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旱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武当道医学从天地自然论防风临床妙用 [复制链接]

1#
氮芥酊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38089.html

《神农本草经》:“防风,味甘温。主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痹,烦满”。

防风出自《神农本草经》,味甘,气温,后世医家注其药性为“辛甘温”。自古归经多入膀胱经、肝经、脾经,也有医家还归入大肠经,三焦经。本人临床归入于肝胆二经为主。

其辛甘化合阳,善走表而祛风也,浮也,其气温,温为东方春生之气,主升,故以升浮为主。升和浮是不一样的概念,升是气机从下往上,浮是气机由里出表。

以脉象言,升是从尺部到寸部,从下焦到上焦;从经脉言,是从足部到头部到手部。从自然言,太阳东升,而月亮西升,浮呢,是相对于沉来说的,浮沉都从水,古人形容浮沉脉,浮脉是如水漂木,沉脉是如石投水。浮特指气机在表,沉特指气机内藏在里,所以浮沉的概念是指表里而言的。在方位上是南方为浮,因为南方阳气在表,北方为沉,因为北方阳气内藏于北方的水土之中。从陆地上看,夜晚太阳沉入大地,从海洋看,太阳沉入海水之下。

脏腑阴阳皆有表,五脏有表为手太阴肺,六腑有表为足太阳膀胱,所以不要认为脉口浮就是认为气机在六腑之表,其实脉口浮只是五脏之气上浮于上焦,并非六腑之气。

在表之气上浮侯在人迎颈动脉。有人也许会说《伤寒论》太阳膀胱经伤寒不是脉口脉浮紧吗?这个脉浮不正是说明是六腑表证吗?

其实正是伤寒论的这个脉后世医家解读有误,导致了脉口之浮可以侯六腑的表证。这个脉证都没有错,但是我们没有分析这个脉证背后的道理。

本身足太阳膀胱经为三阳之表,主卫外寒,寒邪外来,膀胱受邪,但是寒邪进入膀胱经会给膀胱经的阳气带来什么影响呢?寒邪为北方之阴邪,寒性收引沉降,寒邪进入膀胱经后,膀胱经受寒,阳气受寒主收引沉降的影响会沉降收敛。如果这个时候去诊断主六腑之表的人迎脉,会发现人迎的脉象是沉紧。

阳面在表的气机下沉,那么与太阳互为表里的阴表呢?阳面沉,则导致阴面浮,因为阴表与阳表是互为影响互为对立的,此为六经别通阴阳。所以导致了脉口脉浮紧,这个浮是因为太阳膀胱经因为寒邪沉降太过,从而推动太阴肺经上顶而升浮的缘故。

临床上很多脉口脉浮并非表证,比如下焦肝肾阴虚,虚阳上浮,或者下焦阴盛阳虚,阴寒之气迫阳上浮。所以脉口脉浮并不能定为表证,当分清表里虚实。

回过来再看防风在神农本草经里怎么说,《神农本草经》:“味甘温。主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痹,烦满”。

防风所主的八个症状有五条直接与风相关。本草里说是甘温,还并没有辛,温为东方少阳胆经与三焦之气。中医说东方阳气初生、或者春回大地故气温。而东方还有一个最大的特性就是东方生风。

东方五行主风,南方主热,西南长夏主暑湿、西方主凉燥、北方主寒。

而东风的特征是什么呢?是温是柔,是温柔和煦的春风,所以防风气味甘温,其温正应东方少阳之气,东方少阳主风,主外风;东方厥阴肝也主风,主内风。所以严格来说,防风当入少阳经为主,不然,防风防的什么风呢。

但是后世医家把玉屏风和防风的功能归入膀胱经,这是没道理的,膀胱经是北方之腑,主北方之外寒表寒。膀胱经不主风,主风的都是少阳经,我们看少阳和三焦经上的很多风穴就知道了:有风市、风池、翳风。

所以防风主入少阳胆经,鼓舞胆经阳气升发舒布于表而卫外风。这样既符合防风的气又符合它的用,观《神农本草经》的八个治疗症状,没有一条是针对外寒的。

我学中医,有时候喜欢否定一些古人的定论。我不看是谁说的,多少人说,我只看从自然、从天地、从中医基础理论、从周易阴阳观能否符合、契合宇宙的道和理。古人自然是总结了无数的中医智慧和宝藏,我们在学习继承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完善或者回归内经经典。其实我这种解读还是回归内经的一种解读,并没有说我的认识超越了内经。

防风于胆经上主升发,那么在肝经呢?防风升发胆经之气是卫外风,驱除在表之风邪;而入肝经却是平肝风之内动。平肝熄风之药从肝经来说自然是入肝下降为主。所以本草经里面说防风能治疗肝风内动的头眩痛,也就是肝风内动导致头部眩晕胀痛。实际上防风这味药在肝胆表里经里面,产生了旋转肝胆二经经气的一个作用,就是肝降胆升的作用。

防风主大风,什么是大风呢,大风在内经里有言及,“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这个是《素问》第三篇生气通天论里面的经文,这个大风为八方不正之风,为天地之间非时而至的邪风。比如春季当为东风至,东风为正风,但若风从所冲方位之西方来,则为邪风;又如夏季风当从南方来,如果从北方而来,亦为邪风。此类风与时节相反,非为正风之气。

如若胆经气虚,清阳不升,逢此邪风而表无屏障,必趁虚而长驱直入。防风不但主卫外风,本身还可以帮助少阳经驱除此类八方不正之风。

本草又言主“恶风”“风行周身”,人何以恶风呢?

刚说过,胆经行于体表所主为抵御风邪,但若胆经阳虚或不升,不能固表卫外,则风邪直入,哪怕正常的风也会畏之,此所以恶风之缘故。

临床上恶风有两个常用方剂,一为桂枝汤,一为玉屏风散。桂枝汤暂且不论。玉屏风以防风、白术、*芪三药组成。此方主固表实卫,多用于表气不足而自汗,实则为胆气不足之恶风自汗。*芪甘温走表,其温正合胆经少阳春生之温。胆气虚卫阳不能由胆经外出走表,屏风无能为力,则风邪外入而发散开泄,故自汗出。因风为阳邪,性开泄皮毛腠理。

那么桂枝汤之治疗自汗恶风呢?为表阳虚。与玉屏风散不同在于,一为表阳虚,一为表气虚。阳和气是两个概念,就好像脾气和脾阳是两个概念一样。

防风之祛风邪,不论风热、风温(疫*)、风寒、风湿、表虚中风、游走性风邪,凡风邪外入者,皆可用之,古人言其为风药中之润剂,驱邪而不伤正。

用药需要根据脉症归经结合去用药。除了药物的归经,升降浮沉,寒热温凉之性,还需要掌握每味药物的各种作用。这些作用是用来满足我们组方去调理身体经脉升降平衡,寒热平衡,补正祛邪的。一味药物在身体上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都需要全面掌握。

防风临床又多用以止痉,治疗四肢挛急,癫痫抽搐、项强反弓等。痉,《说文》:强急也,即经筋拘挛而强直。《素问生气通天篇第三》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柔者,从东方初生之木,木在春天秉受春天温和之气乃柔。防风味甘气温,秉东方天地温和升发之气,其甘能缓筋,温能柔筋,故筋能舒缓柔和,而行曲直之功,凡筋之挛急,为外之风寒湿内入所致者,可用防风舒筋缓急,祛风散寒胜湿。临床肩部筋急而不能上抬(少阳胆经上行肩部肩井穴)、颈项因湿邪而项强(《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多配合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等使用。

防风还可以运用到跌打损伤,气滞血瘀的病症上。当然,不是所有的跌打损伤和气滞血瘀都能用。气血瘀滞也需要在临床上通过脉象和症状的表现来分在什么经脉和部位。

比如有淤血症状引起了左侧肝经不降,右侧肝经不升而脉沉弦或涩,就可以选用。凡风药大多有行气活血的作用,以风性善行,药性大多辛温芳香,入气分而鼓舞气机流动,一如自然界的风。尤其是体表的气血,更容易为风药所推动,因为这类药物走表的缘故。而关节的气血瘀滞也是常用之品,不仅仅主治骨节的风寒湿而已。

另外需要补充一点的是关于风,除了在表的风寒风热风湿之外,在里的肝风内动之外,这个风在内脏还有一些特殊的表现形式。比如临床上常用的痛泻要方,用于左侧肝旺生风,横克右侧的脾土,出现肠鸣腹痛而泻,泻则痛止。这个肠鸣便是肝风的表现症状之一。

痛泻要方白术、陈皮健脾和胃,白芍收敛左侧的肝经,平肝熄风,柔肝而缓急止痛,而防风用于平左侧肝风,其辛味能疏发右侧肝经之郁。防风对于伤风寒或者吹凉风便腹泻,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此为风邪乘脾土之虚为病。

或者风寒型的过敏性鼻炎,逢凉风则鼻塞流鼻涕,可以宣肺祛风散寒。

表阳虚配合桂枝汤,肺气虚配合玉屏风,表里阳虚配合麻*附子细辛汤。

故除了风证,表证以外,防风还善于平肝疏肝,其平左侧肝经,而疏发右侧肝经之气血上行。

另外防风炒碳还有止泻止血的作用。临床上的风药止血常用药物有防风,荆芥,生姜,桑叶,但是大都需要炒碳炮制。临床上肝脉血热,升发太过而吐血、衄血,可以防风炒碳收敛止血。防风本身能入左侧肝经血分下降而平肝熄风,可配合清肝凉血的丹皮、生地、墨旱莲等滋阴清热凉血止血,配牛膝引上逆气血下降,自有止血之功。临床桑叶辛凉,得西方清凉肃降之气,可平东方肝经之气血因热而上逆,凡风热出血或肝热迫血妄行可以使用,金平木也。

防风用量一般从三克到二十克,关于临床用量,如果单纯是风邪或者行气,可以用量轻清,量小而煎煮时间短即可,取防风之气而用之。凡风药多能胜湿,如果风邪夹杂寒湿淤血,用量可以偏大,以祛风散寒胜湿。

有一个穴位最能与防风的功效相对应,即少阳胆经位于后项的风池穴。风池穴主要作用为:平肝息风,祛风止痛。防风主“目盲无所见”,正与风池所主目疾相似,皆肝旺胆虚所引起,清阳之气不能由胆经上升于目所致。

《周易》里离为目,为大明,应南方。道家认为左眼为太阳为日,右眼为太阴为月亮,双目日月合明,人有双目,天有日月,眼之明尤其在乎太阳之阳气能否升发,如同天地之间的太阳能否日上中天,但太阳出现在南方发挥光明作用,有一个从东方日出升发到南方的过程,如旭日不能东升,自然天无光明,在人体如果东方少阳胆经阳气不能正常升发,则人体的太阳就不能升发到南方发挥光明之用。而防风主入胆经,温升胆经清阳之气上达头目,自然可以视物。肝胆二经,目受肝血乃能视,亦受胆经清阳之气乃有所见的功能。

少阳之主目,观《伤寒论》少阳证提纲“口苦、咽干、目眩”乃能知,眩者,目黑也,目黑亦为目盲无所见。所以脉口一盛,大人迎一倍之人迎脉弱,胆阳不升之目无所见可以用之。

防风还可以参考各大医家的临床经验,只要符合脉症都可以选用。

武当祝玄冲

为道日损,为学日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