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逍遥游》,是在高中时代,没有文学思维和没有哲学思维的情况下,残留在脑中的印象仅是文章开头那美丽的鲲鹏。印象中,非常喜欢“逍遥游”三个字所表达的人生境界,可对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和写作方法却是一知半解。最近又重读《逍遥游》,认真听了余秋雨老师“中国文化必修课”中的讲解,仔细阅读了蔡志忠的《庄子:自然的箫声》,终于一点一点将此文“啃”完,现将其用自己的思考解析一下,与大家共享。
关于庄子——最文学的哲学家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绝不是“之乎者也”的理论哲学家,他想象力极为丰富,文章语言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用孩子般的天真提出了根本性的哲学问题,提出问题后,他怎样回答呢?他用的也是完全是文学的方式,就是童话和寓言,他用寓言的方式让讲述了一个个让我们难忘的问题,这个寓言结构和他的那些问题正好对应起来了。
关于《逍遥游》
是一篇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的哲学散文,在构思上采用了文学上的形象思维的写作手法,运用大量的浅近的寓言、神话、对话,语言生动,内容丰富,是一篇融入想象文学的哲学文章。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关于如何阅读不同种类的书中提出:
对于哲学文章,我们要做的就是思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
而对于故事类,我们应该进入作都创造的世界,去体验,去感受。
所以我认为,对于这篇充满着故事、神话、寓言的哲学散文,应该结合以上两种方法,了解寓言故事的情节,用心去体验,深入故事背后的哲理,用脑去思考。
用体验和思考结合的方法,去拨开笼罩在《逍遥游》的迷雾,揭开《逍遥游》的神秘面纱,让我们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体会何为真正的“逍遥”。
所以下面,我会一一解释文中的小故事,条缕分析文中的哲学思维,并给出自己的思考,希望利用自己的浅薄之力,对喜欢庄子和《逍遥游》,却因晦涩难懂望而却步的小伙伴们带来一点点认识。
整体架构
本文主要是讲何为真正逍遥自在的人生状态。
第一部分例举鲲鹏、蜩与学鸠、宋荣子、列子等例子,说明这些都“有所待”,而我们要做到无所待,进一步引出了本文的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第二部分列举事例分别讲述何为“无名”、何为“无功”、怎样做才是“无己”。许由“无名”,神人、尧“无功”,惠子与庄子的对话阐述有用与无用之别,怎样达到“无己”。内容诠释
第一部分:利用三条线递进式论述,提出主旨。
1、一条线是从“蜩与学鸠”到“鲲鹏”的递进,对应“小知不及大知”。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北海有鱼,叫鲲。鲲之大,不知有几千里。它化为鸟,就叫作鹏。鹏之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奋起一飞,翅膀就像天际的云。这大鸟,飞向南海;那南海,就是天池。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大鹏从上往下看,只见野马般的雾气和尘埃互相吹息。天色如此青苍,不知是天的本色,还是因为深远至极而显现出这种颜色?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寒蝉和小鸠在一起讥笑大鹏:“我们也飞上去过嘛,穿过榆树和檀枝,飞不过去了就老老实实回到地面,何必要南飞九万里?”是啊,如果去郊游,只要带够三餐就饱了;如果要走百里之外,就要带一宿的米;如果要走千里之外,就要聚三月的粮食。这个道理,这两个小虫、小鸟怎么能懂呢?
总结:蜩与学鸠从地上起飞至树上,飞不到树上就回到地上,它嘲笑鲲鹏“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它不明白鲲鹏为何要跑那么远?鲲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在高空,看到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看到天之苍苍是远而无所至极。这就是“小知不及大知”,从空间角度阐述,狭窄空间里的小聪明比不上与天地间高瞻远瞩的大智慧。
2、第二条线是从“朝菌、蟪蛄”到“冥灵、大椿”,对应“小年不及大年”。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朝菌不知道月初月末,寒蝉不知一年四季的变换,他们的小年不及冥灵、大椿的千岁、万岁大年,人们还在羡慕彭祖的长寿,这也是悲哀。“小年不及大年”,从时间角度阐述,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
3、最后一条线,知效一官者——宋荣子——列子,仍有所待,引出主旨。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满眼里全是自己的功劳。
宋荣子不因外人的赞和诽而改变内心,内外分明,荣辱不惊,从未匆忙追寻。
列子乘风飞行,飘然自得,驾轻就熟,他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去追求。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进一步提出,即便是鲲鹏直上九万里,也要乘风飞行,列子虽免于行走,但仍有所待,有所凭借,有所依靠。凡是有所待的,就不能说是真正的自由自在,就不能说是真正的逍遥。谁能够做到绝对的无所待呢?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如果有人,能够乘着天地之道,应顺自然的变化,遨游无穷之境,那么,他还会需要凭借什么呢?因此:至人不需要守己;神人不需要功绩;圣人不需要名气。
总结:庄子所说的“逍遥游”,就是什么也可以不凭借,这是逍遥游的本意。他得出了个结论,至人,不需要守住自己;神人不需要功绩;圣人不需要名气。自己是我依靠的东西,功绩是我依靠的东西,名气是我依靠东西,全部都不依靠了,那么逍遥游的自由就来了。
第二部分:仍旧引用人物和事例阐述,何为真正的无名、无功、无己。
1、尧让天下于许由。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尧帝要把天下让给许由,对他说:“日月都出来了,火炬还没有熄灭,那光,不就难堪了吗?大雨就要下了,灌溉还在进行,那水,不就徒劳了吗?先生出来,天下大治,如果我还空居其位,连自己也觉得不对。那就请容我,把天下交付给你。”
尧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许由回答道:“你治天下,天下已治。我如果来替代你,为了什么?难道为名?那么,名又是什么?名、实之间,实为主人,名为随从。莫非,要我做一个无主的随从?要说名,你说那些小鸟,名为筑巢深林,其实只是占了一枝;你看那个老鼠,名为饮水河上,其实只是喝了一肚。”
总结:尧想把天下让于许由,许由认为‘名’是‘实’所生出来的次要东西,他不会去追求,这正是不依靠任何名气,正是所谓“无名。
2、姑射之山的神人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那天,一个叫肩吾的人告诉友人连叔:“我最近听了一次接舆先生的谈话,实在是大而无当,口无遮拦。他说得那么遥而无极,非常离谱,不合世情,我听起来有点惊恐。”
连叔问,“他说了什么?”
肩吾说,“他说:‘在遥远的射姑山上住着一位神人。肌肤如冰雪,风姿像处女,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驾飞龙,游四海之外。他还说那个神人只要把元神凝聚,就能够祛灾,就能够使天下丰收。’”
肩吾说,“我觉得他这个话,实在是虚妄不可信。”
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连叔一听,知道了肩吾的心理障碍,便说:“是啊,盲人是无法欣赏文采的,聋子是无法倾听鼓乐的。岂止形体有盲人和聋子,智力上也有盲和聋。我这话,在说你,你听得懂吗?”
连叔继续说下去:“这样的神人,这样的品貌,是有的,他们早已与万物合一。世上太多的纷扰,他又怎么会在乎天下的事情?这样的神人,什么东西也伤不着他,滔天洪水也淹不了他,金熔山焦也热不了他。即便他们留下的尘垢秕糠,也能够铸成尧舜的功业。他,怎么会把寻常之物当一件事?”
总结:姑射之山的神人,他的德行,与万事万物合而为一,不在乎世上的纷扰和天下的事情,不会把任何功绩当作一件事。不依靠任何功绩,正是所谓“无功”。
3、惠子与庄子的对话。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我为其无用而掊之。”
五石葫芦的故事——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为事,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不龟手之药的故事——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药方是同样的,能使手不皲裂,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樗(大树)的故事——惠施还是没有明白,他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叫它樗,树干臃肿而不合绳墨,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实在无用,长在路旁,木匠一看便转过身去。刚才先生的话,听起来也是大而无用,恐怕众人也会转过身去,离开。”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再进一步劝告道:“无用?有用?难道你没有见到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它们是多么能干,既可以伏身埋伏,等候猎物;又可以东西跳梁,不避高下。结果,你看它们陷入了机关,死在网猎里边了。它们有用吗?有用!结果呢?”“如果要说实用,那就是连大如云的牦牛虽然大,虽然可用,但是它们也逮不住老鼠。今天你拥有一棵大树,却在苦恼它没用。”
庄子继续说,“能不能换一种用法?譬如,把它移栽到无边无际的旷野里,你可以无牵无挂地徘徊在它的身边,可以逍遥自在地躺卧在它的脚下。刀斧砍不到它,什么也害不了它。这样,它确实还是无用,但是却又何必困苦呢?”
总结:
五石大葫芦,用来盛水太沉,用来当瓢太大,何不用来当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
不龟手之药,有的世世代代只为以漂洗而用,而吴王拿它用在对越的战争上,大败越人。
粗大弯曲的大树,不能用来当木材,何不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自在地躺卧于树下。
所以何为有用,何为无用?惠施是从自我的角度说物的“有用无用”,是从一己实用的角度谈物的价值;而庄子则是放弃自己的见解,放弃自己的思维定式,因物为用、随顺物性。
自我感悟
何为真正的自由自在?逍遥游就是从困顿中解救出自己,做到天人合一,真正逍遥。
我们总是看重自我,总是追求功绩,总是追逐名誉,为了这些费尽心思、绞尽脑汁、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这些自我、功绩、名誉,从眼前看,似乎是重要实用的东西,可是站到比九万里还要高的高空,延长到比两万岁还要长的寿命,以“大知”和“大年”的角度去看,这些一时的自我、功绩、名誉,又算得了什么?
所以,何必时时期待?何必紧紧依靠?何必苦苦追寻?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真正自由的人要做好“无”的功课。
当我们真正放弃这些“自我、功绩、名誉“,真正把自己的心灵从困顿中解放出来,不受欲望的束缚,不受内心的羁绊,任何事物也就伤害不了我们。
我们应该乘着天地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遨游无穷之境,与天地万物合一,我们便真正做到了自由自在,逍遥一生。
公开声明:限于学识和认识水平有限,解析还不够深度和全面,敬请谅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算是抛砖引玉,真正的体会还需要每个人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