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旱莲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什么是三伏贴中医科罗毅卿医师
TUhjnbcbe - 2024/3/31 17:12:00

很快就要迎来一年中最热的天了,也就是三伏天,医院医院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三伏贴治疗,于是就有很多人来咨询我什么是三伏贴,有什么作用,自己适不适合,该不该去,我今天就简单地谈下三伏贴。

三伏贴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宋代的医家王执中用旱莲草外敷治疗疟疾,自宋以后,三伏贴用药开始使用斑蝥、茅根、芥子、蒜泥等,治疗疾病也不再仅仅是疟疾。真正意义的三伏贴是在明清时期发展而成,用于防治肺系疾病,清·张璐《张氏医通》记载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共研为末,加入麝香,贴敷肺俞、百劳、膏肓等穴治疗冷哮。

三伏贴的主要理论源自《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天体内阳气升发,并于三伏时节人体阳气到达最高峰值,此时经络最为畅达,可利用这一时机运用阳性药物治疗虚寒型疾病(冬病夏治),尤其是一些含“夙根”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过敏史鼻炎。

三伏贴的药物如早期主要有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等,在现代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因医院的不同,药物的组成也有不同,不过总体来说大多数新温发散的药物,这些药物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令皮肤发红,起泡。于是这里涉及到三伏贴到底要不要起水泡,是不是起水泡效果就更好的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尚有争议。清张璐《张氏医通》记载的是需要起水泡的,倾向于认为水泡越大效果越好。江西省名医宋南昌则明确指出三伏贴一定要使皮肤发泡,且发泡越大疗效越好,亦无不良反应,并且表示即使出现起水泡也无遗留疤痕之副作用。南京中医大大学徐某专门研究性发泡与疗效的关系,结果显示三伏贴通过发泡,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不过作者还是认为不能只追求疗效,尽可能是使水泡控制在一定大小。

因为可能带来的疼痛、瘙痒、感染等,普通群众还是倾向于不发泡,尤其是一些女性患者,更是不喜欢发泡,笔者也试过三伏贴发泡,也是很难忍受,尤其夏天出汗较多,汗液浸入水泡时确实难以忍受。关于这个争议的焦点主要出现在年,医院穴位贴敷后出现大范围的水泡反应,相关责任人已免职。

目前主流的还是认为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有色素沉着、轻度瘙痒、小水疱均为正常反应,无需特殊处理,可自然吸收。如果水疱很大,可使用碘伏消毒液进行消毒,消毒范围应大于伤口边缘,2~3次/d;水疱未破溃者,需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可根据伤口渗液情况抽吸2~3次,最后涂抹百多邦等消炎药膏促进伤口愈合。

三伏贴主要治疗什么疾病呢?最早肯定是治疗肺系疾病、寒症为主,但目前也会用于治疗风湿类,骨关节类、热症类以及养生保健;发热、皮肤溃烂、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为其禁忌症。

这里有几个误区:有的人认为三伏贴包治百病(可能和广告宣传有关);有的人认为贴一次病就能好,贴了平常吃的药物也不用吃了;还有的人认为贴了一次没有效果就没必要贴了。事实上穴位贴敷属于外治法,主要还是辅助治疗,无法代替常规药物,尤其是短时间内无法代替,三伏贴能温肺散寒、化痰散结,又能提高免疫力,但这些效果往往需要时间的积累,一般来说一个疗程(三伏完整贴)下来可能会有所改善。

三伏贴是中医关于“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等理论发挥起来的中医治未病的具体应用,也是运用气候变更规律、“天人相应”的中医整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进行养生防病的具体实践。他很好的利用药物的偏性来治疗疾病,但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和适应症,我们要客观的看待三伏贴的有效性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在应用三伏贴治疗疾病注意按照三伏贴的原理,同时格外注意中医的辩证论治,一定要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应用三伏贴治疗疾病,对于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也应当积极处理。

1
查看完整版本: 什么是三伏贴中医科罗毅卿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