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旱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仅桌椅,连猫和秋裤都外国传来的是的,唐 [复制链接]

1#

有多少我们生来就耳目能详,日用而不知的“老东西”其实不是“国产”,而是“进口货”?凡事怕认真,一盘点,往往会超乎我们想象。

椅子\凳子

魏晋南北朝之前,中国无凳,无椅,大家都是蒲席而坐。甚至到了唐朝,有“交椅”躺、有“凳子”坐,都是比较时髦的一件事情。

而我们熟知的李白诗“床前明月光”里的“床”,至今很多学者认为指的是当时的“胡床”即马扎,也就是说,李白应该是坐在马扎上“低头思故乡”——马未都就是这么坚持的,很毁三观对不对?

现在常见座椅和凳子其实是外来货。椅、凳的基本款来自古代埃及和希腊,最早在秦汉时期才流入中原。再看看现在博物馆中的明清家具,还有老广家家客厅必备的“红木”,就知道我们把椅子和凳子发扬到了什么地步。

据说,猫是中国女人的最爱;又据说,不是一名“铲屎官”,现在都别想找到姑娘谈场恋爱——至少害得我明明无感却要在姑娘面前充爱猫人士。

其实,您可知道,中国本无家猫,所有家猫其实都是外来货?世界上所有家猫都源自非洲野猫,中国引入猫据资料最早是唐代。至于《诗经》、《礼记》里提到的“猫”,比如“有熊有罴,有猫有虎”等,其实并非家猫,而是一种叫狸狌的物种。

在此,我也郑重呼吁,希望美丽的少女们,也给不爱猫的男士一个机会。真的。

葡萄\葡萄酒

如今,在中国,饭局中不点不呷几口葡萄酒,就不叫高档,就不叫气派。所以土包挤进上流社会,干的第一件事不是买房——那也太土鳖了,而是买个葡萄酒窖,最好是买下欧洲某处百年酒庄,像赵薇女士那样,如此才算是功德圆满。

葡萄其实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将种子带回中原的,并且开始有小规模种植。但是这东西,一直无法大面积到处种植,所以迟至唐朝,才非常新奇。杜甫可能喝过葡萄酒,诗中很炫耀的提到过——原来作为装逼利器是亘古至今的。

今天也有人说这东西中国自古有之,孙机先生判词凿凿:证据不足,维持原判!

南瓜、洋葱、花生、土豆、玉米、辣椒、番茄、红薯、瓜子等

大家喜爱的《射雕英雄传》,开篇第一回,话说两农民请一个说书先生喝酒,店小二“摆出一碟蚕豆、一碟咸花生、一碟豆腐干,另有三个切开的咸蛋”。《射雕英雄传》写的是宋朝故事,这四道下酒菜当中的咸花生,金庸老先生显然搞错了。

因为花生是外来物种,要到明朝才能从美洲引进到中国。连带类似的,像土豆、玉米、辣椒、番茄、瓜子及红薯等,也是外来物种,要晚到明朝才能引进中国。而南瓜、洋葱可能早点,有人说元朝就跟着进来了。

占城稻与绿豆

有学者考证,自从有了占城稻,中国的南方才普及了米饭。遥远的中国驯养的是野生水稻,产量低,不耐旱,颗粒干瘪,种植范围极小。

但其实,到了宋代真宗时期,因为出现旱情,中国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而与此同时,来自印度的绿豆也被引进,称“西天绿豆”。

折纸扇

古装剧中,不摇晃下折纸扇,都不叫才子。而今,在折纸扇上题字和作画,依然是非常风雅的一件事。可是,折纸扇确是异国他乡来的。

中国制扇历史很久,但都是野鸡毛搞成的,所以“羽扇纶巾”是也。明陈霆《两山墨谈》“宋元以前,中国未有折扇之制。元初,东南夷使者持聚头扇,当时讥笑之。我朝永乐初,始有持者,然特仆隶下人用以便事人焉耳。至倭国以充贡,朝廷以遍赐群臣,内府又仿其制以供赐予,于是天下遂遍用之。而古团扇则惟江南妇人犹存其旧,今持者亦鲜矣。”

意思说,折纸扇宋元前没有,明代才大行天下。但同是明代的陆容《菽园杂记》里又说折纸扇宋代就有。苏东坡:“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两指许”,十分形象地描绘了纸折扇的形状,并说明它是朝鲜引进的。

虽然现今有人据为胡三省的的资治通鉴注说折纸扇是“国货”,但毕竟是孤证。

秋裤

在中国不同地区,秋裤有很多名字:衬裤、线裤、棉毛裤、卫生裤、毛线裤,甚至的女生还有各种打底裤之类。前日天气转冷,笔者从箱底翻出了一条。可是,您可知道,中国人穿秋裤的历史,不过才百年之间?

秋裤是原装进口的洋货。过去的中国古人穿的裤子有两大类,:“裈(kūn)”和“袴(kù)”\“绔(kù)”。裈酷似当代的三角内裤;袴在形式上则还是裈的系统,不过就是加长加宽的裈,类似现在的沙滩裤。

现代的秋裤型宽其实来自北美大陆。15世纪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最爱穿男用马裤(Chausses),羊毛材质紧身裹腿,下搭贵族尖头鞋。后来渐渐演变为女孩中十分流行的打底裤和广大人民群众必备的秋裤。

蔗糖\砂糖

中国南方有甘蔗是史有明载,且用甘蔗中提取糖也是早已有之。但是根据季羡林的《糖史》研究,我们知道,我们今天日用的蔗糖,其技术来自印度。

也就是说,中国早就知道甘蔗,而且甘蔗制糖技术也早就有所发展,但不如印度制的糖好。于是,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遣使者到印度去学习制糖技术,取得经验回来后,中国造的糖“色味愈西域远甚”,意思就是在颜色和口味方面远远超过了印度。中国古语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指的也许就是这种现象。

《糖史》里说,印度最早制造出了砂糖,传到中国,也传到埃及和西方。因此糖字英文sugar,法文sucre,德文zucker,俄文caxap,都源自梵文sarkara。后来中国提高了制糖术,将紫砂糖净化为白糖,“色味愈西域远甚”。

我们知道,任何“老物件”都不会是凭空而生的。中国人非常早就与周围的其他国家、其他文明有接触,也正因为这样的交流沟通、互换有无,中国文明才逐渐达到她的顶峰。

在唐代元稹的一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古代的“走私”是如何成就了“中国文明”的:“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我们骄傲的大唐,连外国人都要贩卖。

老司机达尔文则在《物种起源》中这么讲故事的:把一香蕉挂在天花板的一钩子上,不让黑猩猩够着,它企图得到那香蕉,就会想办法,比如旁边若有箱子,它会把它们叠高,把香蕉得着手。于是它就完成了一件发明——这正是文明的原点。如果它的伙伴们会模仿它,会把这项发明传给它们的子孙后代,从此以后代代相传,越传越久远,那么黑猩猩就从此走上了文明的道路了,全世界的文明、经验、物品就不断的流转。

在装逼利器的畅销书《人类简史》里,所有的文明、所有的物件能发明能流传,分享、交流、积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不断改善,才是人类社会延续的最基本机制。在获得了这种“粘贴复制”的文化基因后,最早的现代人类开始从非洲向外迁徙,在北方,穿过近东抵达欧洲,在东方,穿过亚洲到中国,乃至更远的地方,人类拓殖世界的历史由此开始,逐渐发展出一种复杂社会组织形式。

可以说,文字器物的残片断简,所发出的微弱的历史文化信号,把它置身于时空系统之中查询其“籍贯”所在,往往会显示出很多有意味的内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