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山水以其烘托氛围的功效可以更加形象地表现诗人的志趣好恶。“竹间残照入,池上夕阳浮”(《同独孤使君东斋作川,美誉襄州刺史独孤册救旱,故以夕阳照耀竹林、清池来烘托田家旱灾得救后的请美氛围,以此可见浩然对农家民生的关怀。不仅于此,襄阳的自然山水对于孟浩然的诗歌创作是贡献颇多的。他的大部分诗歌都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因此写景也不如谢眺等南朝文学家那样精细,那样繁复,但他的诗中又从来离不了家乡的山水,或是片言风语,或是一鳞半角,或是抒发自然山水对于发兴的助力,或是借精炼的意象与景致凸显自己的抱负与志趣。
经世之志终落空,京洛山水遣寺兴孟浩然曾两次来到京城长安,都是为了求仕,他的足迹也到达洛阳一带。虽然求仕无望,但京洛山水对他的诗歌创作却自有其影响。开元十五年(公元年)冬,岁的孟浩然第一次前往长安赴进士举,途中遇雪,作《赴京途中遇雪》: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夭。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落雁边沙沽,饥鹰集野田。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
大雪增加了行路的难度,使得浩然平添了客居异乡的忧愁,怕是也让他多了些许前途未知的不定。对于苍茫雪景,浩然在额联、颈联作了较为细致的描写,毕竟是初来乍到,新鲜感很强。而在落第之后,浩然在洛阳与储光靠的唱和之作就没有太多写景的兴致了。现对两人作品做一简要比较:储尤羔《洛阳道五首献吕四郎中》洛水春冰开,洛城春水绿。朝看大道丰,落花乱马足。(其一)剧孟不知名,千金买宝剑。出入平津邸,自言娇且艳。(其二)大道主如友,春日佳气多。五睫贵公子,双双呜玉坷。(其三)春风二月时,道旁柳堪扣。上枝覆官阂,下肢覆马车。(其四)洛水照千门,千门碧空里,少年不得志,走马入新市。(其五)
孟浩然《同储十二洛阳道》珠弹繁华子,全羁游侠人。酒酣白日暮,走马入红尘。储光毒草的组诗,除了其二无写景外,其他囚首皆对洛水、洛城的春景进行了吟咏。但浩然的合作中却并不侧重对洛阳山水的描摹,“白日”“红尘”虽然色彩明艳,却并不一定是对实景的刻画。浩然应试落第,求仕之心冷泼下来,此时似乎无心对洛阳的春景进行过多的观照。在洛阳之时,浩然还曾宴于包融家。《宴包二融宅》中有句“闲居枕清洛,左右接人野…五月休沐归,相携竹林下…烟琪栖鸟迷,余将归自社。”
孟诗以五言为主,短短五字,时常在叙事之中兼带写景,“清洛”“人野”“竹林”仅仅是指代景物的名词,却在诗中营造出清幽僻静的氛围。全诗中,唯有“烟H冥栖乌迷”全为写景,勾勒出缭绕烟气中飞鸟扑朔的场景,暗示出诗人归隐之意。浩然取景造境显得格外惜墨,却并不是不善写景,而是要在值得着力处进行重点句勒,以小博大,以少见多,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题李十四庄兼赠秦毋校书》也是如此,“闻君息阴地,东郭柳林间。左右灌涧水,门庭维氏山。”“东郭”“左右”“门庭”,浩然对友人庄园的方位进行较为详细的交代,“柳林”“灌涧水”“维氏山”也仅为名词,之外并无过多修饰。
自然山水是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相关的。如五律《上巳日洛中寄黄九》的颈联“垂柳金堤合,平沙翠幕连”描写出洛阳春景的绚烂,是以乐景写衷情,反衬出对友人王迥的思念,“不知王逸少,何处会群贤”孟浩然在对仕进抱有期望时,京洛之地的自然山水也因此染上了乐观自信的情绪。开元十六年,孟浩然应试之前作《长安阜春》,抒发渴望及第之情,“雪尽青山树,冰开黑水滨”,山水间的冰雪消融,预示着艰难险阻的化解,因此在浩然诗中成了好兆头。而在抵达长安之前,“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赴京途中遇雪》)的环境,则给人滞涩阻碍之感,难怪浩然会“客愁空伫立”了。开元二十二年,浩然再次上长安求仕。他在《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中写道“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闭关就沉冥,杖策一登跳。”
从开元十五年首次进京到此时,又过了七年,浩然始终未能入仕,闭关不可谓不久,登l陆山寺极目远眺则利于好解胸中抑郁,对于诗人的心情是种调剂,对于诗歌内容的扩充也有贡献。然而此次进京求仕依旧无望,该年秋,浩然再次离京返乡。到了冬天,浩然在河南南阳一带遇雪,有诗《南归阻雪》:我行滞宛许,日夕望京豫g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积雪覆平阜,饥鹰捉寒兔。十丰耻还家,徘徊守归路。浩然归至南阳,又遇到下雪,雪对游子而言仍旧是阻碍,他日日远望京洛山水,少了第一次赴举落第后拂衣而去的洒脱,更多了一份滞涩难解的哀苦。故刘须溪评曰:“曲折凄楚。”南阳一带茫茫无际的雪景增添了思乡的哀愁。自然山水对于强化诗人的情感与诗思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浩然的京洛之行虽然不尽如意,正所谓不平则鸣,诗人不幸诗之幸,即使在路途中的一时一地之所见,都能激发起浩然的诗兴。正如《行至汝坟寄卢征君》,在河南省汝河大堤,浩然写道“行乏想余驾,依然见汝坟。洛川方罢雪,高蜡有残云。曳曳半墅里,明明五色分。聊题一时兴,因奇卢征君。”行路的疲乏,心绪的不平,在对洛川景致的勾勒中得到消遣。《和张二自穰县还途中遇雪》也是如此,由诗题可知,一面是应和,另一面是自然中的下雪事件激发了诗人的诗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