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jiepai/12746.html剩下的就是第四节,温经止血药。就是兼有温里散寒,或者能够温经散寒的止血药。这类的药既是止血药,又是温里药。所以这类的药作为止血药使用,它用于虚寒性的出血,首先有虚,所以还要配伍补虚的药。那么这一类的药呢,它主要偏在温,止血的作用一般都不强。所以在止血方当中,温经止血的方有时候还要配伍其他的。比如说有时候配伍些凉血止血的药,把它炒炭以后,或者用收敛止血的药来加强它的止血的效果。这类的药,止血的作用一般比较微弱。所以要靠这类的药完全的止血,有时候不是很理想。那么这类的药呢,也可以单独作为温里药使用,这个特征就和前面的温里药一样的,这类的药都是辛温的,或者辛热的。这类的药就更少,教科书上有三种,其实后面的一种有名无实,主要我们就要求前面的两种。
炮姜
第一味药,炮姜。就是我们前面学过的温里药当中的干姜,把它放在锅里面,用高温的大火来急炒,炒得表面焦黑,里面焦*,也就是炒炭成性。里面还有一点这种干姜的性味,或者它的性状,这样子作为药物使用称为炮姜。所以有的书上也叫做炮干姜,干姜,把它炒焦了以后使用。所以这个药作为一个温里药,它主要是温中的,和干姜一样,所以它用于止血,它温经止血,主要是中焦虚寒的出血。比如说现在因为脾胃有虚寒,引起了吐血或者便血,相对于比其他的部位它发挥温经止血的效果会好一些。当然它在温中的同时,对于下焦肝肾,它也有一定的这种温里祛寒作用。所以下焦的虚寒性出血,它也可以配伍使用,但是这两个部位相对而言,中焦是主要的,它作用的部位。所以它单独的把它作为一个温里药,它类似于干姜,只不过温性,温中的效果没有干姜好。主治证完全一样,脾胃有寒,或者脾胃虚寒,不管什么症状,都可以作相应的配伍。这是关于炮姜的简单的情况。
艾叶
下面的一个药,艾叶。这个就来源于菊科的植物艾,草本植物。那么在文献里面认为这个艾叶放置了一段时间以后,它的温燥的性质有所缓和,所以有的书上把它叫做陈艾,也是主张用陈久一点的。李时珍也是认为他家乡的艾叶质量比较好,所以有的书上又写蕲艾,蕲春蕲州的艾叶,也有这种书写的方法,但是都不是正名。现在正名就叫做艾叶,就是这个艾的这种菊科植物,把它的叶片收集起来干燥。民间端午节很多人喜欢把它挂在门上的那样一种菊科的植物,和菊花的叶相当相似的,都是同科的,有明显的很浓郁的这种芳香的气味的一种植物。
这个植物作为一个温经止血药,它主要是在温下焦,主要用于比如说虚寒性的崩漏,或者月经过多。重点在下焦,尤其是妇科病,虚寒性的出血尤其适合使用。但是它也能够作用于中焦,只是相对于下焦比较次要一些。那么它作为一个温里散寒药,主要也是在温下焦。所以小腹受寒的冷痛,或者痛经,或者睾丸属于寒凝的,这些应用最多。当然中焦也不是不可以使用,所以它也包括了温中的成分在里面。所以这个艾叶和炮姜相对来说一个主要在中焦,一个主要在下焦,就那么一点区别。艾叶作为止血药,炒炭以后,也是偏于止血的。生用,不但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比如说用来薰洗,尤其是针灸那个灸条,里面的主要的成分就是艾叶,实际上也是用它来温经散寒止痛的,也是它后面的一个功效的一种应用的情况。
灶心土
最后的一个药,灶心土。现在绝大多数地区都不允许,或者不可能用树木来作为燃料,所以一般的家里面不会有烧柴,烧草的灶。可能只是在一些边远的,在一些林区可能现在有。过去那种灶要用那个*土来把那个灶膛里面填满,填上了里面好放上木柴。这里面长时间的烧灼,里面有些有机物就烧焦了,就变得比较清洁,比较纯净。里面有些碳酸盐长时间在煅烧,高温也可以变为氧化物,所以这个既清洁又疏松,而且化学成分也改变。所以这个灶心土就不是一般的*土,一般的粘土,作为止血药,它也能够温经止血,但是它的温性不强,止血效果还可以,尤其是对于吐血、便血这样的一些出血证。同时它还可以和中止呕,目前没有这样的一个药,有的就认为在止血和止泻方面,今后收涩药当中有一个赤石脂,可以代替灶心土。但是灶心土有止呕的作用,赤石脂止呕的作用极不明显,所以代替不了,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所以这个药现在有没有误食的?没有这个药。这个在一些古书上大家也是作为常识性的了解,又叫伏龙肝。这个传说当中灶神的名字就叫伏龙,好像在它的心里面就掏出来,就像伏龙的肝一样。这是一种传说,没有什么意思。这是关于止血药,就学这样的一些内容。以后可能还会有少量的止血药,比如说今后补阴药当中的,像墨旱莲这些,它也是凉血止血药。在收涩药当中,还有很多典型的收敛止血药,比如说山茱萸、明矾、乌梅等等,这都是比较典型的收敛性的止血药,可以和我们这一章收敛止血药这一节的药物参照。
前期课程目录: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麻*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桂枝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紫苏、生姜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香薷、荆芥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防风、羌活、白芷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细辛、苍耳子、辛夷、藁本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桑叶、菊花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蝉蜕、蔓荆子、葛根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柴胡、升麻、淡豆豉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泻火药:芦根、天花粉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泻火药:栀子、夏枯草、决明子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燥湿药:*芩、*连、*柏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燥湿药:龙胆草、苦参、穿心莲、秦皮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金银花、连翘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板蓝根、大青叶、青黛、贯众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鱼腥草、蒲公英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紫花地丁、土茯苓、熊胆、野菊花、红藤、败酱草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山豆根、射干、马勃、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凉血药:生地*、玄参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凉血药:牡丹皮、赤芍、水牛角、紫草
张廷模:《中药学》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连
张廷模:《中药学》攻下药:芒硝
张廷模:《中药学》攻下药:大*
张廷模:《中药学》攻下药:番泻叶、芦荟
张廷模:《中药学》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
张廷模:《中药学》峻下逐水药:甘遂、大戟
张廷模:《中药学》峻下逐水药:芫花、牵牛子
张廷模:《中药学》峻下逐水药:商陆、巴豆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药:独活、威灵仙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药:乌头、木瓜、乌梢蛇等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清热药:防己、秦艽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清热药:络石藤、雷公藤、豨签草、臭梧桐、桑枝
张廷模:《中药学》化湿药:苍术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
张廷模:《中药学》化湿药:厚朴、藿香、佩兰
张廷模:《中药学》化湿药:豆蔻、砂仁、草果
张廷模:《中药学》利水渗湿药:茯苓、猪苓、泽泻、薏苡
张廷模:《中药学》温里药:附子
张廷模:《中药学》温里药:干姜、肉桂、吴茱萸
张廷模:《中药学》温里药: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花椒等
张廷模:《中药学》行气药:橘皮、青皮、枳实、木香
张廷模:《中药学》行气药:沉香、乌药、荔枝核、香附、佛手、香橼、川楝子、青木
张廷模:《中药学》行气药:薤白、柿蒂、九香虫等
张廷模:《中药学》消食药:山楂、神曲、麦芽、谷芽
张廷模:《中药学》消食药:莱菔子、鸡内金、鸡屎藤
张廷模:《中药学》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南瓜子、鹤草芽、槟榔、雷丸、鹤虱
张廷模:《中药学》收敛止血药:仙鹤草、白及、棕榈炭、血余炭
张廷模:《中药学》凉血止血药:大蓟、小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
张廷模:《中药学》化瘀止血药:三七
张廷模:《中药学》化瘀止血药:茜草、蒲*、五灵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