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旱莲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1比70粟裕不仅抵挡住了敌人围攻,还在蒋
TUhjnbcbe - 2024/4/28 16:50:00
安卓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dashoubi.org.cn/e/wap/show.php?classid=2&id=268740

年5月,陕北苏区召开大会,会议其中一项议程是悼念大革命以来牺牲的烈士。张闻天宣读名单,第一个是李大钊。念着念着,名单中出现一个当时人们还不太熟悉的名字:粟裕。

就是因为这个名单,粟裕的人生经历中多了一段特殊的经历:烈士。

其实当时粟裕根本没牺牲,还在江南坚持游击战争,而且打得有声有色,在敌人腹心之地建立了坚不可摧的革命根据地,牺牲的传言根本就是个乌龙。那么这段乌龙又是怎样发生的呢?这还要从粟裕北上抗日说起。

一、北上抗日显奇能

年5月,中革军委命令红七军团组织成立北上抗日先遣队,由江西中央苏区北上,直插国民党统治区。

时年27岁的粟裕,担任红七军团参谋长,随队北上。

关于这次北上,名义上是抗日,实际却包含了其他意图,这是导致粟裕后来与中央长期天隔一方的根本原因。

其实说穿了也不神秘,当时的中革军委从长征的大局出发,为了吸引国民党军向其他方向移动,让红七军团向浙江、安徽交界一带进攻,以减轻中央苏区当面的压力。

这个意图当年中革军委并没有向红七军团传达,包括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在内的军团主要领导,对这个意图都一无所知。粟裕也是在近40年后,才通过阅读一份密级很高的文件,才恍然大悟。当年之所以没有传达,是怕红七军团将士因此产生动摇。

但这一举动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造成了红七军团领导层思想不统一。为什么这么说呢?

既然是北上抗日,那就要大张旗鼓地穿越白区,冲破国民党军的封锁,到北方和日本侵略者作战。这种作战模式,按常人理解,毫无疑问是正规军的大范围运动作战。

但是红七军团只有多人,在中央苏区突击扩军后,增加到人。即使后来和闽浙赣根据地方志敏所部会合后建立红十军团,也只有2万多人。这么点可怜的兵力,根本不足以和国民党军打正规战。

政委乐少华和军团长寻淮洲围绕怎么打仗,产生了不一样的意见。寻淮洲军事经验丰富,主张把部队散开打游击战,这样更适合部队的实际状况,也利于生存。乐少华却坚持打正规的攻坚战。

当时红军实行的是政委最终决定制,寻淮洲拗不过乐少华,只能按他的来,结果部队越打越弱。

粟裕内心深处倾向于寻淮洲的正确策略,但他是下级,不能和政委对着干。他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合理地提出作战建议,反复在寻淮洲和乐少华之间沟通协调,让部队尽量减少损失。

后来寻淮洲作战负伤,把作战指挥任务全都交给粟裕。粟裕在井冈山时期就认真学习游击战战术,只要他指挥的战斗,总能巧妙地以少胜多,损失也能降到最低。

红七军团上下对粟参谋长十分佩服,久而久之,乐少华也开始对粟裕挑大拇指,赞成他是个军事上的高手。

但不管粟裕怎么有才华,大形势摆在那里,国民党在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南部等地有数十万精兵,这里又是国民党统治的腹心之地,红军根本冲不过去。

后来,北上的部队连续作战,实力损耗,寻淮洲、方志敏等人不幸牺牲,粟裕带着余人的小部队,编成了新的挺进师,向浙江西部进军。

就是在这次转进后,粟裕所部与中央苏区断了线,从此独立奋战于浙江、江西、福建三省交界之处。

二、浙西坚持游击战

向浙西进军,听起来很豪迈,直插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脏,威胁蒋介石老家,但实际上却是无奈之举。当时中央苏区已经基本放弃,红军主力开始了战略大转移,原来的苏区只留下极少量游击队,中央自顾不暇,无法接应粟裕,只好让他们就地坚持了。

至于能不能坚持下来,就看自己的本事了。

从某种程度上看,冥冥中似乎有定数,该着粟裕在这样的环境下展露军事天才。

粟裕针对当时险恶的环境,提出了“两个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斗争局面,即:

把正规军转变为游击队,把正规作战转变为游击战争。

基本上回到了井冈山时代毛泽东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斗争策略。

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和王明路线领导下的路线是相冲突的。博古、李德在中央苏区搞了几年正规战,把劣势的红军强行拉到阵地上和国民党军拼消耗,结果正处于上升势头的红军越打越少,党内充满了怨气。博古一派人把正确的意见压制得死死的,连毛泽东都被打压得无法发表意见。

粟裕这个时候提出与博古等人相左的策略,冒了很大政治风险,很有可能会遭到所谓的审查。

但形势如此,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先保证自己的生存要紧。

粟裕独立指挥挺进师余人,深入浙江、江西交界的深山,一边与反动民团作战,一边在深山中开辟根据地。

这支小部队人数虽少,却也避免了指挥层级繁多的毛病,机动非常灵活,再加上粟裕正确的斗争策略,居然在浙西山中扎下了根。

起初,许多人(包括一些高级领导)认为,浙江是蒋介石的老家,反共倾向比其他省份尤其顽固,在浙江开辟根据地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红七军团北上之时,中央派来的一个党代表叫曾洪易的,就对北上进攻浙江产生深深的畏惧心理,和国民党军打了几仗越打越害怕,竟然不敢再随军北上。这虽说是个别情况,却也反映了当时的真实形势。

粟裕却不人云亦云,不相信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能蒙骗所有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粟裕决心深入浙江一探究竟。

年3、4月间,粟裕打了一连串声南击北的战斗,起初不断在福建北部出没,成功地吸引国民党军主力后,调转方向急速奔入浙江西南部,在那里建立了一片规模不小的游击区。

三、粟裕的妙手

这支仅有人的小部队,武器装备异常简陋,居然能甩脱数万国民党军的追击,杀进向来被蒋介石视作禁脔的浙江省,堪称工农红军革命史上破天荒的一笔。而最大的功劳非粟裕莫属,在他指挥下红军神出鬼没,敌人追不上、打不过,也猜不透下一步到底向哪里去。

粟裕一到浙西,马上把部队分散开进行发动群众的工作,经过调查才发现,什么浙江反共顽固都是扯淡。浙西当时是贫困山区,老百姓的生活和其他省一样,都十分穷困,而且地主的剥削压榨一点也不比别的省轻。

年浙西大旱庄稼歉收,年春又发了大水,夏粮荡然无存,浙西农村面临破产的危险,许多老百姓不得不离家乞讨。但国民党政府和当地的土豪劣绅,依然按常年的标准征粮拉夫,丝毫不因为是蒋介石故乡而放松一点。

粟裕所部到达之后,迅速在龙泉、浦城、江山、遂昌一带与当地人民群众建立了联系。

粟裕不光会打仗,搞根据地建设也很有办法。

我们不烦笔墨,把粟裕的办法列举一下,看他有什么过人之能。

第一,四处宣示红军“打土豪、开仓济贫、帮助战胜夏荒”的口号,吸引老百姓来和红军合作。

第二,大胆地把部队分散成数十人一组的工作队,深入到山间村居,向老百姓面对面宣传政策。

第三,争取当地青帮,吸收首领人物入党。当地的青帮和上海的青帮不是一回事,是当地贫苦农民成立起来的自卫队,平时专门和土豪劣绅作对,人数达数千之众。

当时红军在左倾错误路线影响下,往往容易过激,对反动会道门视若一丘之貉,不加分辨地加以打击。

粟裕却注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和青帮结盟、互助,将当地青帮的头目卢子敬、陈丹山、陈凤生都发展成为中共党员,并通过他们争取了龙泉、江山一带农民的绝对支持。

第四,打硬仗坚定信念。粟裕深切地知道,要想让老百姓支持,必要的军事实力是基础。他瞅准时机,不断以支队为单位(全师共分了三个支队),神出鬼没地打击国民党的地方保安队,今天在这里打掉一个连,明天在那里破坏掉一个队,战斗规模都在几百人以内,却打得国民党地方武装叫苦连天。

粟裕还干了一票大的。年6月,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黄绍竑(桂系三巨头之一)率士官教育团一部分兵力,到浙西南来视察。粟裕率一个支队和师直属队不到人对士官教育团发起了袭击。这个士官教育团装备十分精良,比一般正规军只强不弱。

粟裕连打两仗,一仗吃掉一个连。黄绍竑惊呼浙西南出现匪军正规军,吓得连夜逃回杭州。

经过这一系列妙手,粟裕率部在浙西南一带牢牢地扎下了根。

这其中体现出粟裕的什么过人之处呢?

当时革命队伍容易出现两种倾向,有的主义至上,不论干什么言必称主义,崇尚绝对纯粹的共产主义,当然在政治上这是没问题的。但有些人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过分夸大主义,忽视工作实际,导致出现了博古式的人物,人为树立矛盾,团结不了绝大多数力量。

有的走了另一个极端,过于讲究实用,而忽略了主义、信仰、理想的作用,只注重打仗、搞实务、开辟根据地,而忽视革命队伍的思想建设,结果容易出现军阀化,比如张国焘。

粟裕当时才只是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在主义与实际的结合上,却已经显现出过人的素养,不仅上马能打仗,坐下来还会搞思想政治建设。毛泽东在井冈山时就夸粟裕智勇双全,诚哉此言。

说这些并不是题外话。

粟裕起初还通过闽浙赣边区和中央保持一定联系,随着中央红军长征越走越远,粟裕与中央沟通越来越难,长年得不到中央的指示。而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逐渐对粟裕所部引起高度重视,蒋介石调集了40个团的兵力,开始对浙西南进行围剿,粟裕就是在这一时期,与中央彻底失去了联系。

四、力抗40个团的围剿

围剿粟裕的是罗卓英率领的十八军。没错,这个十八军,就是蒋系五大主力之一的十八军。当时罗卓英任军长,黄维、胡琏、阙汉骞等后来与粟裕缠斗的国军大将,当时都在这个军中任职师团长。这些后来闻名于国共双方的高级将领们,或许都没意识到,他们面对的是自己的一生之敌,而且是宿命之敌最弱小的时候。若干年后回忆这段历史,他们或许会后悔,没有抓住这个唯一可能生擒粟裕的机会。

罗卓英共调动了十八军和其他地方部队兵力,多达40个团,约有7、8万人。

此时粟裕挺进师经过扩红,规模虽然有所增加,却也只有余人。双方兵力对比达到惊人的1:70,根本没法打。

这个罗卓英打仗也很有一套,不急功近利,而是拿出蒋介石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的老办法,在浙西南根据地两面大建堡垒,搞起了围困战术。

粟裕不敢和国民党军硬拼,决定把部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继续留在浙西南坚持斗争,另一部分由他亲自率领,突出重围,转到浙南、浙东一带,企图分散罗卓英的注意力,以保全浙西南根据地。

这也是当年中央红军前三次反“围剿”作战的基本思想,只不过粟裕将其进行了拓展变化,搞成了两线作战。

不得不说,这个想法是很妙的,战略上绝对高于罗卓英。只可惜,粟裕手上的兵力实在太少了,根本无法发挥两面牵制的作用。

罗卓英知道粟裕的实力,不为所动,只派了一个师尾追粟裕,其余主力继续执行堡垒围困战术,一步步向浙西南中心区逼近。

经过八个月的苦战,留在浙西南根据地的部队,终究没能抵挡住国民党军包围攻击。第二纵队纵队长李重才战死,政委洪家云重伤后被包围在藏身的岩洞里,被国民党军乱枪打死。第五纵队的主力是粟裕吸收的浙西南当地的子弟兵,就是卢子敬、陈凤生、陈丹山等人拉起来的队伍,他们也都在惨烈的战斗中大部覆没,卢子敬和二陈都光荣地牺牲了。

粟裕在浙南、闽北艰苦转战,彻底与闽浙赣省委以及中央失去了联络。

毛泽东起初只是约略知道,方志敏牺牲后,粟裕在浙江一带率挺进师仍然坚持斗争。但后来随着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三年之中再也接不到粟裕的任何消息。即使后来询问新建立起来的闽浙临时省委,也没有打听到粟裕的下落,有的领导同志根据惨烈的反围剿情况报告说,粟裕可能已经牺牲了。

毛泽东心中一直对粟裕这个智勇双全的小老乡青眼有加,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难过。

那么,当浙西南根据地失败后,粟裕率领几百人的小队伍,是怎样死里逃生地坚持下来呢?

五、独创新的根据地模式

粟裕率余部转战到浙南、浙东、闽北继续进行斗争。他是个善于思考的人,浙西南根据地建设虽然卓有成效,方法也对路,但是着眼于浙江省严酷的环境,仍然不够灵活。

粟裕经过一番调查了解,再次改变了策略,创建了一种“白皮红心”+小块根据地式的全新建设模式。

白皮红心,就是把党的干部伪装成保甲长,他们表面上为国民党做事,利用这个身份掩护,暗中为红军游击队筹粮、送情报。当地老百姓苦于地主剥削和国民党政府征粮拉夫,对共产党很有好感,他们虽然都知道这些保甲长的真实身份,但都不叫破,大家揣着明白装糊涂,居然瞒得密不透风,国民党政府一点也不知情。

这样一个村一个村地争取,粟裕在浙南、浙东逐渐获取了许多乡村的支持。这就是所谓的“白皮红心”。

小块根据地也是粟裕的独创。

鉴于浙西南根据地遭到重创的教训,粟裕深知,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不宜大张旗鼓地建立红色政权,高歌大马地和国民党斗,树大招风、目标太大,容易导致新生的脆弱的红色政权被敌人剿杀。

粟裕改变了根据地建设模式,以一个村或几个村为游击联系点,作为相对固定的依托。然后隔二三十里再建一个联系点,如此推广,整个根据地范围内并没有明显的连片的红色地域,不易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但红军能控制、能依托的根据地却越扩越广,迂回、腾挪的空间也越来越大了。

这种模式的关键点在于,堵住区内地主土豪们的嘴。这方面粟裕也有办法。

浙江省农村的地方土豪从事工商业的较多,思想比较务实、圆滑,还有一定的开明思想。只要关系处理得当,他们不会像传统的农业地主一样死硬顽固地对抗共产党游击队。粟裕定下政策,政治上,对地主土豪不搞赶尽杀绝,不许肉体折磨和枪毙,倡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团结起来打日本;经济上,以前红军中设置的“没收委员会”改为“征发委员会”,倡导地主土豪们为红军进行“抗日捐”,而且设置了比例,不让地方土豪们倾家荡产。

如此开明的做法,一举粉碎了共产、共妻的反动谣言,地主土豪们开始带着欣赏甚至同情的眼光看待红军游击队,许多人乐于破财消灾,心甘情愿地给红军供钱供粮。

就是采取这些办法,粟裕不仅没有被国民党军驱逐出浙江,反而根子扎得越来越深。他的一些无师自通的办法,尤其是经济方面的举措,与后来陕甘宁边区的减租减息高度一致,可见粟裕不光是一位军事天才,在政治上、经济上也是一通百通,样样皆精。

粟裕率领的队伍后来发展到1多人,活动范围比浙西南根据地更大,游击队一度打到陈诚的老家青田县、汤恩伯的老家武义县,甚至还在蒋介石老家奉化溪口制造了一次威胁。国民党政府惊恐万状,又调集了43个团的庞大兵力对粟裕进行围剿。

粟裕把部队化整为零,以连为单位消失在群山之中,国民党军追不上、抓不到、剿不净,望洋兴叹,很是纳闷,这股红军的首领到底是哪路神仙,怎么就是打不死!

在粟裕有力的军事行动的保护之下,闽浙边临时省委也得以坚持下来。年初,闽浙临时省委和粟裕建立了联系,得知他这几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富有特色的工作成就,高兴万分地向新四军军部汇报工作。

当时新四军副参谋长周子昆刚从延安回来,粟裕“牺牲”的消息言犹在耳,此时却得知粟裕还好好的,而且还发展出一块扎到敌人心窝里的根据地,别提有多高兴了。周子昆当即向延安发报:“粟裕还在。”

毛泽东听说,既高兴又震惊,连称了不起,井冈山上那个智勇双全的湖南小后生,他果然没有看错。

1
查看完整版本: 1比70粟裕不仅抵挡住了敌人围攻,还在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