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圣母庙宋元明清戏曲碑刻考
《文物世界》年03期冯俊杰
平顺县原为潞安府(今长治市)潞城县(现已改市)的青羊里,明嘉靖八年()割潞城、黎县、壶关三县地创置,清乾隆二十九年()削县改为平顺乡⑴,民国时又恢复县制。潞城是春秋潞子婴儿国采邑,历史上曾名刈陵⑵。本地碑刻言及籍里时,或称平邑,或称平顺里、平顺乡、青阳里,或习称潞城县为婴城、刈陵等,皆本此。
平顺县最大的九天圣母庙在东河村。东河村现属北社乡,古称东峪,或写作东谷,也称圣母谷,旧属三池里。这里地处太行山中,四面有九峰环拱,前后则双涧潔回,地势深邃险要。九天圣母庙即坐落在村西,一个山拥水抱的高冈上,坐北朝南,古人称作祠岛。庙里现存民国以前的碑刻32通,其中与戏曲有关的就有16通。戏曲碑刻中,包含着一部概要的乡村剧场史,几条赛社演剧信息,除可作为戏曲史料的补充外,也具历史文化和宗教民俗的研究价值。这里一并加以考述,且附诸文末,以飨同好。
一、碑中的宗教神话与本地传闻
平顺东峪庙可能始创于唐代,与道教在唐初就受到朝廷的隆宠有关。九天圣母原本就是道教的一位尊神,地位仅在西王母之下。故碑称主神的选择无外乎两点:一赞圣母的“驱雷举电,赞天育化”之功,特别“灵验”;二引当地父老传说,唐李靖在这里见过圣母,并受天符行雨,以此本地向以“圣母之仙乡”自居。显然,前者出于道教宣传,后者源于传奇家编造的神话,相对而言,还是神话对村民的圣母崇拜影响更直接一些。
道教宣传说,九天圣母“在天为玄妙玉女,在地为太乙元君,“权大道之枢机,占长生之真际”,叱风咤云,神通广大。又说圣母的显赫还在于,她是老子一一太上老君的母亲。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就记有好几种说法:
老君母曰玄妙玉女,天降玄*,气如弹丸,入口而孕,凝神琼胎宫三千七百年,赤明开运,岁在甲子,诞于扶刀,盖天西那王国,郁寥山丹玄之阿。又曰:老君在胎八一年,剖左掖而生,生而白首。又曰:青帝劫末,元气改运,托形于洪氏之胞。又曰:李母,本元君也。日精入口,吞而有孕,三色气绕身,五行兽卫形,如此七十二年而生陈国苦县赖乡涡水之阳、九井西李下。⑶
所以道教徒作九天圣母班(科仪),常用的白文就是:
结秀成胎,显灵通于处处。威光莫测,施妙法于人人。曩相现玉女之身,根本作护持之主。应九女而垂慈锡胤,灌百药而智慧周通。行于十方,恩周三界。⑷
然而这位女神地位的真正提高,还是“母以子贵”的,就像封建时代的贵妇人一样。继唐高宗追尊老子为“玄元皇帝”之后,颇有点女权思想的武则天,于光宅二年()九月追尊圣母曰“先天太后”。此后更加推崇道教的宋真宗,又于大中祥符五年()制加圣母号曰“元天大圣后”,天禧元年()三月兖州太极观成,乃行正式册封礼。⑸可知平顺一带虔诚的圣母之祭,开始于唐而盛大于宋,自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
本地相传李靖受知于圣母而代天行雨的故事,乃原本于唐人小说,但有很大改动。庙里现存时代最早的碑刻——完成于北宋元符三年(),扶立于建中靖国元年()的《潞州潞城县三池东圣母仙乡之碑》(附1),前题“撰文人进士张孝先,书字人王净林”,末记县尉刘唐锡,主簿刘宗和,州防御推官兼知县事晁明之等,参与其间。这些人有学识也有地位,对此传闻却都深信不疑,足见它根基的深固和流传的广远。碑中说:
于有上*郡潞州潞城县三池里东,古老云号圣母之仙乡,有宫庭耸丽,存灵象法奇。金凤台高,闲于卫骑;海仙殿奥,列于云兵。此是大唐时未遍卫公投宵之所,得圣母重赐之筵,鸾祥云口太虚之天,兴雷雨涤中华之国。
李靖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以功封为卫国公,新旧《唐书》皆有其传。碑中所谓“盖井葛仙公炼药之宫”,指平、潞分界处大禹山下的葛洪祠。“世传邑人申仙遇葛洪于此,授炼形之术”,因建其庙祀⑹。中有古井二眼,“相传葛洪师事鲍元,学道于此”,故又名葛井山⑺。而太行方言“葛”、“盖”音近,所以碑中写作“盖井”。而东峪南山有“神泉”,“俗传里人见一白虎入南山下,觅至山不见,止存一木箭,拔箭得水,故名。”⑻此即碑中“南临没虎之境”数语之所本,并傅会终南山学道和烂柯山的神话,以润色其文。
庙里另一通时代较早的碑刻,是元蒙中统二年()创立的《重修圣母庙记》。其中也提到了李靖行雨的故事,并且议论道:
神不可见也,见之者殆乎妖;梦不可征也,征之者近乎妄。然而小白親紫衣而霸齐,子房礼*石而兴汉,此皆前世所明言,而后进之共知也。若是,则李药师之驾龙轩而飞空,泻天瓢而救旱,虽欲不信,得乎?当其佐太宗,扫孤隋,南平关会,北抵阴山,挥剑成河,变昼为夜,非万灵密佑,其孰能与于此乎?
小白即齐桓公。“靓紫衣”,出自《庄子达生》篇,大意说:桓公田于泽,管仲御,见*焉,问管仲何所见,对曰:“臣无所见。”桓公病,乃问皇子告敖是否有*,皇子曰:“有。”遂列举多种*神之名,而强调“野有彷徨,泽有委蛇”。然后说:“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手而立,见之者殆乎霸。”桓公輾然而笑曰:“此寡人之所见者也。”⑼子房是张良的字,“礼*石”指其圮桥进履之事,见《史记》本传。传中写圮桥老人后来喜以兵书授之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石,即我矣。”正义引《括地志》载孔文祥云:“*石公,须眉皆白状,杖丹藜,履赤舄。”“°)子房读其书,能应机权变,遂佐汉高祖平定天下。又见《太平广记》所摘《仙传拾遗》⑴)。碑中借助这两个故事,试图证明李靖受圣母之命而行雨的事,亦非虚妄,连他“扫孤隋”等伟绩也是“万灵密佑”的结果。一派道家口吻。碑文作者秦彦客,是一名道士,平阳路(治所在今山西临汾)三洞讲师。末署“彦和□志并书”,彦和可能是其师弟,是碑的补记者和书丹人。碑题“前潞州昭义*元帅,兼镇遏*民纠访使,提领本县*民口□马僖建”,“进义副尉王伯州、仓使王信立石”。碑阴还记有“男,本县长官马德;次男,出*千户马良;次男,本县奥鲁马口”等,皆马禧之子。“本县”则指潞城县。诸人的事迹均不详。连同宋碑,这些人的姓名、出身及官职,都可以作为方志资料,考晋故之助了。
按李靖行雨的故事,首见于唐李复言的《续玄怪录》。内云李靖微时尝射猎灵山中,住在当地农民家里,一次因迷路而投宿于某朱门大第,老夫人设宴款待。夜将半,靖闻扣门声甚急,乃行雨天符到。原来这里是龙宫,老妇人即龙母,因其二子不在,仓促间只好请李靖代为行雨。李靖应允后,龙母遂敕*头構青斃马来,又命取雨器,是个小瓶子,系于鞍前。戒曰:“郎乘马,无漏衔勒,信其行,马跑地嘶鸣,即取瓶中水一滴,滴马鬃上,慎勿多也。”然后写李靖——
于是上马腾腾而行,倏忽渐高,但讶其隐急,不自知其云上也,风急如箭,雷霆起于步下,于是随所跃辄滴之。既而电掣云开,下见所憩村,思曰:“吾扰此村多矣,方德其人,计无以报,今久旱苗稼将悴,而雨在我手,宁复惜之?”顾一滴不足濡,乃连下二十滴,俄顷雨毕,骑马复归。夫人者泣于厅曰:“何相误之甚?本约一滴,何私下二十尺之雨?此一滴乃地上一尺雨也。此村夜半平地水深二丈,岂复有人?妾已受谴杖八十矣,但视其背血痕满焉,儿子亦连坐,奈何?”靖惭怖不知所对「12)
宋元碑中变龙母为九天圣母,改水瓶为天瓢,又把小说里的灵空山坐实于东峪附近之山,说东峪是“卫公假宿之地”,大概也改李靖好心干了坏事,而作喜庆之结局吧,遂使本地升格为“圣母之仙乡”。圣母庙里很早就有李靖殿,县志还说:“李卫公庙,耽车、迁善、王庄等村皆有之。”〔⑶圣母崇拜迁延到李卫公崇拜,成了本地宗教民俗的一大特色。事实上晋东南到处都有李卫公庙,其创建的初衷,主要都是用来零祭的。
降雨神话外,平潞一带还有另一个关于李靖和圣母的传说。清雍正十一年()《重修九天圣母梳妆楼后土殿借舞亭碑记》(附6)就写道:
父老相传,唐贞观皇帝命李卫公征寇于漳水赤壁之下,兵过此地,居民安堵无恙。*中慈母显圣,而跳梁小丑遂以削平,是以卫公奉旨重修。而庙宇宏阔,檐楹翠飞,称为天堂盛迹。乡人不忍淹没其事,于正殿左侧列李卫公祠堂,志不忘也。
碑题“岁贡生王逊己撰,府学生员秦祚新书”,所言漳水赤壁乃昔日平顺八景之一的“赤壁悬流”,在“新安里赤壁村南,有石崖深涧,高数丈余。漳水至此急流入涧,声吼若雷,气腾若雾,浪喷若珠”〔"J。按照这个说法,李靖原本不是未遇时在此受天符行雨,而是身为统帅来这儿征讨敌寇,由于*中“慈母显圣”,协助他打了胜仗,于是“奉旨重修”了这座圣母庙。至于李靖驻兵的地点,方志均说是在潞城县神头村。《潞安府志》即云:“神头在(潞城)县北三十里,古树苍然,烟郁山畔,有唐李卫公庙,昔驻兵于兹。”佥)《山西通志秩祀略中》也说:“李卫公庙在潞城县北神头村,祀唐卫国公李靖。”并引《潞城县志》说:
相传驻兵于此。后晋高祖初,以有阴助,封王爵,谥曰“灵显”,见邑人杨义方碑记。又有宋绍圣初邑人张山修庙记,元符元年副使吕升谒庙记,金泰和二年进士王陛臣重修记。〔旳
这几通碑都已泯灭了。不过,诸家虽记李靖驻兵于此的传闻,却对“李卫公征寇于漳水赤壁之下”,“*中慈母显圣,而跳梁小丑遂以削平”之说,不置一词,看来是不信的。旧时代总有些文儒喜欢把传闻落到实处,遂有此等不经之言。它远不如行雨神话瑰丽动人,估计产生也晚,又与祈雨之建庙初衷拉扯不上,因而在群众中间实际上并不流行。
二、碑记本庙舞楼的创建与变迁
九天圣母庙16通与戏曲有关的碑刻,真实记录了它的舞楼从创建、改建到不断修葺的千年里程,合起来相当于一部乡村剧场的简史。从中可以看到,当地村民如何苦心孤诣地经之营之,历尽宋元明清数代风云灾患而不辍,而这一切又仅出于礼神之虔诚。这在今人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的。
北宋张孝先碑说“命良工再修北殿,创起舞楼”,碑阴里又有“创起舞楼、行廊共五十间”、“修舞楼老人”和“修舞楼维那一十五人”等语,即为该庙十二世纪初就已经建有献戏舞楼的铁证。这是迄今为止仅发现的三通含有“舞楼”字样的宋碑之一,因而弥足珍贵。
元中统二年碑虽然没有言及舞楼,但此次重修乃因金元易代之际庙有严重破坏,“知I自劫灰之后,仅留故地之余,瓦砖俱口,桶口不备,将成湮没,次致荒芜”,所以当时不可能坐视舞楼之残破不管。牛联奎《舞楼赋》碑(附15)即云:“考王净林之书,读张孝先之记,拓基于宋元符之三,重造于元中统之二。”他把元初的那次重修舞楼也统计在内,是合乎情理的。
碑记另一次修葺舞楼是在明初,有洪武十二年()《东谷社增修武楼记》碑(附3)。碑的书法有些拙劣,刻工也很差。其中的“武”字仅出现在标题里,而据主神的身份、其它碑刻和现存的庙貌看,这里从没有也不会有什么武楼,故“武”字当是“舞”字之误。作者署作“本村秦景唐”,也是书丹人,立石人即碑里颂扬的乡间耆老常蒲,还有他的两个儿子,一伙人的文化程度都不很高,难免错字。碑文不长,只说圣母庙:
殿宇檐廊,岁久日深,风雨为之侵凌,鼠雀为之喧扰。里人屡修屡补,俨然可畏,惟有斯楼基址未完。一旦耆宿常蒲谓众曰:“正殿巍峨犹足瞻仰,楼址残缺可无补修乎?”于是捐己费,因众力,不期月而石花绚烂。
这回是只修舞楼,未及其它,所以用时很短。其中“斯楼基址未完”、“楼址残缺”二句,指上次工程留下了尾巴。上次工程大概是在元末,或洪武初年。是时宋金及元中叶以前留下来的舞楼,面宽、进深、架构以及前后台布局等,已不再适应戏曲发展的需要,于是太行各地纷纷扩大其规模,改造其形制。东峪也不例外,只因人力物力一时不很充足,这才留下“基址未完”的遗憾,等待后人修补。如果我们推断不错,那么洪武十二年之前的某次重修,对于本庙舞楼来说应当是一次较大的变革。
明初还有一次舞楼工程,也在洪武间,只是具体年代不详。其重修碑刻清末还在,《舞楼赋》的作者就据以颂扬说:
洎乎大明,厥有良吏,贤同知著其官衔,秦良弼标其姓字。劳苦不辞,嫌疑不避,恃一柱以擎天,散千金而铺地。父为创而子为因,述其事而继其志。墙皆易土而为砖,事悉勒铭而永志。
康熙版《平顺县志》载:“秦良弼,东谷里人。洪武中以贤良超取,赴京省府,较才艺堪任用,授中显校尉。”〔⑺中显校尉是武散官名,明初从元代承袭来的,秩从六品(⑻。碑里称其官衔为同知,同知是知州的佐官,明制也是从六品〔⑼。二者相合。元末张士诚自立为王时曾罢科举,别令有司察举贤才,明初因之,而贤才之目有八,其二就是“贤良方正”。秦良弼以贤良超取,得授同知,这在科举运作正常之时是难以想象的,“盖是时仕进无他途,故往往多骤贵者”是也〔測。
据此,秦良弼修庙是在他得官之前,竣工于他上任之后。所谓“父为创而子为因,述其事而继其志”,又说“嫌疑不避”,详其语意,似乎贤良超取之事和他捐了许多钱修庙的表现有关。至于这次工程与洪武十二年那次孰前孰后,便不得而知了,只知道包括舞楼在内的建筑,原来是土墙的这次都换成了砖墙,费银上千,想来工程也颇具规模。
明代另一次较大的修庙工程,乃策划*靖二十三年(),翌年起工,至三十七年方才告竣,足足用了13年时间。事见嘉靖四十一年邑人柏山石布撰文并书篆的《重修九天圣母祠话(附4)。碑末记有天启六年()大赛社首、崇祯五年()扶碑社首的姓名,此碑显然是崇祯五年重立的。碑前“买钉车一辆”一条文字,当是后人所补。嘉靖间的这次重修,使庙貌有了很大改观,原有的殿宇多所翻新,又增建了不少房屋:
其新建者,则祠制之西北角九楹,东北角八楹;其重修者,则正殿三楹,后土殿三楹,李靖王殿三楹,西亭殿三楹,东南角一十四楹,西南角一十一楹。中各附以原像。至于山门则凳以砖,而凡垣皆砖焉。舞楼则柱以石,而凡基皆石焉。用过匠之工价,役之口粮,需之物料,则三百九十千有奇,米则一千石有奇,谷则五百石有奇。货则仪帽,畜则牛羊,悉有成数。
舞楼原来的木柱换为石柱,可能是落架大修。山门、院墙都砌之以砖,一切房屋凡基皆石焉,故用时长,花费也高。经过这次重建,东河圣母庙诸殿大抵形成系统,沿至清末民初再也没有大的变化。但从碑中山门、舞楼分述的情形看,二者当时还不是一体化建筑。舞楼可能是倒座式的,山门在其侧;也可能独立于院内,与正殿拉开一定的距离。从山门外面的地形观察,我以为倒座舞楼的可能性不大。庙院所在土冈原本不够宽阔,又陆续建了许多房屋,所剩面积自然还要狭窄些⑵)。也就是说,舞楼如果原在院内,使用空间肯定不适合大型剧目演出,它迟早会经历一次真正的革故鼎新。
东峪庙舞楼的彻底改造是在清初,康熙三十七年(),拔贡生王尊贤的《重修九天圣母庙碑记》(附5)即述其事。当时村民们曾经连续三次大修其庙,一次是顺治二年()起功,至其五年戊子()告竣。另两次是在康熙时:
自甲寅年起工,改建舞楼,乙卯年改建梳洗楼,补修十帅殿,丙辰年新建戏楼,三载而四功告成。……适值吴逆猖狂,人心俱口,以致功程中止焉。及三十五年丙子……各庄共起钱粮,更换软门,绘画殿宇,修置屏风,煙煌壮丽,里社增辉。举前之欲举而中止者,至是而大集其成焉。
碑里所谓“吴逆”,是指先降后叛的吴三桂,事件发生在云南,对内地也有强烈震动,以致这里的民众曾一度中止其修庙工程。值得注意的是,碑言康熙十二年甲寅()改建舞楼,丙辰年()新建戏楼,但没有明说舞楼与戏楼是否并存。而据现存建筑考量,我以为该庙改建的舞楼还在,只是被扩建成了伶舞亭(详后)。而新建的戏楼就在现存戏台的位置上,与山门合为一体,因有嘉靖间完善的庙貌,这会算是“大集其成”了。
至此,该庙戏楼无论位置、形制,都大致定了下来。此后,乾隆三十八年()《重修九天圣母庙碑记》(附7),五十五年()《重修关帝庙广生祠三曹殿十王殿梳妆楼十帅殿戏楼东西厨房煤马房记》(附8),仅述几次小规模维修情形。道光十年()《金妆九天圣母坐像金面圣母神鬓并修理西南石岸口窑凉亭及补修地震坏正殿戏楼西厨禅堂库房碑记》(附9),所言维修的原因,主要是遭受了地震。道光十五年《重修九天圣母倩舞亭碑记》(附13)内云:“随五载报赛之期,各量工而修葺焉。”当时似乎已有五年维修一次的成规,神庙管理更加规范了。
圣母庙最后一次重建戏楼,是在同治四年(),有同治五年贡生常山凤及子廩生常迁芝合撰的《重修舞楼窑亭记》碑(附14)。碑中说:
第昔之舞楼规模卑狭,墙垣壅蔽,不足以壮观瞻,不足以舒耳目。历年既久,雨蚀风漂,檐瓦飞残,眉梁突出,倾圮之形几不可以终日。
常山凤,翻印本《平顺县志》误作“常岚是先误“凤”为“风”,后因“山”、“风”竖排,而连在一起的结果。《平顺乡志附录》常山凤名下,仅注“恩贡”二字㈤,而碑署平顺常家村人。他说舞楼“创始难稽”,显然没有细看那通宋碑而失于疏忽。这次是从同治癸亥()起功,两年后告竣,“综计费钱一千三百四十五千缗”。作者说:“功成之日,予驰观焉,睹斯楼也,两墙并一,三面玲珑,轮焉奂焉,高矣美矣,不啻海市蜃楼目前宛在。”这的确是该庙历史上最高、最大、最美的一座舞楼了,故一碑之记犹嫌不足,十年后又刻了一通专颂戏楼的《舞楼赋》碑。
赋碑立于光绪元年(),署作“甲寅岁进士吏部即选儒学训导牛联奎敬口”,末字不清,当是“撰”字。牛联奎的名字也出现在常山凤碑里,题为“平顺乡清和村岁贡生即选训导牛联奎书丹”。据此可知,所谓岁进士实即岁贡生,是岁贡生的美称,就像元明以来称举人为乡进士一样。他是有些文学才华的,在本地颇有点名气。《平顺县志文儒传》即载:
牛联奎字拱枢,清和村人。成丰甲寅贡。任灵丘县训导。长于诗赋,淡泊自甘。创修潞平试院,颇称竭力。其对联云:“千秋国士由簧出,平色人才入选来。”后东峪九天圣母庙戏楼成,仆(谱)《舞楼赋》。
本赋可分为八层,每层尾字连起来,正是“同治四年重修舞楼”八字,与标题下的自注吻合。此即命字为韵,体具起承转合的八股赋的一般作风,为明清举业所专习。不过牛联奎毕竟是用铺陈手法讴歌家乡的戏台,情感的真诚、激荡,又为一般的八股赋望所难及的。作品形象地概括了圣母庙舞楼的历史变迁,绘声绘色地盛赞它的坚固、高峻和华美,颇具赋的体物之工,是一篇本庙舞楼史的形象总结。其中描写新舞楼时难免有些夸张溢美,但所追述的历代修葺情形,大抵是以他所见到的碑文为依据,故其主要内容尚然可信。
综合诸家碑记,本庙舞楼创建于北宋元符三年,当时可能在院内。元中统二年,以其严重倾坏而重建。元末或明初的某次大修,扩大了它的规模,至洪武十二年全部完成。嘉靖二十四年重建庙宇时,仅将舞楼的木柱更换为石柱。它的彻底变革是在清初,康熙十二年改建原舞楼,十五年又造了一座新舞楼,使与山门合为一体。这舞楼曾于同治四年落架翻新,“北方正位,南面伸展”,再次扩大它的规模。此后,虽经民国二十五年()张树堂碑记说的“委颓者以新”(附16),但其主构架没有改换,至今仍然用作戏曲演出。
三、圣母庙及其舞楼、僧舞楼之现状
中国古代的戏台,很早就成了神庙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除佛寺外,其它庙宇没有戏台庙貌就不算完整。常山凤碑刻有云:“祭期献戏,建有舞楼。”(附14)关于神庙舞楼创建之缘起,他说得最清楚。每一座庙宇都以某一主神为中心,然后实用主义地拉来许多神灵,构成一个圆满自足的神系。古代农村以及大多数城镇戏台,就坐落在此神秘文化的小背景中。
从碑记可知,圣母庙舞楼在宋元时期即已面对正殿、后土殿和李靖殿,明清之时神灵及其殿宇不断增加。到后来正殿之前是俏舞亭,再前是山门舞楼。院之东西分别建有关帝、灵猊王、阎罗王、子孙(高裸)、十帅、三曹等殿,另有禅房、库房、东南二厨、马房、煤房等附属建筑。山门下面,还朝南造有东西窑洞各三间,窑顶东西又各有七间凉亭,紧贴于山门两侧建筑物的后墙上。嘉靖碑说它“西北角九楹,东北角八楹”,“东南角一十四楹,西南角一十一楹”,现在除西南角的建筑不存外,其余的基本完好。正殿仍供圣母,东西侧殿分别供奉灶君和龙王,东北角供奉关帝和孔子,东南角为阎王和药王,西北角是后土和李靖,正东是梳妆楼,正西为子孙殿。孔子、药王、灶君、龙王,都是近年新增之神,而三曹、十帅、灵呪王等都没了,把灶君抬高到侧殿,亦不合古制,惟其神秘的宗教气氛仍不减当年。
圣母庙配享神里的灵赃王,是长治地区普遍供奉的太行三峡山之神。《山西通志》引《屯留县志》说:“庙在山巅。宋崇宁二十年,赐额灵呪,封为显应侯。”按云:“庙额皆名护国灵赃王,盖金、元间又封王也。”又说:“明洪武庚戌,改号为三峻山之神,敕有司于仲春、季夏、仲秋祭享。……隔省郡邑,香火络绎不绝。”⑵)太行民众制造并祭祀这位灵赃王,目的也是祈雨。
现存山门舞楼三间,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建筑:外观高耸气派,内看华美雅致。自下院须登二重53级汉白玉阶梯,方可进入山门即舞楼底层。山门外果然如赋碑所说“地剩半弓,只深尺许”,使楼更显髙峻。硬山顶前加歇山檐,檐的四角俱全。后脊之上也有翘角。顶上筒瓦灰脊,只是鸦尾毁了一个。底层施方形抹角石柱四根,收煞明显,柱顶石是须弥凳形的,束腰处线刻了一些花草林木。其东平柱铭曰:“同治四年岁次乙丑闰五月二十二日立”。楼内脊杭则题写着:“大清同治四年岁次乙丑七月初六辰时上梁大吉”。两层的建筑时间,仅相隔月半。舞楼彻上露明造,前后四架椽。底层总高3.35米,上层柱高已3米,进深4.27米,面阔8.54米,其中明间宽3.95米。台前施以四根圆木柱,鼓镜础,没有柱侧角和柱生起,也不是移柱造。平梁及五架梁全用自然弯材,平梁上的童柱合沓与五架梁上面的童柱驼峰同一鹰嘴形制,只是前者稍长些。两个抹角梁都比较短,金桁下有吊柱与之相交,使后加的歇山檐分外牢固。东西台口较宽,可以从两侧看戏,所以赋碑才形容为“三面玲珑”。
舞楼上层柱头科,为计心造五踩,单杪单下昂,内转偷心造。耍头含珠龙头,昂身刻为龙身,华棋则作龙尾,成一整龙,然只追求神似,并不逼真。其外拽万棋、厢棋均雕刻成卷草,棋头卷杀三瓣,十分华丽。平身科惟明间一朵,瓜棱坐斗,凡三缝,出45。斜楼、斜昂,雕成三条金龙,惟中间那条形神兼备。斜拱作龙爪,各抓一物。华横为龙头,口衔一蛇。昂为龙身,耍头雕*尾,向上弯曲缠结然后伸出,尾的两侧也是龙爪,做紧握状,泥道板又雕成水云图,遂使其龙有了飞动之势。其衬方头后尾与金桁吊柱相交,故其作用主要是装饰性的。转角斗棋亦五踩,单杪单下昂,然有五缝,中间一缝出45。斜棋、斜昂和由昂,但也都是变体。华棋雕作龙头,下昂、由昂、衬方头均雕作龙身,自下而上伸展,而龙尾细长单出,紧贴在仔角梁上。其余四缝均雕成近似的龙形。这些都是晋东南常见的手法。由于仔角梁奋力向上斜伸,故其翼角高高耸起,确如“整飞鸟革”。
舞楼额杭、阑额及雀替有绘画,也有雕刻。额杭是由两节厚重的植木接成的,伸出柱外垂直截去,断面未加修饰,正面明间却绘有人物故事一幅,工笔彩画,内容与雍正碑中所言“李卫公征寇于漳水赤壁之下,兵过此地,居民安堵无恙”的传闻有关。画面分两部分,东面主要人物有五,中间是位虬髯主将,帅盔绿袍,面向西,正吩咐一名将官去做什么,而那位将官半转身,正在吩咐另一个人。将*身后是他的夫人,面孔端庄清秀,在向将*靠近。再左画一英俊的少年将领,可能是他们的儿子,正拱手倾身而立,作领命状。西部画面上站有两排人物,脸朝西,正在观看一股喷涌的水流,大概就是前面提到的,本地八景之一的“赤壁悬流”,笔触相当细腻。而阑额及雀替则布满透雕,尤其是明间雕刻的两条*龙,从两侧飞来,中雕一头母狮和一头幼狮,母狮踩幼狮于脚下,憨态可掬。其余空间全是含苞待放的牡丹。两次间分别雕有香炉仙瓶,琴棋书画,花鸟之类。此种凡木必雕,凡雕必美的作法,正是清代的建筑风格。整体看去,舞楼木作之细密精致,形容为“烟锁云封”不算夸张。
舞楼两侧各建有二层夹楼二间,“两墙并一”,连同舞楼三间正好是“七间缥缈”。夹楼亦硬山顶,筒瓦灰脊,墀头无砖雕。四架椽屋,中间立一方形抹角木柱,素平础。柱上阑额和普柏杭,斗口跳耍头,补间翼棋各一朵。上层正面墙壁现已拆除,下层则一门一窗。台上东西各有小门通往夹楼,这里是艺人化装的场所。庙内没有东西看楼,即妇女看戏处,这是它和晋东南一般神庙最大的区别。
祭期献戏不止在舞楼,还在献殿,本地称之为借舞亭。这个名字是从《论语》“八俏舞于庭”取来的〔旳。西周时乐舞队列每八人为一伶,天子八信、诸侯六伯、大夫四信,各有其制,不得僭越。献殿沿用这一古旧的倩舞之称,是想表明,祭神礼仪及仪式中所固有的歌舞、队戏等节目,都要在这里上演,具有和舞楼同样的演艺功能。
应当说明的是,这座俏舞亭可能是在宋元舞楼的基址上,由明代舞楼改建的。理由一是本庙宋元明三代碑刻从未提到过它,可知那时庙里还没有献殿。二是康熙碑说甲寅“改建舞楼”,又说丙辰“创建戏楼”,也没有提及献殿或借舞亭,但是费了许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改建的舞楼,不可能仅使用三年就拆除,盖于当时就已经作为献殿使用了。三是“倩舞亭”三字直到雍正碑里.才出现,却说“所有圣母梳妆楼、后土殿、他舞亭,历年久远”,显然都不是新建之物,据此,似可进一步断定这伶舞亭就是康熙间改建的舞楼。而本庙小院的中轴线上,绝不可能间隔排列开正殿、储舞亭、舞楼、戏楼四座建筑,舍改造原舞楼为献殿殆无其他的办法好想。四是从现存形制和石柱、柱础、斗棋等构件来看,倩舞亭仍有不少明代遗迹,说它是据原舞楼改造而成的,并非全无实据。
他舞亭亦歇山顶,四面无墙,南面的两个转角伸至舞楼檐角之下,二者距离很近。顶上灰脊筒瓦,屋脊有些残破,垂依脊兽、仙人角神、套兽宝瓶早已不存。它的平面为纵长方形的,与一般献殿横三间或者横五间的布局比较,的确有些特别。其四架椽亦东西排列,山花则一南一北。面阔三间7.4米,明间宽3.8米,进深五间共10米。台基宽10.3米,侧宽12.7米,基高仅0.93米。都是沙石抹角檐柱,收煞比较明显,然其柱础或素平,或覆莲,或方凳,形状不一。柱面多有雕饰,手法也大不相同。这些东西显非一时之物,嘉靖间给原舞楼更换的石柱亦当夹在其中。亭内金柱四根,为圆木柱,前后各二根,都是短圆柱形石础,此又和檐柱大别。檐柱柱头科皆三踩单杪,桃面抹斜,耍头三幅云,用材较为宽厚,这也是明代作风。惟明间有平身科一朵,用瓜棱坐斗,三踩三缝,出45。斜棋,耍头刻作含珠龙头,华棋刻作龙身和龙尾,两侧龙爪也各抓一物。此与舞楼平身科相同,只是龙形相反,自然是清代木工的杰作了。
据宋元舞楼的规制推测,本庙原舞楼虽经明人扩大,但面宽、进深至多也就是三间。康熙十三年改建,用时较短,紧接着又新建戏楼,不大可能有力量扩大原舞楼的规模。雍正五年重修,费时五年整,这才有机会把它朝正殿方向伸展到五间,那两排金柱大约也是这个时候加上去的,并从此正式改名曰倩舞亭。其后道光十五年主要是彩绘(附14),没有更换构件,否则碑里会提到。至于它的歇山顶结构,还是因袭宋元舞楼的式样,迄今未改。总之从舞楼到信舞亭,经历了太多的沧桑,所以在它的身上难免留下不同时期的历史遗痕。
四、碑刻及舞台题记里的演剧信息
关于本庙的戏曲活动,碑里有极简单的记载。此外,舞楼墙上几条民国时期的题记,也多少能够提供一点信息。虽系蛛丝马迹,从中仍可以看到,历史上圣母庙里的戏曲演出,还是比较活跃的。
一是周期性的春祈秋报要演戏。宋碑“丝竹无穷”句里,也许不单指歌舞,亦指当时的杂剧演出。明碑的碑阴记有“天启六年大赛社首牛弘光”等(附4),乾隆五十五年碑又说“三月春赛,四村神楼悉排于庙内”(附8),大赛、春赛,都是大型的祈报活动,届时一定要唱戏的。神楼亦名神架,里面有神的雕像,迎神的时候要抬着它游街,后面跟着百戏社火。《舞楼赋》碑末尾附有《四景车会》诗一首,能让我们轮廓地了解本庙暮春迎神赛社时的热闹景象:
四景神车不记年,八村五社会流转。赛期例十三春暮,宴酒先尝二月天。廿四马楼排列后,几重社鼓列当前。东下南北西轮转,崇奉丹霄太乙天。
这里的古代习俗是每年二月举行乡饮酒礼,春末举办赛会,会期援例为十天。所谓“东下南北西轮转”,是指赛会由各村轮流主办。节目是年年都差不多的,除戏曲外还有多种文艺形式在街道、场院演出。其中惟“四景车会”曾是当地的一大特色,可惜今人业已难道其详。“四景”可能指春夏秋冬四季之景,扎成彩楼置于高大的、车辕很长的马车上。这马车惟庙会时才准使用,故又名神车。而“马楼”是专门用来置放社鼓的,高大坚固,形制与神车大略相同。每年大赛时,各个村社的神架、马楼、四景神车都要全部出动,载歌载舞,锣鼓喧天,到会上一竞高低。因为有四景车会,所以整个赛期喜庆而又热闹的气氛,变得更浓了。
但题记里有一条写着:“长邑口口,民国廿年四月初三、四、五日”,在此演出“清连(廉)传……忠节传、义思□”等剧目。长邑指长治。从中可知民国圣母庙春赛的正日,是每年的四月初四,三、四、五日唱戏三天,而不是十天。这大概是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才把会期缩短的吧。不过据说近年来又恢复为十天了,正日还是四月初四。
二是主神“圣诞”也须演戏。本地相传圣母的“诞辰”是六月十九日,届时庙会将演戏三天以示祝贺。舞楼题壁中就有这样後:“潞邑双乐口。戏贾(价)五石米。合班□友所见口口。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泰山图、沙陀国、清风山、清河(和)桥……o出笔见笑。中华民国巻拾年六月十七、十八、十九日演戏三天。”其中记有八个剧目,可惜多已漫浄。此外还有一条:“黎邑北坊村三乐班王照荣出笔。民国廿七年四、六月到此。”没写剧目。这个戏班连续接受聘请,参加一年内的春赛和“圣诞”两次演出,说明它在当地很受欢迎。
三是主要配享神的“圣诞”还要演戏。道光十五年郡庠生秦明章的《禁止空取树上水果碑记》(附12)就说:
尝闻斋明盛服以承祭祀,是竭诚奉神自古然也。况关圣帝君备智仁勇功之德,享伏魔大帝之封,理宜虔诚祭祀,以尽口神之道。今合社公议,每年逢六月二十四日圣诞吉期,献戏三天,所有花费,按水果树均为摊派,额外善施者贴账书名。
民间传说这位关老爷最爱看戏,不用说“备智仁勇功之德”了,就凭这一点就得给他一唱三天。其实是乡民们更爱看戏,这才编出了如此“正大”的理由。
四是给神像“开光”必须献戏。道光十年()秦明章的《重修十阎君殿羡并金装神像以及创修东南石窑碑记》就说:“意欲献戏开展神光,又虑费资不继,仍集众妥议,按地捐钱以毕乃事。”(附10)看来戏曲早已是神庙祭祀礼仪中很重要的一项,无戏不成礼,所以无论经费多么拮据,他们最终还得设法实现自己的意愿。
五是庙内*博要罚戏。乾隆三十八年《重修九天圣母庙碑记》里,就有一条乡约:“合社公议,庙内永不许*钱,不遵命者罚戏三日。”(附7)把下一次祭期献戏的费用,全部派定给*徒,办法真是妙绝。农村庙会时,总有些无赖子弟聚众*博,令人愤慨,故神庙里的禁*碑所在多有,然而一般是以体罚为戒。例如晋城市府城村玉皇庙,其道光十八年的《禁*碑》就说:
村中禁*,旧有条规。近缘去年冬月水官会敬神演戏,有他村数人来庙,公然聚*。经乡约,社首禀官究处,蒙李太爷堂讯,将聚*之人锁链示众。自此合村公议勒石,永远禁止*博,违者乃复送官究处不贷。特此谨白。道光十八年正月吉日,府城三社绅士社首公具。⑵)
措辞十分严厉。不过稍加对比就会感觉到,东河圣母庙里的的经济制裁,同时也剥下了此等人的脸面,还满足了群众少花钱多看戏的要求,比单纯的体罚和送官究处更具实效。
圣母庙里的演戏盛况,惟《舞楼赋》碑有所描写。作者是在歌颂舞楼建筑之美的笔墨中顺带出来的,因此并不具体,也不全面。其中“果然楼外有楼,拟西湖之妙舞;听到曲中度曲,俨齐右之清讴”四句,即已高度评价了戏曲的音乐和歌舞。同时,他也不忘写几句看戏的感受,尤其不忘赞美那些乡村的乐户艺人:
镜花水月,即是而求;幻镜奇观,当前可睹。匾悬“阳春白雪",长唱《阳春白雪》之词;牌挂’‘广寒淸虚”,恍游广寒淸虚之府。缅梨园之子弟,尽态极妍;被优孟之衣冠,式歌且舞。
赋里称其舞楼为“古霓羽楼”,让人想起唐玄宗时风靡全国的《霓裳羽衣曲》。此与台上悬挂“阳春白雪”之匾,目的都是在拔高戏曲“下里巴人”的卑下地位,使它从通俗文艺上升到“雅乐”的行列。而牌挂“广寒清虚”显然是在给戏曲的“幻境奇观”定性,突出的是戏曲以奇幻为美的审美倾向,含义都十分明确。清末士大夫对戏曲的开明态度,以及戏曲在当时对全社会的深广影响,这两块牌匾的内涵都已经昭示一二,可惜早被毁掉To
赋碑说“镜花水月,即是而求;幻镜奇观,当前可睹”,其中的“奇幻”二字拈出了晚明和清一代士大夫们的戏曲观。在他们看来,“戏者,戏也”,戏剧如镜花,如水月,如广寒宫般的清纯和清虚,人物情节强半是虚构的,因此大可不必即幻而求真。太原晋祠有一座明万历元年()创建的戏台⑵),台上乾隆丁丑年()挂出的“水镜楼”匾也含这个意思。但他们同时也认识到,戏曲如同传奇,事不奇不传,不奇就不值得一看。因此其创作宗旨就是要“稽前代之盛衰,镜人事之得失”⑵),既还人类历史一个生动形象的总结,又为现实生活立一面映照是非、美丑的镜子。所谓“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⑶),艺术的真实同样能使忠奸善恶毕现于台上。应当承认,以奇幻为美的戏曲审美观,较比明中叶以前的“曰忠曰孝”,以善为美的审美观,已有长足的进步。
赋碑盛赞梨园子弟的艺术才能,惜其用一优孟衣冠、尽态极妍、式歌且舞之类,未免过于老套,遂使其颂词流于一般。不过,这几个词毕竟是对表演艺术高度肯定的时候才使用的,作者偏爱家乡戏曲的的态度可以理解。事实上,清末民初地方上的某些戏班,艺术水准确已达到较高的境地。本庙舞台题记中就有一条,戏班名称及题写时间都已不存,所记剧目全带一个“关”字,有“天水关、三山关、八仙关、金城关、金亭关、反五关、出同(潼)关……度是关”等,共十八出“关”戏,至为罕见。一个普通的乡村戏班,竟能以专演“关”戏而闻名当地,不能不承认,清初还被称之为“土戏”的花部,后来的发展真的令人刮目相看了。
总上可见,碑刻里记载的戏曲活动向来简单,原因除受碑文篇幅的拘限外,作者对戏曲的评价偏低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一般说来,宋碑里只要能够写有“创建舞楼”四字,即已珍贵异常了。元、明碑刻才开始有舞楼的简单描写,然少演出信息。到了清代,文人士子对戏曲的社会效应和艺术价值的认识有所提高,碑记的戏曲内容也就普遍增多起来,并且时有议论性的的只言片语,闪烁着时代的审美观点的火花。平顺东河圣母庙里的碑刻是这样,其它神庙里的碑刻也是这样。
潞州潞城县三池东圣母仙乡之碑
唯大宋国大都督府潞州潞城县圣母仙乡重修之庙,撰文人进士张孝先。书字人王净林。
粤以天地盖载,神明照临,報济于廓州,媚景潜通于沙界。风光有信,而雷风迅烈无私,而云雨飞沈出没。向壶中天地,威灵在物外仙乡,助玄风荡荡,护帝境明明。牡桑田后,毛吞巨海;现神通时,芥纳须弥。鳌宫自在,鲸浪逍遥,权大道之枢机,占长生之真际。
于有上*郡潞州潞城县三池里东,古老云号圣母之仙乡,有宫庭耸丽,存灵象幽奇。金凤台高,闲于卫骑;海仙殿奥,列于云兵。此是大唐时未遇卫公投宵之所,得圣母重赐之筵,驾祥云口太虚之天,兴雷雨涤中华之国。故有东溟严丽,洪涛下隐,草藏乾坤,彼土中现洞天淳柄。东枕于九朝□□圣景,控大赵之桑田,看太虚之日月。西观盖井葛仙公炼药之宫,广口帝聚金之地。南临没虎之境,此乃终南山灵公学业之洞,围碁客归洞天岁远,烂柯仙抛乡故年深。北望灵台秀峪,*险山,有八山共荐于灵宫,汛二浪永敷于圣池。福化无穷,施恩旷劫,寝泽长兴于九域,风雷每荐于遐方。巍巍未测,荡荡难量。丹霄住九霞之宫,灵府隐八宝之殿。
《语》云:钻之太厚,仰之弥高。于有民心求伟,凤部添恩,立匪石赞,重于圣母。尊祐者□于有圣母仙乡,众心跻跻,旅意彬彬,掌明珠于智海,藏美玉在玄山。便乃瑾会住下,乡*中一盖遵依。鍋贿尤以弥丰,命良工再修北殿,创起舞楼,并东廊绘饰,.和西位严华。盖门楼耸碧,口阶砌盘花,乃以得琉璃翠雅,楹棋希奇。愿尊神降祐者,阴阳祗在于壶中,云雨长兴于境内。故有图经具载,圣日照临,千千年为宫商之院,万万春作锦乡之郊。
圣母者,授天符震雨,朝玉帝奔雷。《*帝书》云:地气上腾为云,天气下降作雨。灵之必掌焉。轩渠渺渺,浸蓬莱长寿之仙乡;天浪依依,涤蚊舍延龄之圣会。上游桂月,排旃长拥旌幢;远看桑田,列角徵深层侍卫。神之富贵,洞天有秀浪,城池山色,列玉京世界。击剑动险谷之龙地,抚琴口太虚之日月。圣日与舜日齐明,海云共尧云等布。
莲花香里,龙蛇展天子之书;绿水声中,鸳鸯启股肱之暮。牧牛于桃林之野,归马于华山之阳,休兵四海,倒戟三边。圣宋岁次庚辰,元符三年十二月十有五日,立贞琨纪之矣。向无何乡赴会,长新于桑田国。佳名永口,物华冠韩甸之雄藩,人义控漳川之瑞景。时逢盛德,运偶清平,修神宫周备,乃庆赞俱圆。人间之千载,灵府之半春,握红霄造化,标大地升沈,化现在于一时,馨香美于千古。又为词曰:
海藏涛深,洞天构葺。耸碧危峨,凝金丽燭。殿虎再严,绘画新立。威美长春,恩沾遐色。圣母于兹,卫公到彼。云起灵宫,雷惊天地。电影盘空,葫倾甘味。大夏丰登,弥年茂翠。舜日重轮,尧云万叠。永助寰区,普令乐业。清世文繁,皇风武接。四海俱清,千春罢猎。双屐移云,六珠沸月。笑傲莲城,怡情宝阙。瑶圃长登,蓬莱镇歌。电转云飞,鸾迎凤悦。环翠烟山,中兴祠岛。丝竹无穷,香云佳妙。遍构七珍,永铺八宝。今立贞采4,退崇圣道。
建中靖国元年正月日。县尉刘唐锡,主簿刘宗和,州防御推官知县事晁明之。
碑阴全文:
元符三年庚辰岁十二月癸巳朔二十三日辛卯刻字毕。
修舞楼老人苗庆刘吉秦灵
行廊专砌老人申钦王璘常定庙口张定
潞州潞城县三池管东,终南山下,陈家庄众社重修圣母之
.25.
庙,创起舞楼、行廊共五十间,专砌共使用钱五百贯,立碑铭用。
修本殿乳廊维那张升常定秦一王澄买梁二条维那王
准刘霭张升王遇张信饰白大殿老人申钦常定刘吉
张谨马端
修舞楼维那一十五人秦一王璘秦一池南屋地王安张文进
王准张贵李安
斫诸船化到口木马昌冯诚张资牛只陈周李一常安马恩申
俊冯亮曹安杨宜刘和王皋冯润秦善李隐
李良苗坦赵秀王言陈和申进李平秦颜防德
元霭蔡清王定
崇宁二年五月初五日竖碑老人苗庆秦一张资三池老人马勅王仙北社老人王兴维那元庆元进杨
宜冯君元顺西社老人曹庆曹定下社老人陈*刘言上社老人冯昌郭安王琦马喊岭维那郭仲郭善住秦茂牛文魏佐秦和魏恩壶关县上五马维那苗荣牛安南五马维那牛秀牛田牛思安善维那段青常饨南五马上社维那赵贤百戈维那刘准张德南百弋维那秦立秦霭牛有孝文村维那王庆刘进贾用祥井管郭家庄维那郭定郭勅
郭展郭端郭福郭寿郭和郭密郭翰中社维那刘庆王智刘福峪北社维那刘巩刘严李平王平刘信下社维那常义陈谏冯俊冯宣张准王家庄维那王素李顺郭润李闰李言神泉管北五马维那牛准关方牛友牛展牛意崔善牛善北井村维那王概牛安上五马维那高海高嵩磨庄维那刘宗王庄维那王乂廿王坦王准上五井维那郑思宋清郑美*池维那靳定靳辑牛玉瓦匠人李口潞州木匠人李弁三池陈谏陈福潞州专匠人王吉庙子张定
建中靖国元年岁次辛巳正月朔壬戌十五日丙子日
竖碑老人王璘申钦常定石匠人张定王真三池打石阶陈资
注:碑高公分,宽79公分,螭首,正书。现存伶舞亭内。
重修九天圣母庙记
神不可见也,见之者殆乎妖;梦不可征也,征之者近乎妄。然而小白觌紫衣而霸齐,子房礼*石而兴汉,此皆前世所明言,而后进之共知也。若是,则李药师之驾龙轩而飞空,泻天瓢而救旱,虽欲不信,得乎?当其佐太宗,扫孤隋,南平关会,北抵阴山,挥剑成河,变昼为夜,非万灵密祐,其孰能与于此乎?况兹九天圣母者,在天为玄妙玉女,在地为太乙元君,驱雷举电,叱风咤云,块掇五岳,杯揽四溟,非神妙不测,变化无穷,其孰能于此乎?
由古潞子婴儿之国东南数十里有葛井乡,乡之东社曰圣母谷,谷之四面,山明水秀,石怪木老,乃太行左腋之最奇者也。谷之中云窗雾阁,风楼月榭,金碧照映,檐楹奂轮兮,卫公假宿之地也。其庙自隋唐以来有之,迄今五百余霜矣,累適兵劫,而秋毫无损焉,亦神明保佑之力也。
及我大蒙古之甫定天下也,岁在甲午,户口稍还,潞邑元帅拥昭义*州马禧,判公之后,飞骑来谒,愍其苔募翠柏,蘇渍虹梁,遂先俸资委信,敦匠重修焉。折栋崩楫易而新,破瓦缺垣补而完。邑老相率求书翠琨,三让不允,再拜而铭曰:
天瓢不醞,民将告危,龙轩不飞,民将畴依?川可回西,山可圮夷,泽枯润萎,终无已时。
盖闻物壮则老,心要改更;衣弊而绽,良须补缀。况圣母庙之胜景,真葛里之奇观,楼台观十里之化身,松枯审九朝之嵬色,金容玉像,壮观绝伦。翎自劫灰之后,仅留故地之余,瓦砖俱口,桶口不备,将成湮没,次致荒芜。希我本郡元帅马公,特启洪心,亲捐净贿,爰征良匠,重口口缘,此乃天悯其绝,而亦神明之阴助也。然则当其天下环宇肇开,干戈稍息,菽麦未能蓄积,人民实不舒苏。月日II粥来不自天,上下土木又非役*,深假人谋之赞,苟为胜事之成。仅十余年,而厥功备矣,不亦勉哉!
前碑文者,乃平阳路三洞讲师秦彦客所撰,遂自登真之后,弗获收藏,是碣亦无人镌建焉。今因本州前潞州仓使王信,舍己清资,兼率集本管乡老人等,铭其玉,聘其辞,以固其竹帛云尔。
时大朝中统二年岁次辛酉仲秋望前一日进义副尉王僧州仓使王信
立石
前潞州昭义*元帅兼镇遏*民纠访使提领本县*民口□马僖建壶关县*山石匠王恕并男王成刊□葭口后进王口礼彦和口
志并书
注:碑高公分,宽76.5公分,笏头,正书。碑阴从略。现存信舞亭内。
东谷社増修武(舞)楼记
潞之东有里曰东谷,有九天圣母祠。祠之建,始于唐而修于宋,迨今千百余年矣。殿宇檐廊,岁久日深,风雨为之侵凌,鼠雀为之喧扰。里人屡修屡补,俨然可畏,惟有斯楼基址未完。一旦耆宿常蒲谓众曰:“正殿巍峨犹足瞻仰,楼址残缺可无补修乎?”于是捐己货,因众力,不期月而石花绚烂。欲纪其事以志后来,谒予学舍求其文。余嘉常蒲诚好善之君子,事神之礼既国,则事人之礼可知矣。故弗辞,以纪其事之本末云。潞邑贾立谨为之记。大明洪武十二年十二月□日。
常蒲并男常时口、常时义立石
助功人王潮王才广王彦良王友中王仲安王友成王
仕正王宝孙海靳口稳
书丹人本村秦景唐
玉工东禅程仕进王都庄李伯恭
注:碑高46.5公分,宽51公分,壁碑,正书。现存正殿左壁外。
重修九天圣母祠记
买钉车一辆陈天翰牛口臻陈口牛勉牛口口牛口兵(阙文)牛世仓陈一登陈富(阙文)秦谏
祠制居邑之乾方,其肇建之时,不知出于何代。考之琬琰,历唐而宋皆重修焉。迄我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里人陈宿氏、王仓氏辈,时祀间仰瞻祠宇倾圮,各捐己资,会众复为一新弗果。宿之男,长陈孝,次陈弟者,毅然继乃父志,越明年乙巳起工。其新建者,则祠制之西北角九楹,东北角八楹;其重修者,则正
.29-殿三楹,后土殿三楹,李靖王殿三楹,西亭殿三楹,东南角一十四楹,西南角一十一楹。中各附以原像。至于山门则瓷以砖,而凡垣皆砖焉。舞楼则柱以石,而凡基皆石焉。用过匠之工价,役之口粮,需之物料,则三百九十千有奇,米则一千石有奇,谷则五百石有奇。货则仪帽,畜则牛羊,悉有成数。此虽出于众人所施,皆孝辈所督者。而里之常得贵氏、牛乾氏、王虎山氏辈,亦与有力焉。
至嘉靖三十七年戊午,工方告竣,属桁志其岁月。布尝礼于其祠,因观其地,中延一麓,旁夹两河,环抱九峰,桁乃喟然叹曰:口是哉!形之胜也,而神之祠居焉。其地灵,顾俾之神灵乎?此非布臆说,窃见邻里有六,每岁春祈,则雨昉时若,年谷用登与?凡患难疾苦随感随应,而潞郡之远方,没有元阳神至,则雨于乎?神而有德于人盛矣!而人之崇祀,岂出之强勉乎?神至于今,乃一新之会也,其德乎人,方隆末艾。布复嘱其里人,勿堕岁祀,以终千万世定保之佑云。
天启六年大赛社首牛弘光□尚义(阙文)秦锦口口赛
费用余下钱粮(阙文)使用
嘉靖四十一年壬戌秋八月下吉 邑人柏山石希撰并书篆
本里陈希颜三池南里南舍村石匠原太刊
崇祯五年十一月扶碑社首(阙文)牛弘光男牛口口陈富男陈来口(阙文)男秦会秦邦会秦进会秦富
男秦口口牛道亮男牛小口牛口口秦自力刘登男刘世□刘世口刘世荣(阙文)王汝胡男王兴王表长王口口牛道行男牛建昌牛永昌王汝成男王省王郡王舜王禹王洪男王应宽王应川李化金
男李进牛口修男牛郭口牛交口牛口口
注:碑高公分,宽73公分,笏头,正书。现存伶舞亭内。
重修九天圣母庙碑记
盖庙制者,所以栖神之所,以壮里社之观瞻也。平西东峪有九天圣母之庙,其地则二涧相拱,九山相朝,落霞与孤鹫同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形胜,虽名邦巨都,亦莫与媲美焉。然肇建伊始,邈不知其何代矣,历唐宋元明皆有修葺。
迄我清顺治二年乙酉,里人秦一枝、牛道清、王□魁、牛世乐等,于祀时慨庙邈之雕残,伤祠宇之非故,共发虔诚,乃与村中之有齿德者王公汝金、秦公谏相为谋曰:“殿宇顶倾,周垣损坏,何以妥圣母之灵,而增里社之辉也?今欲修为一新,非二公不能矣。”二人诺然应曰“唯。”于是道清等四人会集村众,共施贸财。汝金等人各命其子庠生王公侯口、秦公口,督理一切工价、费用、物料,必显口口。各毅然承乃父之命,携同庠友人王公抚民,三人共为纠首,以重修正殿三楹。自乙酉年起功,至五年戊子而厥功告竣。凡匠之工价,役之费用,一切物料,费银三百五十两口口。虽出于众之所施,皆数人会集纠首之力为之也。
嗣后康熙十二年癸丑春,有秦公鸣凤会集合社,共施己资。王公侯聘、秦公亨贞总理费用。王公振基、张公口、王公邦聘、口公口器、牛口□鸣、秦公论、王公君聘、陈公琳八人,或理工匠,或理木石,或理砖瓦,分任其事。自甲寅年起工,改建舞楼,乙卯年改建梳洗楼,补修十帅殿,丙辰年新建戏楼,三载而四功告成。凡工价费用,木石砖瓦,共费银三百两有奇。当是时,殿宇巍然,而板门、土壁意欲一举而尽更之,适值吴逆猖狂,人心俱口,以致功程中止焉。及三十五年丙子,里子善良王振基、牛赞辰等一十七人,各庄共起钱粮,更换软门,绘画殿宇,修置屏风,煌煌壮丽,里社增辉。举前之欲举而中止者,至是而大集其成焉。
自顺治二年,以迄康熙三十七年,雨昉时若,年岁丰登,村众固感圣母之荫庇,更叹数人之功,有以致神麻之永护也。恐其功湮没而不彰,因属余为文,勒石以志不朽云尔。
拔贡生王尊贤撰廩膳生员秦火锡书
康熙三十七年捌月吉日
扶碑社首秦国玺王振基牛口辰陈聪王名峻牛凤鳞
曹起业牛辅星秦□锡王名瑁□舒鹏王谏王名口秦必焕牛星涣陈鸣口李应花仝立
化缘善人陈鼎力曹起口主持道人牛阳典南社村玉工
原口宝刊
注:碑宽公分,高67公分,笏头,正书。现存僧舞亭内。
重修九天圣母梳妆楼后土殿倩舞亭碑记
青羊之西鄙,去县二十余里,曰东峪,适春秋潞子之东偏也。自有明嘉靖七年设立平顺,因割刈陵以东一拾六里,尽属平邑,而东峪居其一。故东峪云者,仍旧号也。地居太行山之巅,峰峦耸秀,上出崇霄,南北两峰迤通而西。居民萃处二山之间者,相高下宜,广狭若星罗,若棋布,至于鸡犬桑麻,均非口境,古称武陵桃源庶己近之。
中有九天圣母庙,与龙脉发源峰头,纤徐而来,巍然崛起数十余丈,四面群峰朝拱,前后涧水潔回,幽闻奇特,不可胜状。建立之初亦远,莫可考。父老相传,唐贞观皇帝命李卫公征寇于漳水赤壁之下,兵过此地,居民安堵无恙。*中慈母显圣,而跳梁小丑遂以削平,是以卫公奉旨重修。而庙宇宏阔,檐楹翠飞,称为天堂盛迹。乡人不忍淹没其事,于正殿左侧列李卫公祠堂,志不也
自李唐以来,历五代宋元明,至于国朝,千有余年矣。其间风吹雨湿,榛崩瓦解,代有其事,而随时修葺,勒于贞瑕亦不一而足。所有圣母梳妆楼、后土殿、僧舞亭,历年久远,或凋残,或倾圮。本村社首,庠生王钦贤、秦绪新、陈万库、牛似麟、牛弘、陈英等,聚积合社共议重修。于康熙五十六年,因修梳妆楼,共捐谷三拾三石有奇。后钱粮不继,维首一十七人,每人施椽三枝,于五十八年告竣。二次于雍正二年,因修后土殿,共捐谷三十三石有奇,捐麦四石有奇。后因钱粮不继,维首二十八人每人施大椽一枝,于雍正三年告竣。三次于雍正五年,因修伶舞亭,共捐银一百二十余两有奇,于雍正十年亦告竣焉。
合村社首于祈报之暇,共议刻石,以图不朽。夫是举也,缮完一二则有之矣,若云此庙功成则未也。盖以大造之物物也,一阴一阳,物成者毁,为屈为伸,物故者新,剥复之理,固自循环。况此庙规模阔大,殿宇繁多,此成则彼毁,此新则彼故,敢云一朝修葺遂异乃事乎?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深有望于踵其事者。
岁贡生王逊己撰府学生员秦祚新书住持常性达门徒刘复运重修梳妆楼社首牛辅弼王钦贤牛辅玺陈思堂李应秀
陈万毂牛孝秦之希陈万库王谊起永兴之明牛君宝张瑁陈之达
重修后土殿社首
彪王自法牛彪王棕
强李炳牛弘秦旨木苏起龙牛全陈之珍李杜李文忠
重修僧舞楼社首王钦贤王彪牛似麒牛四维秦之琅牛瑁苏起龙陈英牛弘王棕牛彪秦育木李炳张璜陈之珍王谏曹来保李杜雍正十一年岁次癸丑仲秋吉日立碑
注:碑高公分,宽60.5公分,笏头,正书。现存借舞亭内。
重修九天圣母庙碑记
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不传。二者□口口也。圣母庙□兹□其来久矣,李唐而后代有重修。今值倾圮,可勿补葺乎?口口口□维首既以□起攒,积谷一千石,后口口口口□及外村众钱三十千有奇。又□口口口口口□每施大椽一支,备物命匠计曰出工。重修正殿、戏楼、东西夹殿,四口口口皆以砖,外口皆以□□□□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谋为口神之默佑也。勒之于石,以冀后之踵事者。
邑庠生员口口□撰村生员申□书丹(维首人与布施者人名
不清,略)
乾隆三十八年岁次癸巳孟夏立
碑阴:
重修戏楼、禅房,共花费谷六十石有奇。合社公议,庙内永不许*钱,不遵命者罚戏三日。维首仝具。(以下为捐资人姓名,此从略)
注:碑高公分,宽70公分,笏头,正书。现存信舞亭内。
重修关帝庙广生祠三曹殿十王殿梳妆楼十帅殿戏楼东西厨房煤马房记
尝口思简狄吞卵而奄有九有,商膺六百载之景命。姜嫁履拇而积功累仁,周建八百年之洪业。掩卷而思,未尝不喟然而叹,神之为灵昭昭也。余观庙之胜状,在乎山水之间。诸峰叠叠,绣错绮绢;二水溶溶,交流若带。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斯庙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余亦无容复赘。
窃思庙貌巍然,固赖底法之维谨,而积久不堕,尤需补修之维殷。盖庙宇雉堞圮毁,一村之耻也。况三月春赛,四村神楼悉排于庙内。四月朔,口□乡善人焚香于庙中。是元君之庙,原所以壮九庄之观瞻,而观四村之仰望也。“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昔人垂成,良非偶也,顾可听其倾覆乎?
岁在辛丑,旧社首日省月试,督工已毕,置酒于亭,爰举新社首一十九人,为之嘱曰:“庙之建造,起于何年,杳不可考矣。自李唐来规模始大,代有修葺,弥久弥新。公等既膺是任,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庙之不朽也。”众社首曰:“唯唯。置身局中,自不得游心局外,努力弾心,尚恐不称,其敢不竭蹶以从事?”于是花雨几度,俟丰年乐岁每亩捐谷一升。又迟三载,兼滋利息,本利得钱百贯有余。自鸣鸠拂羽而择日起工,迨榴花照眼而工乃告竣。
当帝君赴会之日,嘱余为文。余本鸠性管见,更兼俗冗纷纭,纵费尽心血,恐不能如命。但世居宇下,难辞固陋,不得不邯郸学步,妄逞坐井之识,以志不朽。
府学生员牛入林撰 乡学生牛庄王启东书丹主持王景隆
.35.维首人王奎炯牛凯牛严恭牛尚华苏遇赵牛全望王成巳牛满金秦起仁秦友仁牛永好王奎灯陈之弘王维屏张景陈学书王立清陈天禄李宽
泥水工陈时道木工王开泰丹青胡起金工程万粮大清乾隆五十五年岁次庚戌榴月赴会之日立南舍村玉工张聚刊
注:碑高公分,宽69公分,笏头,正书。现存僧舞亭内。
金妆九天圣母坐像金面圣母神鬟并修理西南石岸口窑凉亭及补修地震坏正殿戏楼西厨禅堂库房碑记
九天圣母享祀于兹,不知昉于何年,始于何代。自唐宋以来及我盛朝,代皆重修。其间凡颂扬情景,歌赋形迹,无不至详且悉。余无容拾人牙慧,以补己拙,第即现在修理者而略言之。
岁在丁亥,余十九人忝列纠首。彼时意在重修十阎王殿,及东南二厨,不意于是岁六月,西南砖岸无雨坍塌。余十九人集而议曰:“庙内之工固急,而庙外砖岸亦不可少缓。”众曰“唯唯。”遂于是年,按地捐谷九十石有奇。第工程浩大,末敢轻举,暂将现在之钱粮,作为有生之利息。于次岁复按地捐谷九十余石,乃鸠工而起石焉。
己丑春,挨户力役以砌石岸。无何,根基方立而土岸连塌,廊壁几有倒悬之势,阶石已成空立之形。斯时也,佣人莫敢近其前,工师为之束其手。余等虔祝圣母,而签示小人勿恐。遂先招泥水工,用砖垒砌以防不测,大约砖用七千有余。不过三日,已将上面基石顶固,余等始心安焉。然后复兴工砌岸,兼修石窑,于是岁仲夏窑岸俱成。但岸高数仞,窑止及半。语其美,第成珪月;观其形,难言全璧。因议上修凉亭。越乙丑庚寅,连捐谷一百八十余石,奈工费浩繁,钱仍不继,又欲募化以勘厥事,但余等碌碌无能,难专是任。敬请善事者五人,同力相济;幸四方善士,乐施者众。均堪勒石,以志不朽。
是举也,工起六百有奇,钱费八百余千。落成之日,嘱余为文。余学类雕虫,见同从井,第世居宇下,学步难辞,聊志数言,以告后之能事者。今将各处布施开列于左:
荫城客商获鹿德泰陈记怀庆老聚山号绛州新兴盛号雪台悦来号尖庄万顺昌记周村肇兴昌记东沟寿生条店埠村源祥号桑梓偕顺号永盛号寿生钱铺茂盛号寿生钉店翼邑世兴赵记公和中记李成交岐泰号泰升义益祥号郭永斌盈盛号德盛号郭殿元刘起阙李秀林马天保各施钱一千文杜存唐赵谦惠兴锁铺各施钱五百文壶邑六仓号协和公新兴店登聚店泰兴店协成店桂兰堂强恕堂各施钱一仟文永全昌任天云原吉庆延堂敦仁堂王适王承宗志远堂王五宅福寿堂各施钱伍百文王廷杰施钱十千文南陲岭共施钱八十七千六百五十文*池苗进泉施钱十千文村贾德明施钱一千文北社镇共施钱三十千文南社村共施钱十千文顶流村共施钱五千文下社村张口车口分各施钱五千文常家村常士奇施钱四十千文常德盛施钱二千文常德明施钱五百文西社村曹有玉曹九增曹云雯曹亿曹琳各施钱二千文宋发元曹林泉曹永安各施钱一千文河东村曹云凌施钱五千文郡庠生例进士侯絵儒学教谕秦明章撰邑庠优行廩膳生员陈治安书额郡庠附学生员陈明新书丹住持冯礼忠关和昌施礼文刘义元助募化人武生陈连陛生员牛捧月牛进合王在礼王道清维首人王世守
明王开吉
聚牛知泉
泥水工曹兰桂
新合原子林王法元刊丹青郭秦孩
大清道光十年岁次庚寅孟冬下浣吉旦
注:碑高公分,宽67公分,笏头,正书。现存庙内。
【附10]重修十阎君殿羡并金装神像以及创修东南石窑碑记
尝闻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大不传。今次修理工者,则兼有之。岁在壬辰,因诸维首十九人,庙内遍阅工程,觅诸殿宇尚有可观,惟十阎君殿并东南二厨,历年久远,经风雨之漂摇,受鸟鼠之穿凿,墙垣坍塌,瓦解梗崩,斯工在所急务。即于是年每亩捐谷贰升,共得九十石有奇。次岁即命泥水工修葺东南二厨,以仍旧贯。至阎君殿,则易板瓦而用桶瓦,去硬墙而为软门,踵事增华,焕然□新。因补塑神像,遵守前人成规;绘画善恶,明示后人果报。金装成日,神其妥之,而人心安
彼维首者,于癸巳岁复相计议。佥曰:庙内之工,即此可以完局。至于山门外,西南已筑石窑、凉亭,而东南独存荒坡土岸,斯亦见缺少之象矣。夫有缺则补,人有同心;见少则增,谁曰不宜?仍每亩捐谷二升,复得九十余石,因鸠工起石,而为石窑计焉。自本年雷始发声兴工,至反舌无声告竣。观其势,东南比美于西南;语其形,离位不亚夫坤位。然工虽已成,而神光末开,此亦无容少缓。意欲献戏开展神光,又虑费资不继,仍集众妥议,按地捐钱以毕乃事。
是役也,经营不过近三载,已立数百世不朽之业;费钱大约六百串,堪垂千万年永固之基。功成之日,嘱予为文。予不揣固陋,聊叙端末,勒之金石,以告后之善事者。
郡庠生例进士候选儒学教谕秦明章撰文
郡庠增广生员陈明新书丹
维首人陈文增耆宾牛进德牛进斌秦鹤林王世民牛立夏牛际生秦迁弼牛正法李贵张九经秦邦德牛刚王顺王起斌王凤岐赵起禄陈有壁生员陈光宗石工牛正修王作周木工牛进旺泥水工牛海拴玉工
原培枝王作君丹青李文岐李卯则住持吴和昌冯礼忠施礼文王礼行刘议元武议亨
大清道光十四年岁次甲午仲夏末旬吉旦立
注:碑高公分,宽60公分,正书,笏头,额篆“万世维昭”四字。现存倩舞亭内。
【附⑴无题
尝闻斋明盛服以承祭祀,是竭诚奉神自古然也。况关圣帝君备智仁勇功之德,享伏魔大帝之封,理宜虔诚祭祀,以尽口神之道。今合社公议,每年逢六月二十四日圣诞吉期,献戏三天,所有花费,按水果树均为摊派,额外善施者贴账书名。
窃思谋园之家,经营非朝夕所能成,而且树上水果虽获蝇头之利,树下禾苗已无丰盈之想,养园一事亦甚不易。奈近来人心不古,勿论谋园者之艰难,惟图窃取以肥己。今严为禁止,自开花结果之际以至成熟,无论本地人等,及过路客商,若有空取者,一径拿获,禀社议罚,量家之贫富以定。水果既完,树木尤当保护,倘有偷伐者,即未面获,亦许挨门捜捡。无论水果、树木,捉获者分钱一半,入社一半,口独水果然也。
至于麦苗,自秋耕种之后,牛羊骡马等,俱不得进园、麦地内撒放。以及成熟之时,窃取者均量众议罚。至于秋禾,每年自立秋之后,三六九日出门,白露觅人巡田,拿获者均照前例。倘有不遵,禀官究治,执年维首不得推委。至于花费事,属水果照树本起办,麦苗秋禾照地亩摊派。此系移风易俗,合村之善念也,故勒金石以志不毁云尔。
郡庠生例进士候选儒学教谕秦明章撰文学师王道清王世亨书丹
维首照执年巡田社名次为定合社同立住持吴和昌等
玉工原新成刊
大清道光十五年岁次乙末初秋中旬吉旦
注:碑高86公分,宽48.5公分,正书,笏头。现存左侧殿。
【附12]重修九天圣母倩舞亭碑记
从来天下非常之地,必得非常之人以成之。天下非常之业,得非常之人以继之。太乙元君之庙,山环水抱,接汉连云,非所称□郡中第一巨观哉!创始既遐矣而莫追,第□□即重修之碑铭而历考之,如圖有H剧之李卫公,元有施之之马元帅,迄乎明,更有慨然嗣葺如余先人讳宿公者,貿出一己,功延二世,琼宫增新。仍旧联络五口口□土宇易石更砖,周围一线而就累,累手踵事增华,愈出愈奇。谓非元君英灵默佑,能使天特生异人,即异地以□口口口口哉!独是世运之衰也,善士之应时而生者不常驻;而风雨之飘也,玉宇之有罅待补者甚急。老成忧之,爰议九村按地捐贸,挨户输纠,随五载报赛之期,各量工而修葺焉。丙子岁余忝列纠首,偕一十九人细阅庙中,觉诸殿犹可壮观,惟储亭难称完美,是可□其倾颓乎?历戊寅、乙卯秋,年丰物阜,每亩捐谷贰升,连次计得谷一百九十余石,作价四百六十余千。自庚辰春鸠工底材,暨孟秋而工乃告峻焉。夫如是敢云有成乎哉!有质必有文,炳蔚之所以美虎豹也;有本斯有末,治平之所以先修齐也。倚亭本为大殿设,亭朽而殿固减色,亭美岂殿可无华?每亩复捐谷一升,计得钱八十余千,然后募丹青,受黝垩,乃见蜀飞鸟革,殿宇新而神乐栖迟;刻角丹楹,亭堂翠而人钦瞻仰矣。是役也,敢期比续前人,而骥毛豹斑,聊希小补于一时云尔。余故不揣鄙陋,略叙颠末,以告生之能事者。
邑恩进士候选儒学教谕陈隆遇撰文
邑庠优行增广生员陈治安书丹
纠首张思义刘文学牛正己陈璘陈世资王世贵牛景堂王道行王子祥王新兴王维忠李顺秦有秦秋定秦兴旺牛启嗣王进举王邦成牛口元
住持牛高端申高彩门徒王和安吴和昌
泥水工陈汜潜牛海江木工牛知贤王开吉石工牛正身王玉金工王起全丹青□立成玉工郭聚宝刊
大清道光拾伍年岁次庚辰孟冬下浣肆日谷旦
注:碑高公分,宽69公分,正书。笏头,额篆“承前启后”四字。现存俏舞亭内。
【附13]重修舞楼窑亭记
盖闻有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有非常之人,斯能成非常之事。东峪村有九天圣母由来久矣。问病即痹,祷雨辄应,近者奉之而致敬,远者闻之而来朝,灵应之妙,氏无能名。祭期献戏,建有舞楼,遍览碑志,创始难稽,历代重修有文可考。第昔之舞楼规模卑狭,墙垣壅蔽,不足以壮观瞻,不足以舒耳目。历年既久,雨蚀风漂,檐瓦飞残,眉梁突出,倾圮之形几不可以终日。
岁在癸亥暮春之初,维首牛九斌、赵怀义、牛培牺等,擴谷九十石,补修窑亭蔵事。后悯舞楼之崩坏,公议重修,奈工大费繁,难胜其任。因敦请牛公聊奎等十余人,募化总理,按亩掘,捐钱四百七十千有奇,远近募化钱八百七十串有余。卜吉兴工,砖派畜而搬焉,木起工而运焉。旧者除之,新者阔之,北方正位,南面深展。经之营之,庶民攻之,至乙丑岁而厥工告竣。
功成之日,予驰观焉,睹斯楼也,两墙并一,三面玲珑,轮焉奂焉,高矣美矣,不啻海市蜃楼,目前宛在,视昔之重墙叠壁,豁人心目。虽众人之勤劳,实圣母之英灵默有以助之也。问其端末,综计费钱一千三百四十五千缗。予不忍诸公之心,苦善士之名衔湮没而弗彰也,罔揣固陋,而为之记。
平顺常家村贡生常山凤暨子廩生迁芝撰文
邑庠增广生员曹耀奎校
平顺乡清和村岁贡生即选训导牛联奎书丹,命子毓梅书碑阴募化人武生陈抡元九品牛步青贡生牛联奎九品赵怀义
七品*功牛万铎秦联芳王子岐陈魁云曹策勋介宾张九皋九品牛宏德九品陈文选武生牛怀林王璧王平王三甫修理维首人牛冻保陈学宗牛景丰九品牛九斌牛培牺王成琳赵文锦秦国正王赛常牛居则李跟口王起乐陈国发曹安发秦安元牛李存陈九长张继则秦保拴仝立
南垂四合社施钱伍十千文南垂正九社施钱三十五千文监生牛毓海在荫城捐钱三十五千文牛毓棠在正定府捐钱三十五千文曹保林在沈阳捐钱三十五千文耆宾王道安在荫城捐钱三十五千文永丰牛、永丰茂在河沙捐钱四十千文富有垣、牛作新在泊头捐钱廿五千文武生牛毓源疏捐钱五千文北社社施钱二十一千二百文西社社施钱一十六千文常家社社施钱五千文顶流社施钱一十千文河东社施钱一十千文下社社施钱四千文南社社施钱四千文李起才疏捐钱一千八百文清和村施钱三十千文庄则村施钱二十四千文集林村施钱六十九千二百文北坡村施钱四十七千五百文秦家后施钱一十二千文南池头庄施钱二十七千七百文牛家后施钱二十三千四百文常家后施钱二十八千文王家后施钱六十四千二百文。
东畔石工王沧江木工李丙源泥水工张宏宽西畔石工牛得水丹青葛纯林玉工王沧海刊。
住持刘义元徒申思法
大清同治五年岁次丙寅菊月谷旦告竣
注:碑高公分,宽60.5公分,正书,笏头,额篆“永垂不朽”四字。现存正殿左侧。
【附14]东峪庙重修舞楼赋(以“同治四年重修舞楼”为韵)
太行之北,婴城之东,北丘顶上,东峪村中,元君庙古霓羽楼崇,三楹矗立,两夹连通。溯厥经营,不知昉于何代。勤为修葺,端有赖于群公。前后十里之沟,十八庄有名无实;大小九社之首,卅十三人意合心同。
原夫东峪之有元君庙也,襟山带河,辩方正位,结构森严,规模完备。虽创始难稽,而碑铭可识。考王净林之书,读张孝先之记,拓基于宋元符之三,重造于元中统之二。而斯楼也,背水纤青,面松拥翠。屋角弯骞,檐牙犀利。盖以清平叶调,步李太白之流风;歌咏传声,谱唐明皇之*治也。
洎乎大明,厥有良吏,贤同知著其官衔,秦良弼标其姓字。劳苦不辞,嫌疑不避,恃一柱以擎天,散千金而铺地。父为创而子为因,述其事而继其志。墙皆易土而为砖,事悉勒铭而永志。助不须乎将伯,视之若难;筑不待于道谋,成也何易?即年湮代远,世不记其百千,而缺补残修,功已至于再四。
逮我清朝之世,爰有父老之贤,悯坍塌之势,甚发修筑之心虔。仍旧而情不容已,改作而工莫大焉,是以制缘外募,按亩均捐。兴工卜吉,葬香告天。无地下临,东西铺于亭上;重霄上接,星辰列于檐前。忆前番谢去迂倪,当乾隆癸巳之岁;抚今日招来匠石,正同治乙丑之年。
其修之坚也如竹,其修之固也如松。其华美如荤飞鸟革,其细密如烟锁云封。其峻且高也,如山之叠叠。其明且亮也,如水之溶溶。可谓奠安磐石,可云造极登峰。纵历代补葺有人,不能比其一二;而吾曹高广是务,直不知其几重。
于是携来童妇,约遍交游,夸刻桶雕梁之美,羡山节藻机之幽。果然楼外有楼,拟西湖之妙舞;听到曲中度曲,俨齐右之清讴。三面玲珑,艳夺兰宫桂殿;七间缥缈,景搀方丈瀛州。山门外,地剩半弓,只深尺许;夹楼中,墙移两堵,约长丈余。不当年古庙深山,曾宿卫公之驾,此日神工*斧,疑是鲁班之修。
鸠工尼材,就班按部,其楼聿新,其制非古。移来天上琼宫,成就人间玉宇。镜花水月,即是而求幻镜奇观,当前可睹。匾悬“阳春白雪”,长唱《阳春白雪》之词;牌挂“广寒清虚”,恍游广寒清虚之府。缅梨园之子弟,尽态极妍,被优孟之衣冠,式歌且舞。
逍遥庙口,瞻望楼头,奇形顿现,俗气全收。传之者,称其壮丽;见之者,讶其清幽。可以酬圣母之德,可以给百姓群黎之求。轮焉奂焉,庆流芳于万古;高矣美矣,垂不朽于千秋。妆成一座神宫,随在龙飞凤舞;绘出千般妙态,俨然海市蜃楼。
梳妆楼:
峭立梳妆百尺楼,重修已立几千秋。层檐日射辉亭殿,绝顶云浮逼斗牛。气接东山龙脉远,爽朝西极葛峰幽。焚香得上凭栏眺,前后人家一望收。
四景车会:
四景神车不记年,八村五社会流转。赛期例十三春暮,宴酒先尝二月天。廿四马楼排列后,几重社鼓列当前。东下南北西轮转,崇奉丹霄太乙天。
甲寅岁进士吏部即选儒学训导牛联奎敬口
潞安府学生员杨德□口口
上安和石口王沧海
大清光绪元年岁次乙亥四月四日
注:碑高37公分,宽.5公分,正书,壁碑,现嵌于正殿右壁外侧。
【附15]重修圣母庙碑记
原夫圣人之以神道设教也,盖以彰善罚恶,警愚惕顽,使其戒憤,恐惧心诚,不敢为非者。圣功有所未逮,而神固能之,此所
45以神圣并称,而神先之也。然则吾人之受神赐也久矣,食其赐岂可不报之以德乎?至牲牢酒醴之祀,香楮竹帛之敬,固可以表诚意,酬神恩,惟神餐风饮露,服气炼形,而实无裨于神也。有裨于神者,惟神所凭依之所耳,而修庙尚焉。
平顺县东峪村旧有太乙元君圣母庙一所,结构森严,建筑宏丽,楼台观阁云连雾接,古树参天,碑碣林立,雄壮之气令人望之生敬。而且神灵赫濯,有感斯通,乡人无不以圣地目之。是以每逢祭期,奔走膜拜而来者,络绎不绝。其建筑之时虽不可考,惟据碑志所载,自唐以来重修者已数数也。迄今代远年湮,风雨侵蚀,鼠雀穿凿,已倾圮不堪。过其地者,见金身莫蔽,无不怆然于怀。故前后东峪九庄人士,为妥神灵而肃观瞻,遂公推专员四十五人督工重修。惟以工程浩大,独力难持,除村人按地亩均摊外,又复缘募四方,以资擘助。
费用既备,于是鸠工厄材,克日兴造,约之阁阁,株之橐橐,不一载,而四面围墙及窑亭、石梯之坍塌者以起,圣母大殿之倾圮者以兴。殿之东西如关帝、呪王、灵泽、后土、森罗、子孙、三曹等殿之渗漏者以补,舞楼、梳妆楼及宝厦之委颓者以新。榛题既建,丹青旋施,金碧辉煌,焕然一新矣。
全工告峻,计共费洋五千余元,得之摊派者一千余元,得之捐募者三千余元。从此庙貌巍峨,神祗永奠,英灵作善降祥,信善悉资默佑矣。斯举也,固九天圣母在天之灵有以启其衷,然亦九庄人士乐善之诚,始克邀神之助也。爰志之,以为后来者劝。山西第四师范学校毕业壶关县纯山高级小学校主任教员沁县明伦
张树堂撰文
山西农业专科学校毕业代理壶关税务聊合征收局主任集林村星垣牛焕辰校阅
山西省立第四中学校毕业平顺县第一实验小学校校长集林村维扬
,46
牛英武书丹
玉工潞城县磐石头冯元龙下社村张学孔镌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岁次丙子夏历十月初八日立石
注:碑高公分,宽72.5公分,正书,笏头。现存倚舞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