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天津日报
立冬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立冬时节,秋尽冬来,万木凋零,蛰虫伏藏。此时正值秋冬交替之际,既有秋的*花、红叶,又有冬的寒冷衰懒。元代学者陆文圭在《立冬》诗中写道:“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
天子迎冬褒烈士
百姓贺冬祭祖先
在古代,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是个重要的节日。《礼记·月令》说,立冬前三日,太史公启奏天子说:“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便开始沐浴斋戒,进行准备,“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天子要在此日举行迎接冬天的祭仪,面向北方祭祀颛顼、玄冥之神。《后汉书·志·祭祀中》记载:“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车旗服饰皆黑。”古人以冬与五方之北、五色之黑相配,故于立冬日,皇帝率领三公九卿大夫,身着黑衣,所乘车辇装饰也都是黑色的,来到北郊举行祭祀仪式,迎接冬日到来。
天子出郊行迎冬之礼归来后,还要赐群臣冬衣,褒奖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们,慰问抚恤其活着的亲属和孤寡之人,以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贼寇的侵袭与掠夺。《吕氏春秋·孟冬纪》说:“(迎冬仪式后)还,乃赏死事,恤孤寡。”东汉史学家高诱对此注解说:“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
天子有迎冬之礼,百姓有贺冬之俗,在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迎来了冬闲,要在立冬这天,以新收获的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虔诚和孝敬,以求祖先在天之灵保佑平安,祈求上天赐来岁再是丰年。作为一家之主,也要犒赏全家人一年来的辛苦劳动,人们更换新衣,往来庆贺,一如年节。白居易有“迎冬兼送老,只仰酒盈尊”的诗句;范成大亦有“衔杯乐圣千秋节,击鼓迎冬大有年”的咏唱。
早在汉代,即有贺冬习俗,亦称“拜冬”。在宋代,每逢此日,人们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往来行走庆贺,就像春节一般。据清代文人顾禄的《清嘉录》记载,到了清代,立冬之日,士大夫在家拜贺年长辈尊者,还互相出去拜谒。男女老少都要更换新衣,相互作揖行礼,谓之“拜”。
民国以后,贺冬的风俗尽管不像以前那样复杂繁琐,但是走访互拜还是有的,如办冬学、拜师活动等。
立冬补冬补嘴空
南北美食味不同
立冬之后,人们食欲大增,脾胃运化转旺,此时食补能被充分吸收,发挥出更好的进补效果,所以要吃些牛、羊肉等热量较高的食品和新鲜蔬菜,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以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
北方有谚语云:“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此习俗与“医圣”张仲景施舍“祛寒娇耳汤”有关。张仲景告老还乡回到南阳,正值寒风呼啸的冬季,乡亲们的耳朵都生了冻疮,求医者络绎不绝。张仲景吩咐弟弟在院中搭起棚子,在棚中盘一大锅,把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物一并放在锅中熬煮,再把用面皮和羊肉包成的“娇耳”(即水饺)放到锅中煮熟。每个生疮者可领一碗药汤和两个娇耳。张仲景将之称为“祛寒娇耳汤”。病人吃了祛寒娇耳汤之后,只觉得浑身渐渐暖和起来,两耳也发热,冻疮很快就好了。立冬吃饺子这一习俗便在我国北方流行起来。
在南方有立冬吃馄饨的习俗。相传春秋时期,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子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人们便把它定为立冬节气的应景美食。立冬吃馄饨的风俗在南宋十分流行,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也有描绘杭州人吃馄饨的习俗:“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馎饦’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
在江南长江流域一带还有立冬吃团子、麻子果、赤豆糯米饭、咸肉菜饭、膏滋等习俗。苏南地区立冬则吃生葱,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所以有“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的谚语。大葱味辛,性微温,具有发表通阳、解*调味的作用。主要用于风寒感冒、阴寒腹痛、恶寒发热、头痛鼻塞、乳汁不通、二便不利等。特别是能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
在闽南、台湾地区有立冬吃姜母鸭的习俗。所谓“姜母鸭”即是用姜母(即老生姜)与整鸭,加入各种作料烹制而成。据《中国药谱》及《汉方药典》两书所载,姜母鸭原是一道宫廷御膳,相传为商代名医吴仲所创,后来流传至民间,成为闽台地区一道地方传统的名小吃。鸭与姜母性味互补,有药膳功效。烹调盛盘食色诱人、香气扑鼻,有祛肺燥、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姜母鸭既能气血双补,又可滋阴降火,滋而不腻,温而不燥,适合于冬季食用。
在潮汕地区,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饭。民间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时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既能保护牙齿,又有滋补的功能。用莲子、蘑菇、板栗、虾仁、红萝卜做成的香饭,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福建中部地区,立冬之日要补冬,喝草根汤,即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有补肾、健胃等功效。
万家晒物备收藏
醇馥幽郁美酒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即建立、开始的意思,“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即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蛰伏起来准备冬眠。《说文解字》说:“冬,四时尽也。”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还有万物收藏、规避寒冷之意。《东京梦华录》记载,立冬前五日,西御园进献冬季吃的菜。上自宫廷,下至民间百姓,一齐收藏各种蔬菜,以充作冬季食用。于是用车载,用马拉,以至堵塞道路。现代诗人左河水《立冬》诗云:“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四野修堤防旱涝,万家晒物备收藏。”
在江南江浙一带,立冬亦是开酿*酒之日,这天要祭祀“酒神”,祈求福祉。《诗经》说:“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意思是说,十月收割了稻谷,用此在立冬酿酒,到春天才能饮用,用春酒来求长寿。陆游有“十月可酿酒,六月可作酱”的诗句。典籍上记载,立冬,十月节。此时,江南人用新收割的稻谷,开始酿酒了,这就是江浙一带世代相传的“冬酿酒”习俗。用五谷杂粮发酵酿出的酒,纯净透明、醇馥幽郁、绵甜甘爽。
在深秋初冬季节,朋友相聚,饮酒暖身,海阔天空,别有一番情趣。唐代杜牧在《初冬夜饮》一诗中写道:“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无法施展自己才华的惆怅苦闷之情。立冬之夜,唐朝诗人李白坐在小炉前,温一壶美酒,自斟自饮,案上的笔墨都冻凉了而懒于写新诗,醉看点点墨花,好似那一地的雪花竟是月光一般。李白写下了《立冬》:“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笔墨之下透露出诗人的思乡恋乡之情。
顾禄的《清嘉录》中记叙了“冬酿酒”的习俗:立冬过后,乡村田园人家会用草药酿酒,称为“冬酿酒”,有秋露白、杜茅柴、靠璧清、竹叶青等名字。农历十月酿的酒,则称为“十月白”。用白面造曲,用泉水浸白米酿造的酒,称为“三白酒”。酿造而未勾兑,直接用来饮用的,称为“生甘酒”。顾禄在介绍冬酿酒时还引用了清代苏州文人蔡云在《吴歙百绝》书中的一首诗:“冬酿名高十月白,请看柴帚挂当檐。一时佐酒论风味,不爱团脐只爱尖。”
现在的江浙人在“冬酿酒”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加入新的技术创新,酿出的酒更加甘洌醇甜、柔和悠长。江南人听着婉转清雅的昆曲吴语,品着自家的“冬酿酒”,真是惬意舒心。一壶“冬酿酒”,醉了江南的大街小巷、乡村田野。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云:“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立冬打雷自古有
无关吉凶与祸福
汉乐府民歌《上邪》是一首著名的情歌,感情强烈,气势奔放,诗中说:“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女子为了表达她对情人忠贞不渝的感情,指天发誓,指地为证,要永远和情人相亲相爱。意思是说,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直到这样的事情全都发生时,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她之所以如此发誓,是因为古人认为冬天打雷,夏天飘雪是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其实,冬天打雷可以有。
立冬后,雨水显著减少,天气干燥,可有农谚说:“立冬打雷要反春。”民间也有“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之说,冬天打雷,预示天气阴冷,冰雪多,连牛都可能被冻死。宋代文学家苏辙有《立冬闻雷》诗说:“半夜发春雷,中天转车毂。老夫睡不寐,稚子起惊哭。”可见,立冬打雷还真有过。
立冬之后打雷,俗称“冬打雷”或“雷打冬”。这样的天气虽然在秋冬季不常见,但并非绝无仅有,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发生过。可是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认为立冬打雷是不祥之兆。汉代易学泰斗京房说:“天冬雷,地必震。”古人还说:“秋后打雷,遍地是贼。”他们认为,冬雷的发生,是因为朝廷为*不仁、法度失常,致使老天报应,于是出现天塌地陷、盗贼横行的恶果。也因此,古时有“春雷不发冬雷不藏,兵起国伤”“春正月雷,民不炊,为丧为疫”的说法。
民间有“春花秋开雷打冬,开春蛙鸣六月雪”之说,一些大自然气候反常现象是时有发生的。气象学家的解释是:冬季由于受大陆冷气团控制,空气寒冷而干燥,加之太阳辐射弱,空气不易形成剧烈对流,因而很少发生雷阵雨。但有时冬季天气偏暖,暖湿空气势力较强,当北方偶有较强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对流加剧,就会形成雷阵雨,出现所谓“雷打冬”的现象。所以“冬打雷”不过是一种天气现象,跟凶吉祸福的兆头无关。
立冬,预示着冬天的开始,人们进入了冬闲季节。明末清初诗人尤侗《喜迁莺·立冬》说“闭户先生,拥书枯坐,只好敲冰煮茗。”然而立冬前后,江南正忙着抢种晚茬冬麦、移栽油菜,华南却是“立冬种麦正当时”,即使在北方,人们变“冬闲”为“冬忙”,农事活动也是搞得热火朝天,处处充满了希望和动力,如陆游诗中所写,“一醉又驱*犊出,冬晴正要饱耕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