈的手段来收买人心,否则,一个团体很快就会人心涣散,最终分崩离析。

刘秀烧信

东汉光武帝刘秀大败自立为帝的王朗,在清点缴获来的文件时,官员们发现了一大堆信件,都是朝中私通王朗的官员与王朗的通信。信件内容大都是吹捧王朗、攻击刘秀的,有好几千封。有人很气愤,建议把这些人统统抓起来处死。曾给王朗写过信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提心吊胆,十分害怕。

刘秀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召集百官,当众把那些信件扔到火盆中烧掉了。刘秀对大家说:“过去有人写信私通王朗,做了错事。但事情已过,我就既往不咎。希望过去做错事的人安下心来,尽职尽责。”

刘秀的处理方法,使那些曾私通王朗的人知道后都松了一口气,同时也从心眼里感激刘秀,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劳。

刘秀对降军以诚相待

在昆阳一战中,刘秀将王莽打得溃不成军。

因为刘秀打仗有功,刘玄便封他做了破虏大将军。

在王莽死后,刘秀又攻下了邯郸,杀掉了自称是天子的王郎。

刘秀越战越勇,接连立下大功,刘玄当然要重赏他,于是又封他为萧王。尽管如此,刘秀仍然觉得北方的祸患此起彼伏,还不能安享太平,因而他再次兴兵攻打王莽的军队。

在邬地,刘秀又打了一个胜仗。正当王莽的军队投降时,高湖和重连的军队从东南方前来援救,但也被刘秀打败了。

战后,刘秀便将这些败军改组成自己的军队,而原来的带兵将领也都给予了官职。然而,投降的官兵们认为自己从前与刘秀为敌,现在成了刘秀的手下败将,将来恐怕会遭到报复,所以心里都很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刘秀知道了这些官兵的想法后,便让这些官兵都依然回到自己的营地,统率原来的部队。为了表明自己没有藏着私心,刘秀还经常独自去那些官兵的营地视察,毫无防范之心。

那些投降的士兵和军官见刘秀一点儿戒备都没有,已经将他们当做自己人看待,就把悬着的心放下了,他们在私底下纷纷议论,说:“萧王对我们以诚相待,不计前嫌,我们怎能不为他拼死卖命呢?”

此后,投降的人都对刘秀心悦诚服。以诚相待,才会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芥蒂。刘秀在这方面是一个表率,他非常懂得收服人心,所以日后成就了大事。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提到刘秀,有一句名言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刘秀一生,说过不少对后世影响颇深的名言佳句,如“有志者事竟成”等等,但均不及此句让后世之人津津乐道。

执金吾,位同九卿,为守卫京师尤其是皇城的北军的最高统帅。更为通俗的讲,基本上类似于近现代的中央卫戍部队司令。刘秀在长安求学时,见执金吾出行前呼后拥,光耀无比,所以刘秀感叹道:“做官就要做执金吾这样的官,娶妻要娶阴丽华那样的美人。”

阴丽华(公元4—64),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刘秀的第二任皇后,为春秋时代著名的齐相管仲之后。阴丽华在历史上以美貌著称。史载,刘秀还是一个没落皇族之,十分仰慕阴丽华的美貌,不禁叹曰:“娶妻当得阴丽华”。刘秀称帝之后,阴丽华成为了他的宠妃,备受光武帝的宠爱。建武十七年,即刘秀扫灭群雄、统一天下之后的第5年,阴氏被册封为皇后。永平七年,阴丽华驾崩,在位二十四年,与刘秀合葬于原陵,东汉君臣上其谥号为“光烈皇后”。史载:阴后在位之时,端庄贤淑,不喜言笑,有母仪之美。皇后内持恭俭,外抑宗族,为一代贤后。

刘秀请不动老同学

严光,字子陵,东汉初年人,他早年曾与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有过同窗之谊。刘秀当了皇帝后,他便隐姓埋名,不肯暴露身份。刘秀知道这个人有德有才,很想请他出来辅佐自己治理天下,便在全国各地画像张榜寻访他。有一个人向朝廷报告:“有一男子,披件羊皮袄在湖边钓鱼,很像图画上的人。”刘秀派了华车驷马,先后去了三次,才将他请到京师洛阳。刘秀让他住在卫戍兵营里,每天都由宫中的御厨进奉饮食。

当时在朝廷担任司徒高官的侯霸,与严光原来是好朋友,听说他来了,便派人送来一封信。送信的人对严光说:“大人本想亲自前来拜访,迫于公务繁忙,不能如愿,请先生今天晚上屈驾到大人那里去叙旧。”

严光坐在床上抱着膝盖读完了信,问送信的人:“你们主人原来有点糊涂,现在当了大官,比过去好点了吗?”

送信人说:“我们大人位至三公,一点也不糊涂。”

严光冷笑道:“你说他不糊涂,听你刚才替他传的那几句话,难道不是糊涂话?我是天子一而再、再而三请来的,我连天子都不想见,还会去看他那个当大臣的吗?”

送信人让他写个回信,他说:“我手不能写字,我说你记吧!”便口授说:“君房(侯霸字君房)足下:位至三公,甚善。以仁义辅佐天子,百姓欢迎;以阿谀奉承取悦天子,自取灭亡。”

送信人说:“就这么几句话?太少了,再加几句吧!”

严光说:“你当这是买菜呢,还要再加上两棵?”

侯霸接到信,便上交给刘秀。刘秀笑着说:“这个狂徒,还是老样子。”他看出来,要想等严光主动来朝拜是不大可能的了,便屈尊下驾,亲自来到严光所住的馆舍。哪知严光还高卧未起,刘秀来到严光的卧室,抚摸着严光的肚皮说:“子陵呀,子陵,你难道就不能帮我一把来治理国家吗?”

严光依然呼呼大睡,并不理睬,过了好久才睁开眼,仔细打量着刘秀说道:“古时的贤君唐尧说将帝位让给许巢父,许巢父觉得这话玷污了自己的耳朵,忙到河边去洗耳。人各有志,何必强加于人呢?”

刘秀说:“子陵,难道我就不能说服你吗?”说完,他只好叹息着登车归去。

后来刘秀将严光接入宫中,共叙旧谊,一连住了好多天。刘秀虚心地问严光:“你看我同过去什么不同?”严光不客气地回答:“陛下的毛病比过去多了。”

刘秀倒没有向这个老朋友摆皇帝的架子,与他同宿同卧。有一天睡觉时,严光竟然将脚丫子压到刘秀的肚子上。大臣们觉得惊恐不安,刘秀倒不以为意,笑着说:“我不过是同老朋友同床共卧罢了!”

刘秀要任命严光为谏议大夫,严光依然不答应,还是离开京师,回到老家富春山以耕种为生。后来刘秀又几次前来征聘,他一概辞谢不就,最后以八十高龄寿终于家。

严光为人正直,敢于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绝不会因为所面对的是权势之人而露献媚之态,或做卑躬屈膝之事。他的行为和人格为后人所称道。

刘秀与火虾鸭蛋

河南郸城县唐桥店有一种奇特的虾,头部发红,夜间发光,当地称为“火虾”。鸭子吃了这种虾,蛋个大皮薄。经腌制,蛋清洁白如玉,蛋黄紫红色如细粒朱砂,挑起蛋瓤油珠往下滴,鲜美宜口。

据说汉光武帝刘秀为王莽所迫,路过此地,吃了火虾鸭蛋,感到香浸肺腑,身轻体爽,连声称好,直到他做了皇帝还念念不忘。后御医将其列入养生食谱。从此,唐桥火虾鸭蛋声名远播。

清光绪《鹿邑县志》载:“唐桥店鸭卵黄大多脂,以盐渍之,美过南方高邮州所制,土人谓之唐蛋,他村效制不能及也。”

制法:选优质鸭蛋,放入坛内。把适量的生姜、八角、花椒等放入水中煮。待煮出香味后,加粗盐、白糖、白酒等。卤水完全冷却后,倒入放鲜鸭蛋的坛内,以没过蛋面为宜。将坛加盖、密封,存放20天左右即可启封食用。

用法:佐餐,每日1~2枚。

功效:蛋黄还可入药,治痢疾、胃疼。

刘秀与八宝梨罐

八宝梨罐是一款传统名菜,据说它的由来与刘秀有关。

西汉末年,刘秀参加义军,讨伐王莽。由于身单力孤,他经常被追兵追得到处躲藏,史籍称之为“刘秀走国”。

一次在河北晋州,刘秀打了败仗,穷途末路之时,有农夫以鸭梨相送。他吃后增长了精神,得以逃脱。做皇帝后,在欢庆胜利的宴会上,刘秀想起晋州农夫以鸭梨相送,才得以死里逃生;又想到手下28宿将邓禹、姚旗、马武……南征北战才创立了东汉大业。感慨之下,他叫厨师以鸭梨为主料制作一道菜肴。厨师是跟随刘秀多年的老兵,他对刘秀的话心领神会,于是用八宝馅做馅心,寓意28宿将,创作出了八宝梨罐这道菜肴。后来御医认为它可润肺止咳,便将其列入宫廷养生食谱。

制法:鸭梨3两,橘饼、桂圆肉、冬瓜条、红枣、山楂糕、青梅、糯米饭、瓜子仁、青红丝、白糖、桂花酱、熟猪油各少许。

鸭梨削皮;在梨头切下1/4作盖,去梨把,用小刀挖去梨核,梨成为罐形,用开水稍烫。橘饼、桂圆肉、冬瓜条、红枣去核、山楂糕、青梅均匀切成小方丁,用沸水焯过,与蒸过的糯米饭、白糖、桂花酱、瓜子仁、熟猪油搅拌成馅。将馅装入罐内,盖上盖,青梅切条作梨把,装入盘内,上笼旺火蒸片刻取出,撒上青红丝,炒锅放入清水、白糖、桂花酱,旺火烧沸成汁,浇在梨上即成。

用法:每日酌量食用。

功效:清脆爽口,香甘味美,能防暑热,振食欲,并有润肺养颜、止咳化痰的功效。

曹子建:光武神略计较,生于天心,故帷幄无他所思,六奇无他所出,于是以谋合议同,共成王业而已。光武上将非减于韩、周,谋臣非劣于良、平,原其光武策虑深远,有杜渐曲突之明;高帝能疏,故陈、张、韩、周有焦烂之功耳。

王船山:光武之得天下,较高帝(指西汉高帝刘邦)而尤难矣!自三代(指夏、商、周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王夫之:光武之得天下,较高帝(指西汉高帝刘邦)而尤难矣!自三代(指夏、商、周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司马光:自三代(指夏、商、周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

梁启超:东汉尚气节,崇廉耻,风俗称最美,为儒学最盛时代。

光武帝原陵

位于洛阳市北20公里处的孟津白鹤乡,分陵园、光武祠两部分,总占地6.6万平方米。墓冢位于陵园正中,高20米,周长米。园内还有刻于宋、元、明、清时期的石碑五通,隋唐植柏近1株,柏体杏香,俗称杏柏,是我国仅有的特殊乔木树种。本称原陵,又称汉陵,俗名刘秀坟。在洛阳市东北约40里,南依邙山,北临黄河。陵冢高大,周长约米,高约20米。陵园四周有短墙回护,内植古柏千余株,苍劲挺拔,葱郁幽静。陵园西面为光武祠。光武殿前大道二侧原有古柏二十八棵,相传为东汉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的化身。陵冢前的巨碑立于清乾隆五十六年(年),上刻“东汉中兴世祖光武皇帝之陵”十个大字。

刘秀用人:取人之长,避人之短

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用人的时候要尽其所长,避其所短。韩非子说:如果让公鸡去抓老鼠,让狸猫去报晓,就会一片混乱。了解所用人的优劣,并能据此而合理使用,才有利于国家的顺利运转,臣子才能真正成为君主的左膀右臂。

坚持用人所长,则人人可用,各得其所。韩非子在《定法》中生动的举例说,让因勇敢有力气而立战功的人,去担任需要智谋和领导才能的官职,就无异于让善于杀敌立功的人去当医生或者工匠,房屋建不好,病人也治不好。这就提醒我们,某一方面有擅长的人,不一定其他方面就优秀;某一方面不足的人,未必其他方面没有可取之处。

韩非子强调,选拔任用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贵在取其所长。韩非子举例说:鲁哀公向孔子询问说:我听说夔仅一足,可信吗?孔子说:夔是人,怎么会仅有一只脚呢?他和别人没有什么差别,唯独能精通音律。尧说:这种人有一个就足够了,于是派他做主管音乐的官,所以君子说:夔有一个就足够了,并不是只有一只脚。

作为领导者,既要善于发现下属的优点,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不足。明其所长,指其所短,设法扬其长,设法补其短,使长者更长,短者渐不短,管理如此下属才各得其所,各尽其能,组织才井然有序,展现蓬勃生机。

例如光武帝刘秀用人的一个特点是善于扬长避短。他手下猛将如云,并且各具特点,但是他总能知人善任,扬长避短,使用得当。平定三辅地区的时候,大司徒邓禹能力不够,无法平定。刘秀考虑到冯异的特点,认为他善于统驭军队,注意纪律,不像其他将军喜欢略地屠城,能够让百姓诚服,从而能顺利地平定该地区,适合担当这项任务。于是刘秀派他前往征讨,并且赏赐了一把宝剑,使他便于行事。在经过几次挫折之后,冯异接连指挥了崤底之战、宜阳之战,最终平定了关中。战争结束以后,刘秀立即下诏慰劳冯异。

人力资源管理中有一句名言,没有“平庸的人”,只有“平庸的管理”。每个人总是有长处的,高明的管理者善于从每个普通的员工身上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并加以引导和开发。企业管理者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商人,只做生意;第二个层次是企业家,拥有一份实业;第三个层次是组织者,是运筹帷幄的人。而组织者的最主要才能是善于把每个人安排到适当岗位上去。

管理者的任务在于运用每个人的长处,把每个人的长处作为共同绩效的建筑材料来建成组织的大厦。试想一下,哪个单位的绩效不是各个成员发挥各自的长处共同做出来的?因此,管理者在用人的时候,要首先把着眼点放在人的长处上,弄清这个人有什么长处,如何用他的长处。

然而,许多管理者却首先盯住了人的短处,这个不能让他做,那个不能让他做,甚至思来想去,这个人什么也不能做,成了“废”人。一个管理者如果不能发掘员工的长处并设法使长处发挥作用,那么他就只能受其短处的影响,被短处的阴影所笼罩。从人之短处来用人,那是误人前程,甚至可以说是“虐待”人。至于短处,那是人人都有的,领导、管理者当然也要看到下属的短处,也要设法帮助克服,设法不让短处对集体和他人发生影响,避免损害组织的绩效。但必须是在发挥长处的前提下来克服短处,不能本末倒置。

有一个实际的例子。一位中年知识分子拿着自己在报纸上发表的小稿,毛遂自荐到安徽合肥荣事达电气有限公司求职。但这个人历史上曾由于某种原因误坐过大牢。此人能录用吗?议论不一。公司领导班子发现这个人有善于交际的长处,又有文字工作能力,经过共同商量,力排众议,委任他为公司办公室主任。几年来,他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又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稿件多篇,为宣传公司的形象立了功。

事实证明,人的长处得到发挥了,他也就乐于接受批评,克服短处。这样,在择人、用人时就要十分重视有特长的人。特长越突出,越能作出贡献。

1
查看完整版本: 名人百科牛背上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