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旱莲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唐朝历代帝王总评大全附画像
TUhjnbcbe - 2023/9/5 21:58:00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首诗出自于初唐诗人杨炯的《从*行》,由此可知,唐朝是个尚武风气浓厚的封建王朝。唐朝建国从唐高祖李渊晋阳起兵,公元年称帝算起,至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共历21帝,享国年。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唐朝是我古代封建社会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直至今日,外国还把中国人称为“唐人”,中国人在国外聚集的地方称作“唐人街”。


  依稀记得大学古代史课程,对于唐玄宗后期的皇帝几乎一笔带过。经过整理总评后发现,唐朝之所以享国日久,除了唐太宗的贞观遗德令人向往外,每当国家出现患难,总会有一个贤明的君主挽救大厦将倾之势。像宪宗、文宗、宣宗无不是以太宗为榜样,励精图治,勤于*事。


  唐朝灭亡的原因除了*治昏暗,统治者腐败无能,藩镇作乱、农民起义等,还正好处于小冰河期,导致气候异常,粮食连年欠收,赋税又太过繁重,百姓不能正常生存,只有铤而走险谋取出路,最终导致强盛一时的盛唐帝业易鼎藩镇之手。虽然外族出身的后唐庄宗有兴复继绝的大志,但享国时浅,不列入唐朝世系之列。


  论起李氏皇族出身,有证可考的是出于与东晋同时期,西凉开国国君李暠一脉。晋安帝义熙元年(年),李暠遣使奉表东晋,享年六十七岁,去世后谥号武昭王。至于李唐皇室远慕西汉飞将*李广世孙,甚至是老子之后,就无从考证。恢弘大业是何出身都不会影响唐朝存在的历史地位,以下是唐朝历代帝王画像和总评如下(除了唐高祖、唐太宗、武则天外,其他均为参考):

01.唐高祖李渊


  隋朝末年,国家混乱,荒淫的君主(隋炀帝)引燃起了燎原的大火,使众多的盗贼有了发起了争夺天下的机会!隋炀帝凶暴残害没有满足,放纵任性而不挽救。高祖洞察独夫民贼隋炀帝命运已去,知道新的天子将勃然兴起,秘密地运筹帷幄,谋取雄图大业,还没有大展帝王之志时,就先委曲自己取得突厥可汗的援助,用谦卑低下的言辞答复李密的书信,但决断神机迅速像急遽发出的雷声,驱使豪杰们顺从就像风吹草伏。等到人人讴歌众望所归,推让后接受隋恭帝的帝位禅让,烦苛的刑法大加铲除,隐士也不遗漏爵位赏赐。


  从此以后偷取金子者感到耻辱,做草莽强盗知道是不对,人们怀念汉代施*的宽大平和,不苛责汉高祖刘邦对士人的无理谩骂。然而高祖李渊做事优柔寡断,谗言得以畅行,诛杀刘文静而不得好评,酬赏裴寂而私情太重。奸邪谄媚之人因此进诬陷之谗言,宠爱狎昵的小人得以离间骨肉,像晋献公那样太子申生被离间,又像齐桓公那样怎么能安抚公子纠的忠臣召忽。一旦将兵权交给宠爱的儿子,弓箭(申孙,箭名)便集射在兄弟身上。匈奴(指突厥)寻衅向渭水(便桥)进犯,京城一带人们都忧虑被胡人统治。没有圣明的儿子太宗,帝王基业可就危险了!


  评论:自古承受天命的君主,不是有德贤明者王业不旺。自夏后氏以来,才兴世袭传位,而继位者有的德才兼备,有的寡德少才,因此,占有天下,气数也就有长有短。论家于是讲:周朝从始祖后稷直到文王、武王,积聚功德累集仁爱,由来久远,因此统治天下特别长久。然而考察史书《世本》,夏、商、周三代均由*帝而来,夏朝在其始祖鲧之前,商朝从始祖契直至开国君主成汤,这期间默默无闻,与周朝的兴起不同。而汉朝也兴起于亭长、叛逃的人们。到它们兴国之后,各都占有天下数百年才结束。


  由此说来,“天命”难道容易知道吗?但考察一个王朝的兴起与终止、太平与动乱,看看它们的功业、德行有高有低、有厚有薄和用来维持它的制度法纪的是什么,以及它的后代,有的渐渐兴盛繁荣,有的突然败坏混乱,有的逐步加剧衰颓,有的能够振起中兴,有的终于不能支撑而垮台,虽然各顺其势,然而都是有德的就兴盛,无德行就绝灭,这难道不是所谓的“天命”总不显示它的征兆,而使握有国柄者兢兢业业以自勉吗?唐公在北周、隋朝之际,家世虽已高贵了,然而并没有所谓积聚功德累集仁爱的渐进迹象;而高祖的兴起,与顺应时势崛起的人士有什么两样呢?尽管唐朝有时太平、有时动乱、有时危困、有时衰败,但它拥有天下将近三百年,可称得上兴盛啊!难道不是人民厌弃隋朝的乱世,而得到高祖的恩惠,又继之以太宗的治理,制度纲纪的法则,使后继者治国得以有所依凭、扶助,才能“天命”长久的吗?


  赞道:高祖创立宏图大业,其势如摧枯拉朽一样。治国运筹虽英明威武,但治家却没有圣明的谋划。谗言生于床第,祸乱切近肌肤。吟诵那篇描写周公欲救乱世而不被周成王理解的《诗经·鸱鸮》之诗,最终表明了心志而无损于我大唐。

02.唐太宗李世民


  史臣观文皇帝在立功扬名的过程中多有奇迹,得志不同一般,聪明神武。提拔人才而不偏爱于同*,怀抱大志的人都使他们发挥全部的才能。所以屈突通、尉迟敬德,从仇敌转而愿意竭尽心力;马周、刘洎,从地位疏远而终究委任做了宰相。终于能平定天下,确实是由于这些用人之道。尝试着作一评论:柱石滋润而预兆着有云雨,虫子鸣叫而显示着蝗虫跳跃。即使唐尧、虞舜用人圣明,也不能任用梼杌、穷奇这样凶恶的人治国平定天下;伊尹、吕尚的贤能,不能辅佐残暴的君王夏桀、殷纣而使国家达到昌盛。明君贤臣之间,遭逢机遇并不容易!以至于像伍子胥被挖眼而比干被剖心,齐桓公重用竖刁而死后尸体生满虫子,齐湣王任用淖齿而被抽筋惨死,实在是由于君臣遭际不同。


  论房玄龄、魏征的才智,不超过孔丘、孟轲,就能够遵主庇护民众,正由于生逢其时。有人说:以太宗的贤德,却对兄弟们失去仁爱,对儿子们疏于教育,这是什么原因呢?回答说:是的!虞舜不能施仁于共工、鹳兜、三苗、鲧这四个罪人,唐尧不能教育好丹朱这个儿子,这在前代都有历史记载。正当唐高祖听信谗言的年月,李建成忌妒太宗功绩的时候,只要能除去迫害者,谁还顾得上分崩、变故的发生,间不容发,正在惧怕全部覆灭的“毁巢”之祸,哪能去想兄弟不容的“尺布”之谣言?废太子李承乾的愚昧,即使圣明的父亲也不能使他转变。如果文皇帝自己选定的太子为好的继承者,不去征讨高丽来满足个人的私愿;用人像贞观初年那样,纳谏同魏征在的时候。那么比拟周武王、周成王的世袭,还会有更多的美德;比较汉文帝、汉武帝的宽大胸怀,他们也会感到德行有亏而内疚。根据太宗的一生处事能当机立断而不疑惑,能从善如流,千年以来值得称赞的,只有他一人而已。


  评论:*治最完美的盛世君主不出现已经很久了!夏禹据有天下,传了十六代君王,仅只少康有复兴王朝的功业。商汤拥有天下,下传二十八个君王,其中最兴盛的,仅号称“三宗”的三人。周武王拥有天下,传位三十六任君王,只有成王、康王的文治与宣王的武功,其他的君主均无可称道。尽管《诗经》、《尚书》的记载,不时有缺略之处,但夏、商、周三代占有天下一千七百余年,传承七十多位君主,其中卓绝显见于后世的,也就这六、七位君王罢了。呵,盛世君主可谓难得呀!


  唐朝拥有天下,传位二十人,其中值得称许的三个君主,玄宗、宪宗都不能善始善终;太宗的功业,显赫呵!他消除隋朝的乱世,业绩可与商汤王、周武王并列;达到太平盛世的伟业,与西周的成王、康王相近。自古以来功高德厚的君主,至少从汉朝以后未曾有过。至于他受制于爱欲失度,再兴佛徒,好大喜功,勤于出兵远方,这是中等材质、平庸君主常干的事。但《春秋》褒贬的准则,每每求全责备贤明有才的人,因此后世想成人之美的有德之士,没有不对此叹息的。


  赞道: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开创国家,一家之中有三位圣人。文皇帝安定君王地位,对待兄弟却有恶名。管叔、蔡叔被诛杀之后,周成王、周康王的治道端正。贞观的良好风气,直到现在人们还在歌颂。

03.唐高宗李治


  天皇大帝往年为藩王和太子的时候,被称为长者;等到登上帝位,顿时特别明智。虚怀若谷似乎可以包容触犯龙鳞一样的谏言,下诏无异于给中暑的人扇凉。既而纵情于后宫(声色),便疏忽了祖宗基业。迷惑于“麦斛”奸佞的之言,使皇后王氏受害;听从于赵师诬陷之说(特指许敬宗诬告长孙无忌),使得舅父长孙无忌含冤而死。忠良之臣从此恐惧,奸佞小人从此得志。终于导致宗室皇亲几乎被杀光,宗庙成为废墟。古人所说的一国为一人所兴盛,前贤被后愚毁掉,确实如此!


  评论:《诗·小雅》有句云:“盛大周王朝,褒姒毁灭掉。”这是指责周幽王宠爱褒姒的诗。这时,幽王虽死,但太子宜臼业已继位,此即周平王。而诗人仍说周朝灭亡,因为文王、武王的基业从此荡然无存,东周虽在,已不能复兴了。诗人说周朝灭亡,是恨极之辞。武氏祸乱,李唐王室成员遭受残害殆尽,贤明的士大夫十之八、九不能幸免。这时太宗的贞观之治,留存在世的德*功业相距尚不久远,却几乎完全丧尽,武氏的作恶哪里是一个褒姒所能比拟的呢?太宗如此圣明,却昏昧于了解自己的儿子,在废、立皇太子之时,不能自主裁决,终于起用愚昧之人。高宗溺爱寝卧中人,不警戒防微杜渐,以至于祸害遍及天下,毁灭邦国家族。可叹哪,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实在堪称极难处置呀!能不审慎吗?


  赞道:凭籍太宗的大业,高宗仅仅保住余位。上泰山祭天,功德不配。隐患就在寝室肘腋,大厦终于坠毁。自己蕴积祸胎(女祸),而使国家败落。

04.唐中宗李显


  清廉之士可以约束贪利之人,贤明之臣不能辅助孱弱之主。实在是因为神志被嬖宠者所迷,心中没有远大抱负,不知道创业的艰难,只求眼前的欢乐。孝和皇帝本是君主,而被放逐到房陵,在有瘴疠之气的穷乡僻壤受难,在被幽禁的偏远之地吃苦。所以汉阳郡王张柬之反复筹划着复辟,梁国公狄仁杰常常哽咽着奏谕,于是得以活着回来,并非靠了自己的力量。等到除去小人,再掌大权,不能指责自己向天下人道歉,却更纵情游乐而毁坏朝*。放纵艳妻煽惑同*,聚敛钱谷后就争权;宠信妖女搅乱朝*,伦常就失序。桓彦范、敬晖由此灭族,节愍太子(李重俊)因而起兵,竟然以皇帝之尊,不能免于妻室之祸。比起汉惠帝、晋惠帝之辈来幸运一点,如果不是继位有杰出人主,那么大唐国运就完了。


  评论:吉凶祸福对于人,就像影之随形、回响应声,因而行善事者常多吉利,但不幸而遭凶祸的人也有不少;作恶者未尝不遭凶祸,而幸免于祸者也不时有之。因而无德小人想事,便以为天道难知,行善者未必得福,而作恶也未必遭祸。武后的作恶,未遭大刑诛戮,即所谓“幸免者”。到了中宗、韦氏,就凶祸转眼临头了。然而他亲历母后的劫难,却又自蹈旧辙,真是所谓愚极不改者啊!

05.武则天


  国家的治理和叛乱在于时机,*权的继存和灭亡在于时势。假如让夏桀和商纣两个残暴的君主高居王位,即使十个圣贤的尧也不能治好国家;假如让圣明的唐尧、虞舜高居君王之位,即使十个夏桀也不可能祸乱国家;假如让懦弱男人和软弱女子乘着时机而得势,也可以轻易地控制芸芸众生的性命,放肆地施行不仁义的淫威。试看那武氏称帝的年代,虽然有英才不断出现,也无不痛心于皇家的萧索,愤恨于朝廷的艰危,却到底不能够报答先帝的恩德,保卫君王(高宗)之子。不久便是没有罪过被陷害,伸长脖子等受刑,而天地作为牢笼,要离去又能到什么地方?


  悲痛啊!从前有有郑袖掩鼻向楚怀王进的谗言,古代称为阴*;又有吕后残害戚夫人做人彘刑法的残酷,世代认为奇冤。武后阴谋夺取皇后地位,便扼住女婴的咽喉而绝命,剁碎王皇后和萧良娣的骨头而浸泡,她的无道不仁太过分了,也是奸人妒妇的常态。但她还是广泛揽取正直的言论,时时礼遇正直之人,开始虽然是牝鸡司晨,最终能够恢复儿子的帝位,高声辨明御史大夫魏元忠的无罪,善言安慰狄仁杰的忠心,尊重国法而抑制宠幸之臣,听从忠言而诛杀酷吏。武则天有好的一面,有好的地方啊!


  评论:古时孔子著《春秋》而使乱臣贼子恐惧,他对弑君篡国的魁首,概不摈弃,这是否由于篡位夺国,为最大罪恶,不掩盖史实,以使其大恶昭著而不被隐瞒的缘故呢?司马迁、班固都写了《高后纪》,吕后虽非篡汉改朝,但她窃掌国柄,因而不敢掩盖这一史实,这是否因为他们懂得圣人的深意呢?或者只是偶合于《春秋》的笔法?旧唐史沿袭这一做法,将武后列于帝王本纪,这是由来已久的了。


  赞道:祸国妖女一变脸,强迫储君到别殿,为什么上天降生这个*怪?篡夺李唐天下,玷污后宫,妖女却能好好地活到老,不知道是不是上天给李唐降下的什么惩戒?

06.唐睿宗李旦


  法不则一而奸伪出现,*不则一而朋*产生,上面既已开启这种泉源,下面怎么停息追逐名利。。试看天后之时,大臣像云一样地聚集到二张的府第;再看中宗之世,大臣像水一样地倾注到三王的门庭。奉献奇物就授官设职挤满门庭,收纳贿赂就请托许愿塞满道路,选拔的官员都是进趋相引,奸利是图,如火投深渊,怎么能不失败?到睿宗继承大业,廓清污俗,但还是有谣言使睿宗产生猜疑,奸佞小人时时在太平公主门下密谋策划。以至于密告谋反的文书频频上表,睿宗不能自安,宫廷的侍臣找来对付压制魑魅的办法(流放),天子为难于巡边的诏书。他们既然拉弓搭箭要射死我,我只得强忍着亲情的悲哀而对他们处以死刑。这虽是镇国太平公主的罪过,也是睿宗处置的失误。凡作人君而孝敬友爱,就要为民做模范,使人走正道,从而使人们不想僭越威逼,臣下断绝非分之念,自然而然治道惟新,祸乱不作。中宗既已失误,睿宗也未办好。


  评论:睿宗依靠其子玄宗之功登基,而在位又不久,因而没有可评述的事。


  赞道:孝和皇帝(中宗)、玄真皇帝(睿宗),都像他们的先人高宗皇帝一样,为了本身取乐,却任性而违背礼法。平坦的大道不走,却循着倾覆的道路前进。扶持圣明的皇位继承人,幸赖有那些贤能之臣。

07.唐玄宗李隆基


  孔子称“为王的人必须三十年而后成就仁*”。李唐自从武后改朝换代三十多年,朝廷少有正人,依附的无非是奸险之辈。拿着贿赂而说情求人,奔走于权贵之门;像鹰犬一样卖力飞奔,中伤正直之士。以至于残害王室,屠杀皇亲,刚正的大臣,屡屡遭到诬陷,枉法的酷吏,轻易取得荣显。礼仪不能光大施行,刑*坏在小人手里,宰相出私*之语,天子有和事之名,奸*勾结成为风气,廉耻全都丧尽。


  我开元时统有天下,用典刑加以纠正,用礼乐加以引导,用慈俭加以爱护,用法度加以约束。贬退前朝的钻营之臣,这是杜绝奸猾;焚烧后宫的珠翠玩物,这是禁戒奢侈;禁止女乐而放出宫女,这是申明教化;赏赐臣民畅饮而抛弃靡靡乐声,这时惧怕荒废*务;讲究友爱而敦睦兄弟,这是为淳厚风俗;演练*队而赏罚将帅,这是为严明*法;地方长官进京报告而考核*情,这是检查官吏的能力。朝堂之上,无不是经国济世之才;朝廷之中,都得到直谕善思之士。而又旁求硕学之儒,讲习经籍。善言良谋,日日能听到献纳;巡行天下,一意在于升平。


  贞观之风,一朝复兴。在这个时候,烽燧不报警,华戎都和睦。西蕃君主,过索桥而竞相前来玉门关修好;北狄酋长,舍弃居住的毡帐而争着赴向边塞(雁门关)归顺。象郡、炎州的玩物,鸡林、鳀海的珍宝,无不经数次的通关翻泽而源源运来,罗列集中于掌管民族交往事务的官署。使臣膜拜在丹墀之下,夷歌欢唱在依仗之前,可说是文明远播百蛮,文物制度天下划一。天子于是追思云台之义,起草封禅之文,然后祭天于日观(泰山),祭地于云亭(山名,泰山南),访道于清净之地,怡神于道家之义,与民一起休息,家家可予表彰。这时候*毛小儿,都知道礼让;白发老人,不认得兵器。敌人不敢乘着月色侵犯边境,武士不敢拉开弓箭报复怨恨。“太平啊”的颂声,溢满天下。所谓“三十年成就仁*”,出现在开元时代了。时间超过三十多年,可说是太平。


  呜呼!国家没有贤臣,圣人也难以治理;山中有了猛虎,百兽不敢窥伺。得人的就昌盛,确实不是虚话。从前齐桓公行为如同禽兽,却不失霸主的威名;梁武帝心静可比僧人,竟遭受台城的残害。这是因为齐桓公得到管仲而即使他荒淫也不妨害霸业,梁武帝任用朱异而即使他为善也不能挽救丧亡。开元初年,贤臣当国,各方都谨守法度,百事都井井有条,而佛、道之流,颇以为无为之说劝导皇上。皇上便致力于清净,从事于修炼,留意*帝之文,悦服老子之说,虽然渐渐改变了辛勤操劳,也还不至于荒怠*事。


  不久却朝野上下怨声四起,*令刑罚错谬,为什么呢?这是用人失误的原因。自从天宝以后,小人道长。如同山有朽坏,虽大必亏;树有蛀虫,花叶易落。使用百口百心的谗谄,遮蔽两眼两耳的视听,假如不是铁石心肠,怎么能不受迷惑!而诤言之谏,听不到姚崇、宋璟之语;妒贤忌功,只有李林甫、杨国忠的奏表。奸猾之徒因此而窥伺,贤明之士由此而退缩,所以安禄山之徒,得以伪装本心,寻衅谋逆。祸乱之起,并非由天而降,谋略不好,前功尽弃。可惜啊!


  评论:可叹啊,女子对人的祸害太厉害了!自高祖到中宗,数十年间,一再遭受女子干*之祸,李唐皇位断而复续,中宗身不免祸,韦氏因此灭族。玄宗亲自平靖韦氏之乱,实在值得以其为鉴了,却又毁于女子。当他振作精神治理国*,开元之际,近于太平治世,那是何等兴盛呵!到他放纵之心一动,竭尽天下之所好也不能满足其享乐,又沉溺于宠爱的人,忘了值得警戒的教训,乃至于逃命失国而不改。考察他从开始到最后的差异,其禀性因习染而相距之远竟达到了如此地步。能不谨慎吗!能不谨慎吗!


  赞道:开元时的统治,总是借鉴前朝的败*。景象明朗,昏雾清除。为*刚有厌倦之意,妖邪就聚集到朝堂上。正如先民所说的,“好事坏事都有个开端”。

08.唐肃宗李亨


  史臣每当阅读《诗经》到许穆夫人听说国家的颠覆,周大夫伤感宫室的荒废,那种辞情抑郁,讽咏恳切,使人不得不放下书而仰天长叹。待看到天宝末的失去驾驭,皇帝流离奔波,又超过诗人当年的抑郁。当戎羯(安禄山、史思明等)辜负恩信,忽然横冲直撞,豺豕恶兽骤起于身旁,祸患凶险岂止于同舟,籍助他人之戈,持而翻转刺来,变生于不测。有幸的是周太王遭离国度,幽人不忘周君;新朝王莽篡位,百姓仍思念汉德。所以肃宗皇帝继承六位先帝的遗业,顺应百姓的拥戴。号令朔方,十天而战车士卒云集;回*右辅,一月而关、陇扫荡平定。所以两京两次收复而可行天子车马,九庙神主又能享受黍稷(五谷)祭品。


  看肃宗从蜀道迎回太上皇,在望贤宫跪拜庆贺,父子这时的感伤,使路人为之落泪。从前汉太公迎儿子高祖,听从家令的劝告;而周文王服事父亲王季,不敢懈怠寝门的问安。曾参、孝已,足可比拟。然而预谋之道缺乏,远略之志不足。残除妖孽还未消灭,应先筹划恢复;剩余灰烬刚刚收拾,哪有时间去行升平之礼。刚刚听王玙伏奏,李辅国赞成,亲自扶犁在春郊举行籍田礼,皇后在兰馆祭祀蚕神,又是亲临大殿宣读时令,又是登上高坛斋戒祭神,所行礼节即是合宜,而当时哪来闲暇。钟悬未移到木架上,史思明已经攻陷洛阳,由此可知肃宗任用占卜师星象家,怎能有*治远见。还赖大臣尽力,诸将效忠,灾星最终陨于三川,太阳重明于天下。相比周平王的迁都洛阳,还算是英雄;论起晋元帝的渡过长江,他确实渺小。安亲复国,肃宗还是好的!


  评论:天宝年间,安史之乱骤起,天子逃出国都。正当此时,肃宗以皇太子身分总掌*旅,讨伐逆贼,真太适合他的职份了!然而,就僖宗时的情况而论,这时李唐王朝的声威恩惠仍存世间,国家的纲常法纪尚未毁坏,哪比得上天宝之际?但僖宗身在蜀地,各镇*旅集结协力,终于打败*巢收复京都。以此而言,肃宗即使不登帝位,也可凭此打败逆贼了。


  赞道:逆胡反叛作乱,君上流离奔波。凶徒最终毙命,国运重新延长。使者奔驰于蜀道上,皇帝泪流于望贤宫。孝宣这个谥号,谁能说它不应当?

09.唐代宗李豫


  治国方法的失误,就像*河水冲决金堤,大火焚烧昆仑,即使治水的神禹乘坐四种交通工具,降雨的玄冥泼洒八方海水,也不能堵住洪涛而扑灭烈焰,这是为什么呢?实在是因大势已坏而不能仓促补救啊!看看开元之治,是纵横控制天下,畅通奔驰于百蛮之地;待到天宝之乱,天子不能守两京,大臣不能安天下。由此可知拥有天下的人,治国之道岂可忽视啊!明皇(唐玄宗)时失去控制,就使安禄山暴起于幽陵(范阳,今河北涿州);至德(唐肃宗年号)时的失去控制,就使史思明再占河洛;大历(唐代宗年号)时的失去控制,就使仆固怀恩引导吐蕃入侵。


  自从三盗相继作乱,九州大地纷乱如沸水,*士的血汗流于原野,百姓的财力竭于转运,家家相吊,民不聊生,而郭子仪为用兵而号泣,元载为回避胡人而深切忧虑。然而代宗皇帝年少时正逢战乱流离,到老都生活在*中,熟识人间的真伪,知晓农事的艰难,内有李光弼、郭子仪的效忠,外有胡戎的希图取利。就使得罪魁的头被献上来,叛*痛改前非,关辅安宁,胡人渐平。至于像熟知李辅国之恶,议处程元振之罪,除去鱼朝恩之权,不使用酷刑,使他们自责,也是既树立法纪又不忘功劳的意思。怪罪自己而感伤仆固怀恩,撤掉音乐而悲悼田神功,惩戒王缙、元载的邪恶,重视常衮、杨绾的儒雅,严律自己来禳除星象灾变,身居偏殿来除谢祸兆,古代的贤君,也未能做到这样。况且还有李灵耀作梗,田承嗣负恩,遣将帅出兵,劳*伤财等事,原本是阳九(困厄的时运)还未安泰,哪里是君道的过失啊!


  评论:自高祖李渊以来,有三代皇帝让位其子,其中仅睿宗李旦是上畏天戒,出自诚心,而高祖、玄宗,哪是他们本心呢!代宗之时,安史余孽仍在,他靖乱守成,亦属中等才能的君主了。


  赞道:群盗正作梗,外敌竞相侵。猛士尝胆奋发,忠臣痛心效力。扫除妖气,散布德音。延长大业招致福祥,皇帝思虑何其深远。

10.唐德宗李适


  德宗皇帝开始总理朝*时,励精图治。思*若干渴,视民如有伤,正坐招纳直言,侧席思求贤才。即位之初,省去无名堂的费用,废除不急需的职官;送出后庭中的宫女,放出文单国(今老挝地区古国名)的驯象;减省百官的膳食,警戒服玩的奢侈;解散鹰犬而舍弃乐工艺妓,停止榷酒(国家实行的酒专卖制度)而禁止供奉。百神各在其位,五行能够顺从,亲临正殿而策试贤良,委派朝臣治理京畿。这都是前王的能事,享国的大谋,照此而行,谁敢非议。加上德宗天才秀茂,文思雕丽。挥笔金銮殿之上,无愧于淮南王刘安的作品;构思文辞于纸上,不差于陇坻人扬雄的著述。文雅中兴,远超前代,《诗经》中的《周南》、《召南》,曹魏三祖,岂胜于此。


  然而王霸事迹并不一致,淳朴与浮薄代代变化,度量时势而治理,斟酌吸取却困难。如果处在衰乱之时,轻易采纳俗夫之论,历观近世,无不败亡。德宗在藩立为太子之时,曾作统帅;到即位之后,很以治国才能自负。所以从一开始就罢免郭子仪的兵权,不循常规听从杨炎的谬计,于是要统一天下,镇住奸豪,南有征讨襄汉之行,北有讨伐桓阳(今河北省曲阳)之举。出兵纷扰,命将频繁,耗尽国库还不够供给*饷,竭尽民力也未打败贼兵。一旦声名扫地,愁叹连屋,果然导致五贼僭称天王,二朱侵凌宗庙社稷。奉天的窘困,可为之落泪,罪己的话语,有什么补益。所幸依靠忠臣尽力,厄运转盛。虽知过失终究驱逐了杨炎,而接受佞臣之言仍不忘怀卢杞。用张延赏的私怨,夺李晟的兵权;听取裴延龄的奸谋,罢免陆贽的相位。知人就是贤明,难道是像这样吗?贞元之世,已无治国之道。


  评论:德宗为人好猜疑妒忌、待人冷酷寡情,以见识高明自负,以顺从正确合理的言论为羞耻,却胡乱地受奸诈邪恶的谄媚之辞欺骗。他疑心萧复轻视自己,认为姜公辅是故作正直,因而不能相容;信用卢杞、赵赞,则达到毁*乱国的地步,却始终不改。及至奉天之难,他遭受惩创、深自戒惧,于是又推行无原则宽容的*策。由此朝廷权威更虚弱,而方镇势力更强悍,直至唐朝灭亡,其祸害自此发端。


  赞道:聪明文思,睿智成圣。保护奸人伤害善良,听*断事都不明智。在位二十七年,恰巧遇上天幸。节日赏赐宴会,徒然炫耀诗歌。

11.唐顺宗李诵


  顺宗为太子时,留心艺术,善于隶书。德宗精于作诗,每当赏赐给大臣及将帅诗作,一定叫顺宗书写。顺宗性情宽和仁慈有决断,礼敬尊重师傅,见了一定先要致敬。随从德宗到奉天,叛贼朱泚逼迫,常常是身先士卒,登城抗战,督励将士,无不奋激。德宗在位时间长了,渐渐不委权于宰相。身旁的幸臣如裴延龄、李齐运、韦渠牟等,乘机掌权,以刻剥下民来取得功劳,而排挤陷害陆贽、张滂等,人们不敢进言,太子从容论争,所以到底不任用裴延龄、韦渠牟为宰相。曾在鱼藻宫侍宴,陈列水嬉,彩船雕饰华美,宫人舟唱起船歌小调,弹拨乐声迭起,德宗欢快极了,太子(顺宗)引用诗人的“喜好音乐而不沉溺”来对答、每在陈奏之时,从不用好脸色对待宦官。为太子二十年(这里指其大概,虚指年数),天下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他的恩赐。可惜即位时疾病缠身,亲幸的人弄权;但仍能传朝*于太子,使他昌盛国运,贤明啊!


  评论:顺宗在位时日短暂,不幸染病,未能有所作为,确实令人悲哀呵!

12.唐宪宗李纯


  宪宗继位之初,阅读列为先帝实录,看到贞观、开元旧事,肃敬仰慕得不愿放下手中的实录,注视着宰相说:“太宗的创建国家基业是这样的,玄宗的达到太平盛世是这样的,阅读国史之后,才知道朕万倍不如先帝。当先帝之世,还需要宰相臣僚的同心辅助,难道朕今日能独自治理吗?”从此在延英殿议*,白天在漏壶大都降下五、六刻才退回后宫。


  自从贞元十年以后,朝廷威权日益削弱,方镇权利加重。德宗不把*事委给宰相,民间细小事务,往往亲自决断,奸佞之臣,如裴延龄之流的几个人,得以用聚敛钱谷之术进用,宰相备位充数而已。待到皇上由藩邸代理国*,以至君临天下,到元和年间,*国大事,全归宰相处理。由此内外*事全都治理,朝廷法纪再张,果然能剪削祸乱,诛除群盗。睿智有谋,英明果断,近世很少有能比的,唐朝中兴,宪宗而已。虽然任用程异、皇甫镈聚敛,贬逐崔群、裴度到方镇,而*道国经,未至衰乱。可惜服食过当,宦官暗中谋害,假如上天延长他的寿命,有望达到理治了!


  评论:宪宗刚明果断,自一登基,便激昂发愤,立志平息僭位逆贼,能取用忠诚的计谋,不受各种议论的惑乱,终于收得成功之效。自从吴元济伏法,强蕃悍将大都想悔改过错,恭敬听从朝廷命令。当此之时,唐朝的朝纲刑法、*令*纪,将近恢复振兴,德宗、宪宗谁优谁劣,就不须比较而可区别了。到宪宗晚年,信用行为不端之人,使其事业未得善终,而身遭意外灾祸,则更甚于德宗的结局。可叹哪!奸佞小人之能够败毁国家,不一定是君主愚昧昏暗,即使是聪明圣智的君主,如果偶有迷惑,亦未有不造成祸患的。


  赞曰:贞元失去控制,群盗傲慢无礼。宪宗威武,削平贼寇。任用裴度等出将入相,显扬德化,用兵削平藩镇叛乱。元和时的*治,广传颂扬之声。

13.唐穆宗李恒


  史臣观看五运的推演,百王的兴衰,也没有常治,也没有常乱,关键在于治理天下的人而已,并非从天而降。当轩辕*帝君临天下之时,则百年太平无事;到商纣帝辛掌握*权之日,则四海灾祸横流。从前章武皇帝(宪宗)痛感朝命不能施行,惋惜王法将要败坏,于是招揽贤俊之士,网罗英雄之人,果然能控扼大盗咽喉,钳制奸臣性命。已经丧失五十年的土地,重又归入版图;百万户受祸害的百姓,再度蒙受教化。元和之*,几乎达到升平。


  刚刚传来鸱枭灭除的佳音,龙鼎转瞬间又毁于短命。假如当时有陈平、周勃那样的良佐,加上文帝、景帝那样的雄才,则王庭凑、朱克融自会缩回螳螂之臂;王智兴、李?,岂敢萌生狗鼠之谋?强盗怎能窥伺孟贲的财宝,恶奴不会拾取婴儿的食物。眼看如此软弱之主,可谓痛心,不知道创业的艰难,不体恤百姓的疾苦。自以为威权在握,就可以力制万方;自以为皇冠在顶,就可以坐驰天下。并不知天下统一则拥有万乘之国,天下离散则就成为孤家寡人,朝是股肱,暮成仇敌。仲长子所说“至于运命迁移大势已去,偏偏不肯觉悟的人,岂不是富贵生出不仁,沉溺导致愚蠢。存亡因此而相继,治乱从此而循环”。这实在是很正确的话啊!


  评论:穆宗昏昧无德,由于在位时间不长,因此尚未达到使天下败毁混乱的地步。


  赞道:文惠皇帝没有美德,败坏法度搅乱朝*。骄纵邪僻偶能获全,实在仰赖先朝遗善。光明的上帝,为民立正,这是什么人啊,居然能掌国命。

14.唐敬宗李湛


  古人说唐尧没有儿子,虞舜没有父亲,是说父子贤与不肖相去甚远,由文惠皇帝(穆宗)骄纵荒唐的秉性,继之以昭愍皇帝(敬宗),实在是没有什么奇怪的。而昭献皇帝(文宗)、昭肃皇帝(武宗),英杰超群,文足以治理国家,武足以削平祸乱。三个儿子的操行迥然不同,这是什么道理?宝历(敬宗年号)丧失君道,国脉几乎断绝,天未降下丧国之祸,所幸有裴度,再度出任辅佐。这位昏乱的小国君呀,有什么好说的!


  评论:敬宗昏昧无德,由于在位时间不长,因此尚未达到使天下败毁混乱的地步。但敬宗终于祸及自身,这哪里有声讨逆贼(指宦官杀害宪宗事)的意念呢?

15.唐文宗李昂


  昭献皇帝(文宗)恭谨简朴,温文尔雅,是出自天性,上承父兄奢侈弊害之余,正当宦官专权于*之际,而能以治改乱,化危为安,大和初年,可称得上清明了。起初,皇帝做藩王时,喜欢读《贞观*要》,每当读到太宗孜孜不倦地治理*事,就立志向他学习。等到即位以后,每次在延英殿与宰相论事,往往到漏下十一刻时。旧制规定,天子单日处理*务,皇帝对宰辅说:“朕想要与卿等每日相见,遇到停止朝会、放免群臣相见的日子,可以安排在双日。”当时的宪宗郭皇后居住在兴庆宫,称为太皇太后,加上敬宗的母亲宝历太后以及皇上的母亲萧太后,当时称作三宫太后。皇帝生性仁孝,向三宫问安,情感如一。内苑进奉樱桃,主管部门启奏说:“另赐给三宫太后。”皇帝说:“给太后宫中送物,怎能说是赐。”立即取笔改为“奉”。


  宗正寺由于祭器朽坏,请求置换,到有关部门呈进后,皇帝让陈列在别殿,身着冠带检看,神色伤感。他尤其勤于*事,凡是选任朝内外群官,宰相官署进呈姓名后,皇帝一定要当面讯问其品行才能,然后补官授任。中书省任用鸿胪卿张贾为衢州刺史,张贾好博戏,入朝辞谢之日,皇帝对他说:“听说卿擅长长行。”张贾回答说:“*事之余,随便与宾客游戏,并没有什么妨误吗。”皇帝说:“难道有此喜好而会没妨误吗!”朝廷内外听说后惶恐不安。而皇帝因为数朝变故起于宫内,尤其愤恨宦官,想要尽行除掉。然而李训、郑注是轻妄狂躁之流,皇帝控御无术,忠直之谋既受妨害,又几乎导致朝廷倾覆。所谓“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虽然废寝忘食终日焦虑,不能消除祸患,真可惜啊!


  评论:按《春秋》的褒贬准则,君主被乱臣逆子杀害而不公开谴责逆贼,就严厉地向这个国家问罪,认为它没有为臣为子之道。宪宗被杀害,经历三任皇帝而谋杀宪宗的逆贼仍然安在。到了文宗,不能彰明陈弘志等逆贼的罪恶,按国家的常法治他们的罪,仅仅只是杀了他们而已,这实在是可叹。文宗的恭顺克己温文尔雅,出自禀性;曾阅读辑录太宗与魏征等大臣问答议*、施*举措等内容的《贞观*要》,慨叹仰慕贞观之治。到他登上帝位,专心一意治国,每在延英殿与宰辅大臣策问应对,通常都将近一个半时辰。


  唐朝制度规定:天子每逢单日临朝处理*务,而命令停止上朝听*,或遇酷暑、大雨雪免掉群臣入朝参见都用双日。凡授予官职,文宗必定召见询问,亲自考察他是否有才能。因此太和初期,*事得到整顿,*治号称清明。但文宗为人仁厚而少决断,承接了父兄酿成的积弊,宦官又从中乱*枉法,他却禁制不得其法,所以终于因此而陷入困境。太和九年十一月的“甘露之变”,李训、郑注等诛除宦官的计谋败露,致使十余家大臣遭受诛族,祸及忠良,冤愤无尽,也只能抱恨含冤而已。以此来说,文宗能杀掉陈弘志,也算伸展其心志了。


  赞道:昭献皇帝(文宗)统治天下,美德广大。愤恨仇敌耻辱,决意清除凶邪。没有消灭魔怪,而又生出*蜮。上天不愿太平,祸乱怎能平息。

16.唐武宗李炎


  开成年间,皇室逐渐衰微,*事取决于宦官。以至君权旁落将生变故之际,皇位突然迁移。昭肃皇帝(武宗)以孤身捍卫社稷,符合继承君位的预兆。而能雄谋勇断,振兴已经失去的威权;运筹帷幄,励精图治,提拔非凡的人才。当时正逢回纥失国,潞贼拥兵,不疑惑于满朝的议论,惟独采纳大臣的计谋。兵车既行,变乱得以平定,纲纪再度张扬,声名重新振起,足以追踪章武皇帝(宪宗)出师的轨迹,继承元和年间平乱的功绩。然后回转访道之车,修筑拜神之馆,栖心于万物衍生的本原,物色幽隐之士,以使民风达到大庭(远古氏族部落名,借指民风淳朴)的时代,希望追踪姑射山的神仙。于是削除佛教之法,惩罚懒散之徒,一心要走路寻访仙道之路,在赤水寻求*帝掉了的玄珠。只看到萧衍、姚兴的谬学,却不醒悟秦始皇、汉武帝的非分追求,迷惑于旁门左道之言,偏颇地排斥异方之说。


  况且从身*(今印度古国名)西来之教,素来想要流传千秋,无知的百姓,相沿成俗,畏惧其教超过于畏惧国法,乐于其僧徒与登仙一样。就好像在文身断发的地方,长久习惯而不知其丑,对吐火吞刀的戏法,初次见到便以为是神,怎能用尧乐《大咸》和舜乐《大韶》来纠正它,以章甫之冠(儒家学说)来约束它。再说笮融、何充那样的奸佞,历代都有,不是荀卿、孟子那样的贤人,谁能倡立正论。一朝毁坏残破佛像,焚烧毁弃佛书,与膜拜礼佛之徒结恨,被鄙陋众人之口所怨怒。哲王的一举一动,是不能惊扰民心的,前代姑且存而不论,这确实是不偏不倚之道。想要革除这一弊端,将要等到*河变清,昭肃皇帝明察,决断了这一弊病。


  评论:古时殷王武丁得到傅说一人,振兴国势由弱而强,他就是在位五十九年的商高宗。唐武宗重用李德裕一人,终于成就了他的功业。然而,他奋力除去佛教十分急切,却又亲自禀承道教秘文,祈求服药以获长生。由此可见他并不是明智而不受蛊惑的人,只是所好所恶不同罢了。

17.唐宣宗李怡


  史臣曾经听老人说起大中时的往事,献文皇帝(宣宗)器度和见识都非常深远,历经艰难,详知民间疾苦。从宝历(敬宗年号)以来,宦官专权,*事多被操纵,京城的豪强,大肆骚扰穷人。自大中年皇上临朝执*,一天之内权贵豪强消失匿迹,两天之内而奸臣畏惧国法,三天之内而宦官屏气。从此刑罚*令不滥用,贤能效力各尽其能,百官卿士,和睦相处如同清风,十余年间,颂扬之声充满道路。皇上在宫中穿着洗过的衣服,日常膳食不过数样,不是为母后进食助兴,就不奏乐,一年或有小的饥荒,便忧形于色。虽左右亲信的人,也不曾看到他有怠惰的神色。与群臣交谈,态度认真温和,如同接待宾客僚佐,有人有所陈言,能虚心听取采纳。


  以前在皇上要巡幸的地方,宦官先用龙脑香、郁金香洒满地面,皇上下令尽行撤去。宫人有病,医者为它诊治,痊愈之后,皇帝即把金藏在袖中赏赐给他,叮嘱说:“不要让宦官知道,说我偏待侍者。”他的恭俭好善就是这样。晚年患风*症,召见罗浮山人轩辕集,询问他治国治身的要术,对那些技术奇异之道,从不涉及。轩辕集也是有道之士。十三年春,坚持要求回山,皇上说:“先生稍留一年,等候在罗浮山另外创建一所道馆。”轩辕集没有停留的意思,皇上说:“先生急于离我而去,是国家有灾祸吗?朕统治天下,最终能有几年?”轩辕集取笔写下“四十”二字,而十字错开偏上,是十四年的意思。兴衰有数,就是如此啊!而帝道皇图,始终完美,虽是汉文帝、汉景帝也不能超过。可惜史册遗失零落,旧事所存十分不到三四,吮墨晖亳,感到不安。


  评论:宣宗精于据事决断,却以能辨察真伪为贤明,从而不再有仁爱恩德的情意。唉,从此以后,唐朝就衰落了!


  赞道:李唐后期英主,只有献文皇帝(宣宗),糟粕尽除,善恶分明。收复河西、陇右,扫平大漠。直到唐朝灭亡,百姓仍然歌咏明君的圣德。

18.唐懿宗李漼


  史臣曾经与咸通时的老者交谈,说到恭惠皇帝(懿宗)的往事。当大中(宣宗年号)年间时,天下太平,百官恭谨尽职,朝廷内外没有弊*,府库仓储有余,谷物连年丰登,边境不受侵扰。恭惠皇帝继承大业之初,也一心励精图治,延引接纳直言之士,尊重崇尚有德老臣,数年之内,颂扬的声音洋溢不绝于耳。然而本是中庸之器,转而亲幸小人,亲近宦官,亲近佛徒。使蛊惑的谎言,扰乱骄横荒淫的内心,想要做到不怠惰疏忽,怎么可能呢!


  等到与边境之蛮结下怨恨,戍卒生出奸恶,向五岭调发运输,天下动荡不安;命二蜀捍卫防御,百姓倾家荡产。徐寇虽然消灭,河南几乎耗空,然而还削减*队粮饷装饰寺庙,耗费民财来修治佛业,以阿谀谄媚为爱己,说忠直谏诤是妖言。竞与奸邪之徒相争逐,很少勉励正直节操。受宠的污浊小人,破格荣升;焦头烂额的宰辅之臣,无辜被驱逐。因而干戈遍布原野,虫旱灾害连年,佛骨才迎入宫门,给皇帝送葬者已哭泣在苍梧之野,因果报应并不出于必然,这就是证验啊!土德衰落,祸出于此。虽有像汉文帝、汉景帝的英王继位,也难以振兴,从此国运不昌,实在是必然的。唐朝遗老,说到这里不禁落泪。


  评论:唐朝自穆宗以后的八代皇帝,被宦官立为君主的就有七人。那么,唐朝的衰亡,哪里仅是藩镇酿成的祸患所致?朝廷是天下的根基,君主是朝廷的根基,起始登基就位是君主的根基。根基一开始就不正,而想以这样的根基正天下,还可能吗?懿宗、僖宗尚在唐朝*权刚开始衰落之际,而相继登位的皇帝却是昏聩愚昧之辈。


  赞道:国家治理动乱,在于君主听取决断。恭惠皇帝骄奢淫逸,贤良的大臣贬斥流窜。邪恶小人掌握朝*大权,奸佞之辈充满朝廷,奸诈的雄杰乘机作乱,没有为子孙深谋远虑。

19.唐僖宗李儇


  恭帝(僖宗)幼年继位,当时宦官把持*务,他小心恭敬,深怀忧虑极为谨慎。时逢世道衰落沦丧,天下大乱,赤眉(*巢农民起义*)纵横于中原,车驾流离于荒远(西川),生灵涂炭,宗庙残毁。而藩国尚多仗义之臣,左右还有尽忠之辅臣,指挥豪杰,号令大*,终于讨平逃窜的贼盗,大雪失国的耻辱。而田令孜一出谬计,几乎丧掉国统,虽然如一线仅存不绝,实际上是乱丝无可挽救。追思茫茫的夏禹治理*绩,空自悲叹开国的艰难,赫赫的宗周,终究毁灭了文王的基业。不是僖宗失道的过错,那么是大唐土运穷尽了吗?可悲啊!


  评论:僖宗乾符年间,连年发生严重旱、蝗灾害,黎民愁怨、盗贼蜂起,社会动乱终于再也无法排解,这大概也是天命、人事两相遇合的机运吧!


  赞道:运数将尽,人君幼小,巨盗扬尘,群雄惊滔。天既然降下丧乱,很少有人真正效忠。回驾复位,是禁*的功劳。

20.唐昭宗李晔


  唐朝末年,诸盗皆生于大中(宣宗年号)之朝,宣宗统治末期经济已经崩溃,衰亡的势头已经很明显了,各地驻*叛乱,宣宗去世仅仅数月,浙东私盐贩子裘甫起兵造反,山海诸盗及其它无赖亡命之徒响应,天下大乱(*巢农民起义)将至……由此观之,当时的人怀念大中时期,只不过怀念天下大乱前夕的安宁。唐太宗的贞观遗德余泽是很早以前的事,时间隔得太久了,忠直的贤臣被贬驱逐,甚至斥死,平庸之辈在位,赋税过重,刑罚过严,天下的百姓为之愁苦。就是在这个时候,连老天都要舍弃唐祚,诸盗并出,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阀之间互相攻伐未能稍微缓解,直至宋朝以后天下重新迎来太平。汉朝覆亡的原因是天下大乱,到晋朝时稍微平定;晋朝灭亡的原因也是天下大乱,到唐朝天下安定。安定的治世少而纷扰的乱世多,古今都是这个道理,所以圣明的君王兢兢业业求得天下太平,不可疏忽倦怠!


  可悲啊!土运将要灭亡,无常几乎丧尽,种种怪异显现,天下四分五裂,皇朝土崩瓦解。昭宗皇帝喜欢读有关典章文物制度方面的书,特别重视儒家学术,精神气质雄杰英武,有武宗皇帝的遗风。英气奋发,愤慨于国运衰落,遍求奇杰之才,想要挽救沉沦之运。目的在于恢复和扩展先朝的旧业,以统一全国的号令。皇上即位之初,朝内外都很称赞他。然而世道多背,忠义皆亡,极尽爵位来接待贤豪,竭尽珍奇而求托心腹。殷勤礼遇国士,却很少能有可以托孤的贤臣。喂养丰厚而犬猪更狞厉,肉食饱腹而虎狼越发凶残。公卿显贵,无不是谋划篡位之徒;藩镇州郡,都有欺君犯上之行。


  虽然左右近臣扼腕感慨,朝廷辅佐痛心疾首,空怀宗庙毁灭的悲愤,怎么能挽救国家丧亡的灾祸?等到西幸扶风,东迁洛阳,如同寄存珍珠在盗贼之处,蓄水于大海之中,往而不返,还有什么话好说!以致像山崩河枯,古今同叹;龙争虎战,兴亡无常。即使偷盗不仁,也不失夺金有术。曹操请求对皇后加刑,献帝受胁迫于阴谋;司马昭抗拒凌云台的王命,高贵乡公讨伐他而穷途末路。已经确知丑行,尚用言语掩饰,而朱全忠所行,公然残忍。况且自岐(长安)迁往洛(洛阳),天子孤独,禁*中的关中子弟全被除去,四面包围的都是汴梁士卒。冠冕如同暂寄,一举一动随时都受到猜疑。迎接銮驾还没有片刻,已听说横尸于刀下,立嗣君于南面,杀母后在宫中。宦官与禁*都被残灭,宗室同公卿大臣全被杀害。而又掩耳盗铃,嫁祸他人。何以阴阳之术穷,竟逢天人之道尽,目击此乱,言之伤心。


  评论:自古以来,国家灭亡,不一定都是愚昧无能、暴虐无道的君主。导致亡国的祸乱,由逐渐累积而成,等到它大势已去,适逢他正当位之时,这时他纵然有智有勇,终有无能为力之处了,实在可说是真正的不幸,昭宗就是这样一个君主。昭宗为人明智、才能出众,开初也有志于兴邦复国,然而,朝廷之外祸患已经酿成,朝廷之内没有贤臣辅佐;他也经常慨叹朝中无人,希望得到不同寻常的人才,却又用人不当,只是更加添乱。自从唐朝灭亡,它遗留下的祸患灾难,历经五代五十余年时间,致使天下四分五裂,败坏已尽、动乱至极之后才告终止。推考唐朝灭亡的祸乱,它是逐渐累积而成,而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21.唐哀帝李柷


  唐哀帝李柷,唐昭宗李晔第九子。天祐元年,朱全忠遣亲信弑杀了唐昭宗后,被拥立为帝,然而并无实权,一切*事由朱全忠决策。天祐四年,哀帝被迫将皇位禅让给朱全忠,唐王朝就此灭亡。朱全忠建国以后,尊奉哀帝为济阴王,迁居于曹州,后被朱全忠杀害,时年十七岁,仍加谥号为哀皇帝,以王侯的礼仪安葬于济阴县的定陶乡。后唐明宗时在原墓址修建陵园。府署请求加谥号为昭宣光烈孝皇帝,原打算立庙号景宗。原打算立庙号。但后唐群臣认为:其系篡国者朱温所立且父母也被朱温所杀,本人又是亡国之君,因此没给庙号,故后世称李柷为“唐哀帝”或“唐昭宣帝”。


  评论:哀帝之时,*出凶徒。虽然让位的命运,类似山阳公(汉献帝刘协);而凌逼之势,超过候景。人道日渐败落,阴德难以验证,然而以此继承帝位,如何能够长久延续!


  赞道:唐尧、虞舜的禅让受命,让贤之风告终。逆取顺守,仁道已穷。凶暴的*权则短命,仁义的邦国则长安。丹朱之祸,非指就这一个例子。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朝历代帝王总评大全附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